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人人都是傳播者”,對傳媒業沖擊甚巨。傳媒機構紛紛跳出舒適區,致力于各類新媒體技術的融合使用,由此迎來了融媒體時代。然而,當下高校的人才輸出與傳媒業的人才需求之間卻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高校教育亟待改革,以適應融媒體時代的傳媒業變革要求。在融媒體運用能力方面,應著重培養學生對新型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能和對媒體交融互通的整體理解、組織和把控能力;在法治新聞報道的內容方面,著重培育兼具新聞專業能力和法律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法治新聞人才;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6-005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類規劃項目“感知正義理論視角下的司法公信力實證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1SKGH009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的興盛,人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這一變化對傳統傳媒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它瓦解了傳統的傳媒格局,打破了傳媒機構對信息發布的主導權,迫使傳統媒體開始思考如何在與新媒體的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立足點。與此同時,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也給我國的司法建設帶來了無形的壓力。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惡化了熱點法制事件中信息不中立、不客觀的問題,嚴重影響了司法的獨立審判,也削弱了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任。
為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傳媒機構紛紛跳出舒適區,致力于各類新媒體技術的交匯互融,由此迎來了融媒體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在一次次重要會議上、在考察新聞單位時,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就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出深刻闡述,提出明確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為媒體融合發展、傳媒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要求同樣適用于法治新聞報道領域。法治新聞報道者不僅需要掌握法律知識,準確傳播司法的動向,還必須具有廣闊的視野,能靈活運用新興媒體技術,推動傳統新聞報道模式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互動,如此才能切實提高法治新聞的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這一要求給高等教育法治新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挑戰,亟須得到回應。
一、法治新聞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法治宣傳教育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2019年8月印發的《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條例》明確指出,宣傳工作是我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是我黨領導人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對宣傳輿論工作的掌握事關人心向背,關系黨的執政地位。法治宣傳教育是宣傳工作中的重要項度。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通知中強調:“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法治宣傳的重要意義,揭示了法治宣傳與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系,是我國實現“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二)法治新聞人才培養是建設法治宣傳教育隊伍重要手段
要全面、深入地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就需要打造一支專業的宣傳隊伍。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新聞人才一直是我國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生力軍。法治建設和司法改革取得偉大成就離不開媒體的宣傳報道。媒體始終充當著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紐帶與橋梁。黨和政府一直努力通過法治宣傳教育來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司法權威,引導人民群眾知法、尊法、守法和服法。
在這一背景下,各大媒體紛紛推出法治新聞報道專欄。比如,央視的《今日說法》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普法,成為法治宣傳報道的重要陣地。此外,北京電視臺的《大家說法》,長沙電視臺的《政法報道》以及重慶電視臺的《拍案說法》收視率頗高,深受群眾歡迎。南方報業集團旗下的紙媒也紛紛組建了專業的法治新聞部,對口負責法律宣傳。正是在媒體的大力協助下,我國的普法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最近的世界司法項目的評比中,中國第三項指標,即法的普及度以及司法的接近度,得分明顯高于亞太地區的平均水平。其中,法的普及度位列全球第16位,甚至超越了德國和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國家。
二、融媒體應用人才培養
如前所述,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人人都是傳播者”,給傳統傳媒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為應對這一沖擊,傳媒業亟須跳出舒適區,致力于融媒體的發展,融合使用各項媒體技術,通過媒介之間的融合互鑒,構建新聞傳播業的新生態和內容傳播的新格局[1]。
然而,當下高校教育的人才輸出與新聞傳播出版業的需求之間卻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主要表現為,高校目前的人才培養模式較為陳舊,能力結構存在較大缺陷,難以滿足傳媒業在融媒體時代的人才需求。其中,能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的人才尤為短缺。此外,學生的創新觀念和能力也無法滿足更迭衍變的行業需求。因此,教學改革迫在眉睫。
(一)注重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培養
在傳統媒體時代,不同性質的傳媒機構之間各司其職、涇渭分明。例如,報紙類媒體的傳播力主要借助于文字傳播。因此,采編人員需具備較強的文字功底,講究考究的文字,再輔之以精美的編排。但相應的缺陷是,從業人員的技能比較單一,普遍不具備拍攝視頻、剪輯制作以及圖像處理等能力。此外,在傳統媒體內部,從業人員之間分工細致,文字、攝影、攝像、出境等工種是一人一崗。在面對市場挑戰時,囿于這樣的單一人才結構,傳統媒體的融媒體轉型步履維艱、十分緩慢。同樣,高校的課程體系也滯后于市場的需求。課程的內容和教學方式均比較陳舊,沒有形成課程建設與融媒體產業鏈之間的系統關聯。一項實證研究甚至發現,部分高校的教學還主要側重于理論課。在新媒體技能方面,學生主要依靠自學[2]。
不同于傳播形式的單一的傳統媒體,融媒體的特點是“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發布信息可以做到隨時隨地,內容形式也可以十分多樣。文字、圖像、視頻、音頻同時出現,新聞事實的呈現更加立體。如此一來,融媒體要求從業人員具備極強的綜合技能。以前在傳統媒體中由多人分工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可能都需要由一人來承擔。
因此,在教學工作和課程設置上,對人才的培養需要著重以下兩方面能力。其一,培養學生的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互聯網是融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當下的網站、APP客戶端以及直播軟件均依托于互聯網。因此媒體融合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必須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在課程設置方面,需要加入相關的理論課與實踐課,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掌握和運用媒體融合所需的互聯網技術。其二,綜合能力。媒體的融合打破了傳統的行業分工形式,在融媒體工作環境中,文字撰寫者本身也可能是出境記者和視頻的剪輯者。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做好融媒體的知識儲備,掌握各種必備的技能。譬如,當下圖片處理能力已高居媒體市場需求的榜首。多家媒體在招聘信息中明確要求“熟練掌握PS”等[3]。
(二)提高媒體融合能力
上文所講的僅僅是技能層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組織和整合能力。融媒體要求的不僅僅是傳播媒介的融合,更重要的是讓不同的傳播方式進行有機組合。在法治新聞的報道領域,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是2016年杭州的一起因“最”字引發的行政訴訟案件,傳媒機構通過與法院合作,實現了雙方共贏。在該案中,傳媒機構先是爭取到了直播機會,在庭審期間通過4G連線在互聯網上做了分段直播。為配合直播,后方演播室也請來專家圍繞庭審中的爭議點展開更詳細的解讀。這種良性互動不僅能夠滿足受眾對案件的獵奇心理,也有效促進了司法的公開透明,產生了正面、積極的輿論效果。可以看到,要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需要有機整合不同傳播方式。因此,講授各種新型信息技術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要培養學生對這些技能的綜合理解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就這一方面的教育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吸納法學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模式,通過講授實踐中的成功案例啟發和引導學生。
(三)加強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融媒體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方式,也改變了新聞的報道風格。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風格通常是不茍言笑、正襟危坐。比如,在紙媒盛行的時代,報紙文章的風格普遍嚴肅嚴謹,文字精細考究、字斟句酌。但在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平臺上傳播效果最好的往往是那些生動、活潑、偏口語化的內容。因此,從業人員需要有很強的讀者意識,通曉網友的口味,唯有具備創新能力方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但當前的高校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對該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講授、輕交流;重理論、輕實踐,這種教學模式固然培養出一批“高分”者,卻十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具備創新能力,首先得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是批判思維能力,最后才能衍變出創造性思維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而不是死記硬背;允許學生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不是追求千人一面。具體而言,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加入各種形式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與教師就某些內容展開課堂討論;提供更多的開放式問答;引導學生尋求答案,而非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鼓勵學生之間組成小組,互相討論尋找答案。在考試模式上,也應該作出相應的改革,減少名詞解釋、簡答等呆板的考試方式,側重于開放式的命題,甚至可以要求學生直接提交融媒體應用作品參加考核。
三、新聞與法律復合型人才培養
法治新聞報道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新聞報道。報道者不僅需要掌握新聞技能,還需要通曉法律,掌握法言法語,方能勝任這一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因此,法治新聞人才的培養方案也應該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新聞人才培養。具體而言,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一)培養既懂新聞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法律的核心概念、理論和制度。法律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大量復雜的理論和艱澀、高深的術語。研究表明,對非專業人士而言,法律十分晦澀,不易理解。但法治宣傳對于報道者本身的要求卻很高,不僅需要配合新法的發布開展及時、迅速的報道,還得適時針對法律的晦澀難懂之處答疑解惑,幫助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立法精神和法律適用[4]。遺憾的是,當下法治新聞報道者的法律素養普遍不高,常常出現報道不準確的情況。為了避免“出洋相、開黃腔”,有必要將法學的基礎內容融入新聞人才培養中。比如,法學導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法律思維,掌握法律體系的構成和一些基本的法學概念。民法學以及刑法學等基礎法律課程則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最基本、最日常的法律術語和法律規則。
其次,培養學生對法言法語的準確運用。在課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其對于法言法語的準確使用。法言法語即專業的法律術語,是司法工作者在法律工作中所使用的專業性語言,它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組織是法人,而法定代表人不能被稱為法人。在涉及案件報道時,關鍵性詞語必須使用專業術語,方能準確傳遞法治信息,增強民眾的法律意識。遺憾的是,在我國當下的法治報道中,常常出現法律術語的濫用和混淆。比如,不加區分地將當事人稱為“被告人”[5],這些問題的出現跟當前法治新聞報道者的法律知識欠缺有直接的關系,應該在今后的教育中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
最后,通過培養學生的法學基本功,幫助學生創造出更富影響力的宣傳模式和內容。法治新聞報道的內核是法律,報道者如果根本不懂法或者只懂得一些皮毛,就很容易在報道時捉襟見肘,無法做到揮灑自如。相反,一個具有扎實法學功底的報道者則可以融會貫通,報道開展則會更靈活。面對新媒體的挑戰和沖擊,傳統的法治新聞報道模式已難以為繼。過去的“跑線”模式,即司法機關寫好新聞稿,記者在此基礎上修改,已無法滿足讀者的口味和需求。傳媒機構亟須走出舒適圈,嘗試更富新意、更具讀者意識的新聞報道模式。在這一創新過程中,深刻理解案件要旨和涉及的關鍵性法律問題,是做好法治宣傳的前提條件。否則,記者很難跳出“復制、粘貼”司法機關通稿的舊模式。
(二)注重法治觀念和規范意識的培養
在法治新聞報道的人才培養中還需要注重培養其法治觀念和規范意識。這些年,法治報道常常被指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不夠客觀中立。栗崢教授的研究發現,出于吸引受眾的目的,媒體報道傾向于有意地創造震撼的視聽沖擊,并帶有明顯的傾向性[6]。胡銘教授也認為,熱點法治事件中的媒體報道往往偏離事實的真相。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對司法多持批判、質疑的基調[7]。比如,媒體在報道李昌奎一案時為了使案件更富故事性,會選擇性地表達被害一方的聲音,展現“扶持弱者、匡扶正義”的道德立場。并且,報道中會采用文學化的敘事來渲染與案情無關的細節,借此喚起公眾的同情心[8]。媒體對宜黃事件報道進一步凸顯了這一問題,媒體出于對商業利潤的追求,甚至會放棄中立的立場,歪曲事實以誤導輿論。以上的種種現象令學術界與實務界開始反思法治新聞報道的底線和規范。
鑒于法治新聞報道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民眾樹立法治理念,弘揚法律精神。因此,報道者本身也應該具有法治理念,有大局意識和底線思維。在進行法治新聞報道時應該堅持客觀、中立的立場,尊重司法的獨立審判。在報道活動中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用法律說話。在正式庭審之前,不對案情作不必要的猜測,不對案件定性,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而這些都需要在當下的高等教育中予以加強。
四、結語
在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法治新聞宣傳模式已經逐步過時、難以為繼。為了應對這種挑戰,各大新聞機構已經啟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比如,深圳報業集團就推出了新媒體平臺“讀特”,嘗試推動新舊媒體的融合。但遺憾的是,當下高等教育的人才輸出與新聞傳播業對新媒體人才的需求之間卻存在著嚴重的供需矛盾。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亟須改革。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初步的探討,希望能為當下法治新聞人才的培養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智識。關于這一議題,后續還有不少可以進一步展開和討論的地方。比如,可以開展實證研究,進一步探討高等教育與新聞傳播市場之間供需矛盾的細節,以便更全面、精準地尋求培養高質量法治新聞人才的對策。
參考文獻:
[1] 易龍,潘星宇. 5G時代融媒體人才新需求及培養策略[J].中國編輯,2021(1):82-85.
[2] 徐志武,田蔚琪.融媒體環境下出版人才培養工作的不足與變革[J].中國編輯,2021(7):86-90.
[3] 劉蒙之,劉戰偉.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騰訊新聞發布首份傳媒人能力需求報告[J].城市黨報研究,2018(3):20-33.
[4] 李芳.做好黨報法制報道的幾點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7(9):79-81.
[5] 黨德強.法制報道中的法言法語[J].青年記者,2018(10):84-85.
[6] 栗崢.傳媒與司法的偏差——以2009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件為例[J].政法論壇,2010(5):107-114.
[7] 胡銘.轉型社會刑事司法中的媒體要素[J].政法論壇,2011(1):40-52.
[8] 石聚航.傳媒報道渲染刑事案件的策略及其反思[J].法商研究,2015(4):45-53.
作者簡介:馮晶(1983—),女,四川成都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媒體與司法關系、法律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