黃祎
摘 要:音樂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實物形態的具象性,這一特性容易讓學生感到音樂是抽象、難懂的。教師在課堂中進行合理的情境創設,讓抽象的音響富有情境感與畫面感,讓學生從不同的感官體驗中去感受與理解音樂。
關鍵詞:情境創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一、基于實踐,強調情境創設的生活性
生活是教學生存和發展的源泉。俄羅斯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終將回歸生活、服務于生活。”音樂教學應從生活尋找靈感、發現素材,使音樂生活化,讓學生感到音樂就伴隨生活而存在,從而離音樂更近一步。這樣就能夠拋棄抽象、無趣的外殼,學生就不再感到音樂是“高大上”、枯燥的。
教學情境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生活經驗相近,學生對于情境更有真實感與情感代入感,生活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源泉。一位教師在執教人音版二年級下冊《過新年》時,創設了“發紅包”的情境:教師手拿一把紅包,伴隨著《過新年》的音響,在音樂節奏的強拍時與學生擊掌,在弱拍時給學生發一個紅包。在音樂重復第二遍時,拿到紅包的學生在節奏強拍時與同桌擊掌,在弱拍時將紅包遞給同桌。在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又趣味、生動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不經意間進行了二拍子的律動體驗,課堂積極性與創造性被極大地激發,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得到加強,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為教學做了充分的情緒鋪墊。
二、激發想象,注重情境創設的形象性
音樂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可以觸發人的直覺、靈感以及聯想與想象,為拓展形象思維提供了創造性空間。音樂課堂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要形象、生動,才能有效地激發與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造力,使學生能夠結合音響,豐富學生對音樂情感、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同時促進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提升。
筆者在執教人音版二年級下冊《音樂小屋》時是這樣創設教學情境的:教師以“去音樂小屋做客”導入新課的學習,以“在去音樂小屋的路上闖關”的情境貫穿整堂課。為了使情境更加形象、生動,教師借助交互式白板制作課件,創設了“小精靈”“音樂小屋的主人”等形象,并且以變聲器配音的方式,讓課件中的這些卡通角色代替老師來布置部分課堂任務、進行部分環節的點評。情境創設讓“音樂小屋”這個抽象的概念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身臨其境。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同時,“音樂小屋”的主題始終貫穿課堂,如同一條主線,把教師、學生和音樂緊緊相連,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習得都從主題出發,又回歸情境,每個環節都緊扣目標,讓學生在完整、連貫的音樂情境中學習,感受音樂的趣味與魅力,促成了課堂的高效率。
三、立足音本,體現學科特點的音樂性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課堂的全部活動中。情境創設要體現音樂學科特點,讓學生在體驗中深深地被音樂打動,用音樂的方式來創設情境,緊扣音樂文本,突出教學重點。只有在音樂性情境中才能將音樂審美深深地植入人心。
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而在實際課堂中,一些教師為了使課堂呈現形式豐富,導致情境脫離教學目標。一位教師在執教人音版一年級上冊《動物說話》時,創設了“去動物王國玩耍”的教學場景,教師先提問學生喜歡什么動物,再讓學生模仿喜歡的動物的動作與聲音。課堂上學生很活躍,紛紛討論、模仿自己喜歡的動物。教師還準備了卡通動物頭套,讓學生帶著頭套來進行表演唱。這樣的情境內容很豐富、活潑,但這個教學設計顯然弱化了音樂在音樂課中的主體地位,占用課堂時間多,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理解也并未得到提升。情境創設固然要關注學科綜合,但也要結合教學目標,適量、適度,像這樣脫離音樂的教學,將音樂課上成語文課、地理課的例子還有很多。看似創設了有趣的情境來豐富教學,實際已經偏離了音樂課程標準中倡導的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
四、融入情感,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作為音樂教學中首要的目標,情境創設的目的不能只停留在理論知識和唱奏技巧上,要關注音樂的情感性,在情境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追求,熱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只有在教學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教育才能真正深入學生的心靈,只有融入了情感的情境,才能觸動學生的精神需求,才能真正將音樂之美深深地植入學生的心靈。
筆者在執教人音版五年級下冊《叮鈴鈴》一課時,由于學生的成長環境和音樂鐘描述的湖南地域生活存在較大的差異,難以將演唱的情緒帶入課本所描述的具體的音樂情境中。因此,教師在發聲練習的環節創設了“和小牧民喊山歌打招呼”的情境,使用音樂材料中喲——啰、啰、啰、啰的樂句,教師用高亢、嘹亮的聲音與學生打招呼,并要求學生以同樣的音色來回應,通過幾輪師生對唱,教師利用他們對音樂的感知、體驗,使學生的情緒高漲,表達出湖南民歌中熱情、奔放的韻味,在情境中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參考文獻:
孔祥.創設情境,激活初中音樂課堂教學[J].北方音樂,2020(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