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韜
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目標任務是在保障信息技術環境下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民族地區“數字文旅”的建設是將數字技術與少數民族地區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相結合,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是實現民族地區公共文化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關鍵詞:數字文旅 民族地區 公共服務
2019年中國旅游研究院課題組發布的《2019中國數字文旅發展報告》觀點指出——中國數字文旅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建設蓬勃發展,呈現公共數字文化建設齊頭并進、多類型探索的良好態勢。但與其它地區特別是較東部沿海地區相比,民族地區的數字文化建設與當地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呈現出整體水平不高。那么在擁有非常豐厚的文旅資源的少數民族地區,如何利用數字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數字文化在文旅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數字化的創新成果與文旅進行深度融合,構建民族地區特色數字文旅新發展格局是當下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2018年中國文化館年會”的“互聯網+文化館-大數據與文旅融合”主題論壇上,馬鞍市展示了通過探索合理的功能設置將當地文化、旅游、旅游衍生產品集中呈現在一個APP平臺上;而文化和旅游部與北京大學聯合推出的文旅產業用戶行為大數據的時空觀測體系,針對公共文化大數據進行了深入研究。從這兩個項目的探索方向可以窺探出,我國數字文旅初步探索階段呈現出以下兩個方向:一是數字化的文旅。這是以文化作為基礎支撐,運用數字技術和數據打破時間、空間的壁壘,在虛擬世界中創造出“新文旅”世界。二是文旅的數字化。主要是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將文旅資源數據化、可視化、直觀化,更容易了解群眾對于文旅的供需面,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的羅培等人在《數字文旅發展的新特征、新邏輯、新格局》中談到:“中央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時代發展大勢。將傳統文旅向數字文旅轉型,構建數字文旅新發展格局,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雙循環的內涵。”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是旅游發展壯大、持續興旺的原生動力,旅游則是文化不斷傳承和繁榮的外部拉力。文旅的數字化轉型,一方面使文化管理部門成為了“后臺服務器”的監管部門,另一方面也在深度重構文旅產業設施,使文旅通過數字媒介進一步其擴大影響力。
一、加快民族地區數字文旅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強互動,搭建一體化“文旅共享”平臺。
在過去,民族地區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面臨“信息閉塞”局的面,隨著5G網絡、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和平臺應運而生,人類社會已進入萬物互聯的“數字時代”,民族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但是過多的知識信息造成的“信息爆炸”現象,易造成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產生,這就需要政府高度重視,為文旅管理部門、文旅企業、當地群眾、游客四方搭建一個集大數據管理、文旅資源查詢、當地公共設施查詢、文旅企業資源、文創售賣等一站式互動服務管理平臺(或APP)。通過整合相應的資源,建設以文旅管理部門、文旅企業、當地群眾、游客需求為導向的新型文旅供需對接網絡平臺(或APP),依托互聯網,為當地群眾、相關文旅企業建立一個能找到解決部分文旅“需求”的路徑。
(二)互聯互通,避免“數據孤立”。
在“一站式互動服務管理平臺”的建設中要避免“數據孤島”與“應用孤島”現象。在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初期,很多數據標準、數據質量體系還不一致,數據之間存在矛盾沖突,導致數據孤立,無法真正打破空間帶來的局限。
(三)智慧管理,加強行業監管信息化建設 。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已經逐步進入到數字信息互聯互通當中,在資源使用方面,數據共享、數據融合、數據驅動等數字化手段,也在重塑文旅管理部門的監管業務,使旅游景區和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場所(館、所)的數字化管理也在逐步走向完善。在大數據技術創新重塑管理方式的同時,還要相關部門通過將數據管理(文旅政務數據、文旅資源數據、位置數據、人文數據以及涉及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周邊數據)技術下沉到文旅企業和旅游業各個管理層面,構建文化和旅游分類主題數據庫,支撐平臺,從而優化各景區和公共服務場所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效率,幫助旅游景區和文旅企業打造出符合不同游客需求的文創產品和投訴問題解決方案,讓數字文旅發揮它最大監督職能。
二、加強文化旅游產業體系雙循環建設
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大力發展旅游,以重大節日、慶典等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為主要驅動力,促進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這些離不開所有環節的“參與者”,以文旅管理部門、文旅企業、當地群眾、游客的需求為導向,結合數字文旅技術,重構民族地區數字文旅產業體系,推動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數字化建設。要客觀認識到民族地區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條件,充分發揮民族地區濃厚的民族文化和豐厚的文旅資源優勢,一方面注重產業循環,將本地區特色文旅資源進行充分梳理,找出“鏈條”中主要的文旅企業,主管部門通過對好的產業和項目給予以鼓勵和扶持,為相關文旅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通過強鏈、補鏈、延鏈等方式,形成當地產業集群,打造高質量的特色品牌產品。另一方面要注重市場整體循環,通過進一步優化線下短板,保障文化旅游線路通暢,補齊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弱項;推進高科技技術和智能化運用的成果轉化、落地,建設民族地區智慧景區和一站式數字文旅服務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能,做大民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以及深挖文化內涵,擴大文化宣傳,創新文化產品,打造文化品牌等一系列措施,融入雙循環格局。
總的來說,深度挖掘民族地區文化資源,加快特色數字文旅體系發展,是民族地區提升地區公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民族地區特色數字文旅體系發展,無疑是在重構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舊文旅發展模式,以提升文旅產業數字化為目標,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制,不斷強化文旅公共服務的頂層設計。同樣,民族地區特色數字文旅體系發展也會為加快實現現代化和助力鄉村振興帶來了巨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