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在海量、冗雜的信息環境下,用戶對于信息的精準性、匹配性要求更高,在此環境下可視化新聞應運而生。可視化新聞屬于數據新聞的一種,利用新興技術,給用戶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效果。但同時可視化新聞發展也遭遇一連串問題,例如新聞同質化嚴重、過度依賴數據、缺乏人文關懷等等。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地圖運用數據可視化設計,對疫情數據進行實時抓取,直觀地展現了各地的疫情情況。本文以疫情地圖為例,簡要分析可視化新聞興起的原因、特點和當前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的現狀,繼而提出大數據時代實現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為我國可視化新聞傳播發展貢獻微薄力量。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009-03
一、可視化新聞的興起原因
(一)可視化新聞定義和特點
可視化新聞是數據新聞的一個分支,可視化新聞是指利用諸如圖形、圖標、詞云等信息呈現形式對數據、文字、知識或其他抽象信息進行跨媒體融合報道的一種報道模式,其類型包括數據可視化型、文字可視化型、多媒體融合型或者交互型。2020年初出現的新冠肺炎疫情地圖就是主要利用數據可視化技術的一種可視化新聞呈現。可視化新聞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以及用戶對當下新聞產品的視覺化需求,成為新聞生產和呈現不可缺少的方式,也是新聞傳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如今,互聯網作為媒介的底層邏輯重塑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數據新聞應運而生。可視化新聞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了新聞傳播的快速發展與信息的覆蓋。與傳統的文字報道相比,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獲取新聞的便捷度,深化了受眾對新聞的理解,用一種直觀式和沉浸式的報道,在擴大用戶范圍的同時也提高了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可視化新聞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直觀化。可視化新聞作為一種基于數據挖掘的報道形式,其內容經過篩選和過濾并加工成新聞,復雜冗長的文字被加工成簡潔直觀的圖片,煩瑣的文字推斷被數據化的圖片替代。可視化新聞的制作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是一個讓人們從煩冗的信息中解放出來的過程,便于受眾進一步理解信息。
第二,數據化。可視化新聞是數據新聞的一種,數據新聞就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和統計。可視化新聞離不開數據的支撐,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可視化新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高效化。可視化新聞將部分信息從文字轉化為圖片,直觀清晰的圖片比文字更加讓人印象深刻,且人們分析處理圖片的速度遠遠大于文字。可視化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聞的有趣性和直觀性,提高了傳播效率,使得可視化新聞傳播高效化。
但可視化新聞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例如技術的偏向性帶來了隱蔽控制、數據泄露等隱私問題、假新聞和謠言頻發等,對新聞業和社會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現階段必須對可視化新聞進行制度上和手段上的創新。
(二)可視化新聞興起的原因
1.互聯網技術作為媒介的底層邏輯變革了新聞的生產形式。互聯網作為當下社會最基礎的連接方式,以技術邏輯改寫了整個社會,并塑造了全新的社會景觀。當下的新聞生產形式主要以技術為基礎,這推動了數據新聞及可視化新聞的誕生,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處理和呈現,展示宏大的新聞事件,深層展示新聞的各個方面,以便迎合當下的媒介化趨勢。
2.媒體融合趨勢塑造了全媒體新聞景觀。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媒體積極探索最佳的新聞傳播方式,以獲取最好的新聞傳播效果。媒體融合不僅要求媒體之間在內容和技術上互相配合,還要求不同傳播渠道、媒介和平臺的融合,塑造了全新的全媒體新聞景觀。新聞可以以可視化的形式,通過新聞網站、客戶端、平臺等向用戶傳播,使得用戶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
3.視覺化和碎片化時代導致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互聯網時代具有齊格蒙特筆下“流動的現代性”的特征,具體表現為“無時間之時間”和“流動的在場”。移動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第一是傳統的紙質閱讀逐漸讓位于視覺觀看;第二是移動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們的時間不斷被切割,呈現碎片化趨勢,因此閱讀的時間更短;第三是視覺化的表征使得新聞的泛娛樂化特征明顯,傳統的嚴肅閱讀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用戶的需求,于是可視化新聞以其獨特的視覺化和趣味性的呈現,迎合了當前用戶的閱讀習慣[2]。
4.網絡用戶的話語權使新聞的交互性增強。隨著WEB2.0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不斷對用戶進行技術賦權,用戶話語權得到增強,使得用戶不再滿足于以往的單向傳播和被動接收模式,增強了新聞的交互性。可視化新聞利用許多新興技術如VR/AR等,拓寬了新聞報道的邊界,改變了以往的新聞傳受關系,給予用戶沉浸式和參與式的新聞體驗,大大提升了新聞的傳播效果。
二、可視化新聞的現狀
(一)數據堆砌、缺乏深度
可視化新聞是數據新聞的一種。數據新聞主要是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技術對海量信息進行處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新聞報道。與傳統的文字報道相比,可視化新聞大多數是數據的可視化呈現,迎合當下用戶對于視覺的體驗,缺乏在報道基礎上的深度思考與見解,并沒有深入探究數據背后的價值與意義,很難引發讀者的思考與更深層次的認識。
(二)報道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力
在可視化新聞的發展階段,可視化新聞的類型大多停留在財經新聞、體育新聞、醫療新聞和媒介事件中,導致新聞報道同質化嚴重。對比文字報道的體裁豐富和內容多元,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類型和形式較為狹窄,大多是在數據基礎上的加工和圖表的呈現,缺乏創新力和吸引力,容易引發讀者的“視覺疲勞”,降低新聞傳播的影響力[3]。
(三)易出現主觀偏向問題,違背新聞專業主義
可視化新聞相較于文字報道,其數據的應用更表現為一種隱蔽的控制。在可視化新聞的報道中,由于數據的采集、分析、挖掘等過程有潛在的算法控制,在此基礎上,存在著在新聞中不易被發現的主觀敘述的偏向性。豐富的可視化的視覺呈現隱蔽了這一主觀偏向性,導致了新聞的客觀性被一定程度地損害,違背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原則。
(四)與群眾生活關聯度不高,缺乏人文關懷
可視化新聞在發展過程中,多停留在財經、體育、醫療等專業領域,與大眾的生活關聯度并不高,并沒有深入到群眾的生活,群眾沒有享受到可視化新聞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正是因為遠離群眾日常生活,導致可視化新聞內容缺乏人文關懷,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可視化新聞的創新——新冠肺炎疫情地圖

(一)信息圖的運用
信息圖,主要是指對事件中的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并利用圖片或者圖表的方式將信息呈現出來,以便讀者對信息進行更好的認識和理解。通過運用信息圖來展示新聞報道的內容,比單純的文字描寫更為直觀和易懂。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疫情地圖主要展現的信息有某地區的確診人數分布圖、疑似確診人數分布圖、確診人員的行動路徑、高中低風險地區的劃分等等,信息圖的表現形式有圖表、折線圖、地圖形式等等,不同等級的信息還要用不同的顏色區分,給予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見圖1)。
(二)動態圖的運用
信息圖是一種靜態圖,只能實現靜態的信息傳遞。動態圖相較于信息圖來說,具備傳播信息動態變化規律的特點,且動態圖穿插VR/AR 等技術,使得可視化新聞更加直觀。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人口流動是人們最關心且對疫情影響最大的方面[4]。動態圖實現了人口流動的動態化呈現,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使信息呈現更加客觀、有效。讀者可以根據動態圖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風險有自己的了解和評估。動態圖的可視化效果更加完備,信息表達更加完善。澎湃美術課的報道《2個月,13753例,新冠肺炎如何蔓延全球》著重描述了新冠病毒的全球化傳播過程及重點傳播案例,報道截取不同的時間點,展示了從中國發現第一例新冠病毒患者到全世界76個國家出現新冠病毒(見圖2)。報道《從首例到封城,這763份確診詳情還原了新冠病毒向全國擴散的路徑》則聚焦每個確診案例的傳播路徑,以武漢為中心,描述了多個后期確診患者的移動路線。

(三)實時化的信息呈現
為了應對疫情期間突發的風險和人們渴望了解疫情信息的迫切需求,進而做好防疫工作,疫情地圖實現了實時更新數據,展現人口流動變化,使得信息傳播更加迅速,彌補了以往可視化新聞時效低的缺點,保證了信息傳遞的時效性,保證了社會穩定。2020年,微信公眾號丁香醫生于1月21日率先上線了對于疫情地圖以及人數變化情況的實時播報,做到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以及變化信息、新增人數的實時播報、及時辟謠等,是疫情期間一份優秀的可視化新聞報道。
(四)利用數據進行合理預測
可視化新聞除了應用于信息的直觀和動態呈現之外,還可以利用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新冠肺炎時期的疫情地圖除了展現與疫情相關的實時信息,還用于預測新冠肺炎風險地區、易感染地區等,這些預測為人們深入理解、有效利用信息提供了幫助。
四、可視化新聞的創新路徑
(一)體現報道深度,展現人文關懷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可視化新聞的應用體現了新聞報道的深度與廣度,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聞主題的貼近性。可視化新聞在新冠肺炎疫情相關問題的報道貼近了人們的生活,迎合了人們對于信息的迫切需求,幫助大眾快速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發展狀況,使人們對于可視化新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二是新聞內容的交互性。在新冠肺炎疫情地圖的報道分類中,出現了很多與用戶交互性強的新聞產品,例如財新新聞設計的《了解你附近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以及人民日報客戶端與騰訊聯合制作的《新冠肺炎確診小區圖》等,都體現了此次數據新聞的交互性。通過這種交互式頁面,使讀者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增強用戶體驗[5]。三是新聞報道的通俗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地圖的可視化報道,放棄了以往可視化新聞報道的復雜和專業化,無論是對于信息的呈現還是未來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和風險地區的預測,都努力做到語言表達通俗易懂、簡單明了。
(二)主題報道多元,充分應對風險
以往的可視化新聞只應用于專門且數據化特點明顯的領域,如財經、醫療、體育、媒介事件等,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視化報道體現了數據新聞主題報道的多元性。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可視化新聞逐漸分布于教育、餐飲、物流等貼近人們生活的領域,更好地與用戶進行互動,增強了可視化新聞的創新性,提高了新聞本身的影響力與公信力。后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信息的需求也比以往更加強烈,數據新聞媒體人通過這些新鮮的數據和主題呈現出多元化的信息,有助于人們充分應對后疫情時代的突發風險,保障了人們生活的穩定與安寧。
(三)科學預測,拓寬可視化新聞新領域
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可視化新聞對于疫情狀況的預測,表現了新聞人對于可視化新領域的思考。在未來的可視化新聞以及數據新聞的實踐中,可視化新聞應該利用好其展現數據的優勢,逐步涉及預測型的新聞報道,而不是單一地追求新聞時效性,使可視化新聞以其獨特的報道方式在新聞領域出圈,提升其新聞影響力。
(四)利用VR/AR技術,加強用戶沉浸式體驗
VR與AR技術重塑了新聞報道的邊界,大大提升了新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新冠肺炎疫情地圖的一些動態圖、VR與AR技術的應用,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呈現形式和呈現方式,使用戶以沉浸式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新聞報道中,有利于用戶更好地理解和接收新聞內容,延伸了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感知閥”。可視化新聞運用AR/VR技術,在有限的新聞報道的場域與無限的賽博空間中搭建了一座橋梁,加強了用戶的沉浸式體驗。
(五)加大對開放性數據的應用力度,充分挖掘有價值的信息
數據是可視化新聞的制作基礎,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改進,精確的數據賦予了可視化新聞更為深遠的價值。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在不侵犯數據隱私的前提下,積極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處理,充分利用開放性數據,拓寬數據來源的通道,不斷增強自身對熱點事件的敏感度,充分挖掘有價值的信息,豐富可視化新聞的制作內容和報道方向。
(六)媒體人提高自身媒介素養,保證新聞客觀性
在未來可視化新聞的報道中,新聞媒體人可以積極應用數據采集、挖掘、分析、處理等技術,完善對于數據的應用。媒體人應該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充分扮演好自己把關人的角色,在面對一些技術帶來的偏向性和隱蔽控制時,及時發現并修正,減少新聞實踐中主觀偏向問題的發生,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堅守新聞人的新聞專業主義理想[6]。
五、結語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影響了全球新聞事業的發展,在未來的新聞事業中,新聞可視化是最有效的信息呈現和輔助手段。結合當下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特點,以及用戶的需求狀況,不斷探索新聞可視化生產的創新路徑,靈活運用信息圖、動態圖、VR/AR技術,提高數據新聞報道的深度,結合數據合理地預測信息,增強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堅守新聞客觀性,有力地推動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可視化新聞的發展與變革。
參考文獻:
[1] 彭蘭.泛傳播時代的傳媒業及傳媒生態[J].新聞論壇,2017(03):33.
[2] 武大金.數據新聞:淺談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東西南北,2020(07):22.
[3] 吳璇.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可視化傳播改革思考[J].傳播力研究,2020(13):11.
[4] 蘭潔.從圖解新聞看可視化新聞創新——以人民網為例[J].新聞戰線,2018(01):05.
[5] 劉紫霖.淺析數據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與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8(20):33.
[6] 李璐揚.大數據時代可視化新聞: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J].新聞研究導刊,2016(08):44.
作者簡介:穆楚涵(2000—),女,江蘇淮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