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平
摘 要:教育的意義在于鼓勵、啟發和引導。研究性學習指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使學生對于知識進行再創造,以此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故結合小學學科特點,就研究性學習提出幾點教學方法,以期對研究性學習在小學數學中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0-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77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和重要學科,教師應注意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創新,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研究性學習主要內涵是統一解決在共同討論中所發現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敢于提問,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一、樹立意識,提高研究學習實效性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模式逐步顯現出它的弊端,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較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需要我們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研究性教學方法。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這樣利于學生進入研究性學習的環節,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一旦被激發,就會轉變身份,可自主、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并完成被動接受數學知識到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角色轉換[1]。學生在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也可促進良好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養成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為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做好鋪墊。
在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的情況下,教師則可更加高效地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學,確保篩選出的數學內容能夠更加高效地得到運用,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以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為依據,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意識,即教師對學生拋出數學問題的一個知識點,并鼓勵學生進行深度研究,以此構建自身的數學知識學習體系,使學生在自主通過某一個知識層面,對知識整體內容的研究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的整體理論,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整體學習能力。在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也可有效提高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自主發現數學問題,自行解決數學問題,可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成就感。
二、創設情境,提高研究動力
小學生受其年齡制約,通常對某一事物專注的時間都不會太長,且很多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抓住知識學習的重點,降低了數學學習效率。教師應改變傳統層面的教學模式,杜絕開門見山似的教學方式,這種平鋪直敘的講解模式,較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也不利于學生學習重點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探究欲望,助力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教師應注重從學生視角出發,對學生進行培養,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知識,讓學生敢于嘗試,并不斷提出創新意見,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可采取合理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提供動力,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設置難易適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解題欲望,使學生通過解決舊的數學問題,更加有效地理解新的數學知識,也使舊知識和新知識進行更加高效的銜接,以確保課程的順利進行。教師也應在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后,幫助學生總結一些學習方法,使學生懂得獲取知識并非只有一個途徑,允許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不同意見,只有在研究性學習中出現結論不一致的情況,可從多元視角對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才能提高學生的批評思維意識、發散思維意識、求異思維意識。教師也應根據不同性格特點,以及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引導。
以皮亞杰的思維水平標準進行判斷,小學生學習數學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即運算階段和命題階段。在運算階段,學生可根據具體的形象、事物進行邏輯關系推理和邏輯分類,即學生可根據呈現出的實物表象進行思索[2]。而命題運算階段指的是學生的智力活動可接受以假定的模式而呈現出的問題,并對其進行計算,即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并不僅拘泥于已經存在的事物上。這就充分說明學生的認知能力是由形象思維能力向抽象思維能力進行過渡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也應順應學生的這種認知規律,進行情境創設,可在理性思維狀態下,為學生提供一些感性素材支持。比如,對于一些抽象性的數字計算問題,教師可在問題中加入一些感性元素,不僅激發學生的數學研究興趣,也有助于學生通過感性元素去理解理性知識。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在組內對相關數學問題進行研究,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研究學習能力。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研究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將數學中的感性元素進行排除,單純地對數字問題進行計算,這種感性向理性的過渡轉換,可逐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內涵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確保數學知識和學習能力達到一個質的突破。
三、掌握方法,進行持續研究
在對小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課堂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陣地,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提高研究性教學效果。雖然小學數學知識相對簡單,但是其中也蘊含了一部分較為重要的數學概念,包括數形結合思想、化歸思想、轉化思想、集合思想,所以,教師應將著眼點放在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方面,使學生學會解題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研究性教學效果。
隨著研究性學習的進一步開展,研究也逐步成為教學的重點,這就需要教師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對數學的思想方法有所掌握。在進行研究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應注意對思想方法進行逐步滲透,以此確保學生學習思路得以拓展,也使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得以提升。教師在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向學生傳授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具有持續性研究學習的能力。研究性學習指的是教師對學生拋出數學問題,鼓勵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在自身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新數學知識中產生質疑,并通過數學實驗研究,逐步解開疑惑,掌握新的數學知識點,使學生通過自主研究,清晰地掌握整個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