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崢穎 張海燕



摘要真實盈余管理問題是公司治理中的重點問題,因此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本文從內、外部治理機制入手,通過OLS和LSDV回歸進行研究,發現內部控制、媒體關注與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呈顯著負相關關系,二者能夠有效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更進一步研究發現,由于我國特有的經濟體制,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治理效果相較于國有企業來說,在民營企業中更為有效。研究能夠豐富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機制,為改善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問題提供了經驗支持。
關鍵詞 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真實盈余管理;產權性質
DOI: 10.19840/j.cnki.FA.2021.04.013
在我國企業中,盈余管理是一個普遍存在而又難以解決的問題,盈余管理行為會增加企業信息的不對稱性、形成不良行為定式,因此,如何去解決盈余管理這一問題是學術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從Cohenet開始研究真實盈余管理以來,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探索愈發得到學者的重視,從開始的有關應計盈余管理研究到之后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研究的轉變,使得研究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然而,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也成了研究的難點問題,究竟該如何能夠減少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帶來的弊端和風險?在2002年頒布的SOX法案中,美國對企業管理層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提出了硬性要求,它希望能夠通過這一舉動建立良好的內控制度,提高會計信息質量[1]。相關的研究也發現,應計盈余管理行為在良好的內部控制下能夠得到顯著的抑制[2-4],并且由于SOX法案的推行,企業開始選擇更為隱蔽的操作手段,開始由應計盈余管理行為轉向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與此同時,田高良、封華、于忠泊[5],蒙立元、邱斯琪[6]認為,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治理機制,它會對公司的信息操縱行為產生外部治理作用。現有文獻研究也表明:出于聲譽機制效應,管理層為了維護較好的個人聲譽會抑制自我不當行為,防止對其二次就業、個人名聲產生不良影響[7-9]。基于行政介入機制和監督機制等,王耀君、高揚[10]認為媒體能夠有效改善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并且能夠發揮外部監督的優勢來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在我國特殊的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多采用委托代理制,這使得內部控制、媒體關注機制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表現具有差異性。
本文以2014年至2018年滬深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研究內部控制、媒體關注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通過分析內外部機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進一步研究了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內外機制,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所產生的不同治理效果。本文的可能貢獻在于:研究能夠豐富有關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機制,為改善企業真實盈余管理問題提供經驗支持。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內部控制與真實盈余管理
內部控制是一種全面實行、全員參與、全程把控的程序,企業設立內部控制制度的目標就是預防企業經營中出現的問題及錯誤[11-12],試圖通過建立各個環節之間的制約關系,以達到企業內部的相互制衡與監督。通過這種低成本且高效率的方式來遏制企業各個部門的不正當行為,從而提高會計盈余信息質量[13-14]。內部控制制度也能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性,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現象[15-16]。如今企業經營風險倍出,雖然內部控制不能完全消滅企業盈余管理行為,但理論上,內部控制能夠為實現控制目標提供合理保證,有效抑制管理層盈余管理的程度和空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17-19]。
基于報酬契約的委托代理關系理論,在我國兩權分離的經濟背景下,代理人會首先考慮通過盈余管理來“粉飾”企業業績[20-21]。反觀企業的內部機制,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更好的監控管理層和控股股東的代理行為,并且能夠縮小管理層與控股股東之間信息獲取的差異性,從而影響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因此,企業可通過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來降低管理層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程度。鑒于以上分析,故作出如下假設:
H1: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呈負相關關系。
(二)媒體關注與真實盈余管理
媒體關注作為一種外部監督、治理機制,能夠有效應對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問題[22]。媒體關注之所以能夠抑制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基于聲譽機制,媒體作為第三方監督者,其遵循及時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原則,能夠全面報道企業的不誠信問題,媒體的報道風向會對管理層的聲譽產生直接影響。良好聲譽能夠為企業以及管理層帶來意想不到的益處,而受到損害的聲譽會直接影響到聲譽共同體的各個相關者[23-25]。對于管理層而言,聲譽受損是一種可怕的懲罰,不僅會對管理層營造正面的公眾形象造成影響,還會有損于管理層的二次就業以及未來的職業生涯,并且一經損害其恢復周期會較長[26]。因此,管理層為了避免真實盈余管理被報道而產生的不利影響,會約束自我不當行為。
第二,基于行政介入機制,我國的行政治理機制易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27],并且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具有較強的隱秘性,行政監管部門很難發現真實盈余管理問題。而媒體的介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中的信息不對稱,加大了行政監管對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審查范圍與力度,提高了行政介入的效率,促使管理層迫于壓力而克制不當行為,并且由于行政機構的介入,會加大企業被懲處的風險,企業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處罰,也要承受負面輿論帶來的壓力。即使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企業有條件和能力進行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但也會因為媒體的介入而謹慎選擇是否實施真實盈余管理。
第三,基于監督機制,媒體關注作為外部監督機制,能夠與內部監督機制形成互補的關系,向員工、公眾等傳遞真實的信息,也能加大監督范圍[28]。通過較好的外部監督,能夠降低企業信息不對稱性,使公眾充分了解企業真實情況,縮小管理層進行真實盈余管理的空間。鑒于以上分析,故作出如下假設:
H2:媒體關注度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呈負相關關系。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的對象是滬深A股上市公司,研究采用的是2014-2018年的數據,在選擇過程中剔除了數據缺失企業以及ST和*ST企業,最終得到6 860個樣本值。數據來源:財務數據—CSMAR數據庫;內部控制數據—DIB內部控制數據庫;媒體關注度—百度搜素引擎,本文采用Stata15.0分析。
(二)研究變量
1.真實盈余管理(REM)
在計算過程中,真實盈余管理的計算是借鑒Defond[29]、Alhadab[30]的做法,本文采用模型(1)、(2)、(3)來計算公司銷售操控、生產操控和酌量性費用操縱,并對其取殘差,分別得到R CFO、R PROD、R DISEXP,而真實盈余管理等于三者的差額,如模型(4)所示。
2.內部控制(IC)
主要是圍繞內部控制的目標來構建內控指數。本文選取迪博(DIB)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數據庫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作為衡量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高低,迪博內控指數是基于內部控制合規、報告、資產安全、經營、戰略五大目標進行設計,同時運用內控修正指數進行修正,增強數據的可信程度。迪博數據通過這種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來衡量指標權重,然后將其進行加權得到總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上市公司內控水平和風險管控能力,因而近年來受到學術的廣泛關注和應用。對比其他的衡量方式,迪博內控指數能夠全面的反映內部控制質量。迪博內控指數如模型(5)所示。
3.媒體關注度(Media)
根據逯東[31]的做法,通過運用百度新聞搜索引擎,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手工收集每家公司的相關新聞標題中包含該公司股票名稱的新聞,然后對其進行分年度收集,找出相應公司新聞的數量,通過統計、匯總得到不同年度不同公司的新聞條數,以此構建媒體關注指數,我們將新聞條數界定為網絡媒體關注度。而媒體關注度是通過百度搜索引擎指數加一后取自然對數得到,得到的媒體關注度指數越高,證明該公司有關的媒體關注程度越高[32]。
4.控制變量
參考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選取了以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見表1:
(三)實證模型
分別構建內部控制、媒體關注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的兩個模型,具體如模型(6)、(7)所示:
其中β為回歸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模型(6)用來檢驗假設H1,如果內部控制(IC)的系數顯著為負,則表明內部控制與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為顯著負相關關系。模型(7)用來檢驗假設H2,如果媒體關注度(Media)的系數顯著為負,則表明媒體關注會抑制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報告了相關變量的描述性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真實盈余管理(REM)的峰值為3.094,谷值為-2.916,兩者差距較大,說明現實企業中真實盈余管理水平具有差異性,且峰谷值之間的差異較為明顯,這種差異使得研究結果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第二,內部控制(IC)的峰值和谷值分別為6.804和0,差值達到了6.804,差異顯著,說明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有關內部控制的建設與運行情況不盡相同,各個觀測樣本之間的差異較為明顯。但內部控制指數的均值為6.477,其均值與最大值相差較小,表明雖然上市公司內控兩端相差較大,但中間部分公司內控水平大致相似;第三,媒體關注度(Media)的最大值為12.574,最小值為0,標準差較大。說明在我國企業中,并非所有企業意識到媒體關注這一監督治理機制的重要性,造成媒體關注程度差異明顯;第四,公司規模(Size)的均值和標準差分別是22.468和1.199,從這兩個數據中可以發現研究對象的規模差異化明顯。這種差異性也讓研究的結論更加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第五,公司年齡(Age)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3.945和1.609,從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數據差異可知研究選取的企業的年齡相差適中,但并不聚集于相似年齡段內,這使得研究結論具有普適性。
(二)回歸結果
如表3所示模型(6)的OLS回歸計算結果能夠發現,真實盈余管理(REM)對內部控制(IC)的回歸系數為-0.0756,t值為-3.16,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3第1列)。根據LSDV回歸結果可知,REM對IC的回歸系數為-0.0496,t值為-2.47,且在5%水平上顯著(表3第3列)。表明內部控制與真實盈余管理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假設H1通過了檢驗,證明了內部控制能明顯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良好的內部控制意味著企業擁有較為嚴格的監督機制,并且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在嚴格的內控制度下,能夠有效克制管理層自我牟利的行為,并且能夠減少管理層利潤操縱的空間與機會。嚴格的內控還會給管理層心理上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避免不當行為被發現的風險,管理層會更謹慎選擇是否通過盈余管理來實現個人利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能夠得到有效的緩解。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Size)與真實盈余管理呈正相關,說明公司規模越大,管理層越渴望通過改變會計政策、方法等手段來牟取個人利益;盈利能力(ROA)會增加真實盈余管理,說明盈利能力好的企業管理層,會更希望通過真實盈余管理行為來獲得個人財富。高管薪酬(COMP)與真實盈余管理呈負相關關系,說明當高管獲得預期薪酬后,會謹慎權衡盈余管理帶來的收益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不會為了一定的個人利益貿然選擇風險行為。
如表3所示模型(7)的OLS回歸計算結果能夠發現,真實盈余管理(REM)對媒體關注度(Media)的回歸系數為-0.0127,t值為-4.99,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3第2列)。根據LSDV回歸結果可知,真實盈余管理(REM)對媒體關注度(Media)的回歸系數為-0.0066,t值為-2.42,且在5%水平上顯著(表3第4列)。表明在較高的媒體關注度下,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水平會顯著降低。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外部監督機制,它能夠很好的發揮其治理、監督功能,同時媒體通過聲譽機制能夠給予管理層以警示作用,良好的聲譽對于管理層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下,企業管理層的不當行為能夠得以監視與控制,并且媒體的介入放大了違規所要承擔的后果,其后果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損失,更要面對輿論壓力的懲罰。基于以上情況,可以得出一個基本結論:企業會在較高媒體關注度的情況下減少真實盈余管理行為。在控制變量中,公司規模(Size)和真實盈余管理(REM)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促進的,這也就意味著在大型企業中實盈余管理行為的可能性更多,同時企業對于管理方式的選擇余地也會更具有彈性空間。公司年齡(Age)與公司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為顯著正相關,公司年齡越長的企業可能面臨的管理漏洞越大,管理層可能會利用公司存在的漏洞,做不當的行為以謀取個人利益。
(三)進一步分析
為了進一步分析,本文除了在全樣本中,對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治理效應進行研究外,還關注對于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而言,內部控制、媒體關注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是否一致。本文將樣本分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進行分別檢驗,研究表明:在國有企業中,內部控制的回歸系數為-0.0007,t值為-0.02;在民營企業中,內部控制的回歸系數為-0.1334,t值為-4.18,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4第1列、第2列)。結果表明: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內部控制在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中所發揮的效果是有差異的,在民營企業中治理效應更為有效。相比民營企業,我國國有上市公司較多采用委托代理制度,國有企業中的股權結構不合理、內部控制等問題一直丞待解決,由于固有問題的存在,導致國有企業中的內部控制難以展現其最大的優勢。即使民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也會面臨代理問題,但是該問題對于民營企業中內控的影響并沒有國有企業中的大。而且不同產權性質的企業之間的盈余管理動機也存在差異,民營企業更傾向于通過盈余管理調控企業業績,因為民營企業將會面臨退市、配股等風險,其經營面臨的風險因素較多且風險較高。而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主要是調配國家資源和調節國家總體經濟,不僅僅是實現利潤最大化,故其盈余動機較弱。
在國有企業中,媒體關注的回歸系數為-0.0043,t值為-1.28;在民營企業中,媒體關注的回歸系數為-0.0168,t值為-4.84,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4第3列、第4列)。結果表明:在民營企業中,媒體關注對于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果更顯著。這是因為民營企業缺乏外部支持,企業的負面報道會直接影響投資人的投資意向,以及會不利于企業進行融資管理,會給企業帶來嚴峻的經營風險。因此,企業為了營造良好的形象以及樹立正面的業內口碑,會積極改善企業的治理缺陷以及糾正不當行為。而國有企業則背靠政府,得到了充裕的外部扶持,其投、融資機會不會輕易受到外部干擾,國有企業管理層面臨的經營壓力較小,故其盈余管理動機更強,并且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中的中流砥柱。所以,國有企業在經營中面臨的風險會遠低于民營企業。
(四)穩健性檢驗
通過采取以下方法來確保實證結果嚴謹可靠:第一,通過對主要的連續變量進行1%縮尾,減少異常值對于結果的影響。得到了以下回歸結果(表5的第1列和第2列),真實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依舊顯著負相關。回歸結果與之前結果大致相同,通過檢驗;第二,是通過變換回歸模型得到的結果,在模型中加入Lev(資產負債率)、H5(股權集中度),得到了以下回歸結果(表6的第1列和第2列),真實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依舊顯著負相關。回歸結果與之前結果大致相同,通過檢驗;第三,是通過改變解釋變量Media的衡量指標,用報紙關注度(MCN)代替回歸模型中的媒體關注度(Media),得到了以下回歸結果(表7的第1列和第2列),真實盈余管理與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依舊顯著負相關。回歸結果與之前結果大致相同,通過檢驗。
四、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文以我國滬深A股2014—2018年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內部控制、媒體關注對真實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通過分析內、外部機制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后,本文進一步研究了內部控制、媒體關注的內外部機制,在不同產權性質企業中的不同治理效果。研究結論如下:第一,內部控制會有效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說明較高的內部控制質量能減少企業真實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機會;第二,在較高的媒體關注下,企業的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能夠得到有效抑制,說明媒體關注能夠起到發揮輿論監督、行政介入等作用,對企業真實盈余管理行為起到抑制作用;第三,進一步研究發現,相比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內部控制、媒體關注能夠更有效的抑制真實盈余管理行為。
(二)建議
1.政府角度:(1)政府需進一步完善媒體的監督機制,促使媒體披露更多真實的信息,以縮小信息不對稱性。(2)建立媒體保護機制,促進媒體行業的發展,使更多的媒體能夠更加敢于、勇于報道真實、全面的信息。(3)進一步落實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管理辦法,積極監督企業提高內部控制質量,披露真實、準確的財務信息。
2.企業角度:(1)完善企業的內部監督和治理體制,存在漏洞的企業內部體制才會讓管理層有機會趁虛而入,因此建立良好的體制是企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2)完善企業信息傳達通道,有利于高層管理者以及監事會更全面了解企業狀況,有效對盈余管理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減少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發生。(3)設立多方位的舉報機制,為了減少盈余管理行為,不僅需要董事會及監事會對企業進行監督,更要獲取多方面的信息與監督。(4)提高管理者經營素質,嚴格落實職業道德培訓,管理者自身修養的提高,是從根本上減少真實盈余管理行為的要素。企業的管理者應該以大局為重,維護債權人的利益。AFA
參考文獻
[1]李曼,姜林佑.內部審計質量的衡量、影響因素和效果:文獻綜述[J].會計之友,2020,20:21-25.
[2] Chan K.,B. Farrell,and P. Lee. 2008.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 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27(2):161~179.
[3]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96.
[4]范經華,張雅曼,劉啟亮.內部控制、審計師行業專長、應計與真實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3(4):81-88+96.
[5]田高良,封華,于忠泊.資本市場中媒體公司治理角色研究[J].會計研究,2016(6):21-29+94.
[6]蒙立元,邱斯琪.盈余管理、媒體關注與股價同步性[J].財會通訊,2020(20):65-68.
[7]李焰,王琳.媒體監督、聲譽共同體與投資者保護[J].管理世界,2013(11):130-143+188.
[8]周開國,應千偉,鐘暢.媒體監督能夠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違規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6(6):193-206.
[9]管考磊,張蕊.企業聲譽與盈余管理:有效契約觀還是尋租觀[J].會計研究,2019(1):59-64.
[10]王耀君,高揚.網絡關注度對我國股票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的影響[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40(1):44-50.
[11]郭嫻嫻.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12]盛金.內部控制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13]林素燕,吳昂.內部控制、企業金融化與盈余質量——來自中國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科技與經濟,2020,33(1):101-105.
[14]唐瑩,周顯琪.內部控制對公允價值與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0,23(3):25-26.
[15]樊行健,肖光紅.關于企業內部控制本質與概念的理論反思[J].會計研究,2014(2):4-11+94.
[16]王晶,彭博,熊焰韌,等.內部控制有效性與會計信息質量——西方內部控制研究文獻導讀及中國制度背景下的展望(一)[J].會計研究,2015(6):87-95+97.
[17]陳漢文,廖方楠,韓洪靈.獨立董事聯結與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的治理效應[J].經濟管理,2019,41(5):171-191
[18]張友棠,熊毅.內部控制、產權性質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基于2007—2015年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17(3):105-112.
[19]尹律.盈余管理和內部控制缺陷認定標準披露——基于強制性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的實證研究[J].審計研究,2016(4):83-89.
[20]蔡寧.風險投資“逐名”動機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15(5):20-27+94.
[21]張海晴,文雯,宋建波.借殼上市中的業績補償承諾與企業真實盈余管理[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0,42(5):99-111.
[22]周開國,應千偉,鐘暢.媒體監督能夠起到外部治理的作用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違規的證據[J].金融研究,2016(6):193-206.
[23]陳紅,楊鑫瑤,尹樹森.媒體評價、聲譽治理與投資者權益保護[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1):104-112.
[24]逯東,付鵬,楊丹.媒體類型、媒體關注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J].會計研究,2015(4):78-85 +96.
[25]程蘭東,易志高.承銷商聲譽、媒體關注與IPO首日抑價[J].金融發展研究,2017(2):35-41.
[26]雷宇.聲譽機制的信任基礎:危機與重建[J].管理評論,2016,28(8):225-237.
[27]呂明晗,徐光華,沈弋,等.異質性債務治理、契約不完全性與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8(5):67-74.
[28]吳芃,盧珊,楊楠.財務舞弊視角下媒體關注的公司治理角色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9(3):51-69.
[29] Defond M,Zhang J.A Review of Archi‐val Auditing Research[J]. Journal of Accounting&Economics,2014,58(2-3):275-326.
[30] AlhadabMohammad,ClacherIain,Ke‐aseyKevin. Real and Accru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PO Failure Risk[J]. Ac- 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15,45(1):55~92.
[31]逯東,付鵬,楊丹.媒體類型、媒體關注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J].會計研究,2015(4):78-85 +96.
[32] Saxton G D,Gomez L,Ngoh Z,et al. Do CSR messages resonate?Examining public reactions to firmsCSR efforts on social media[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9,155(2):359-377.
(審稿:劉春奇編輯:馮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