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靜 杜瓊 程廣煥
【摘要】針對環境工程類課程(群)課程思政的建設,分析了實施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包括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與評價。教師及教師團隊應該做到專業和思政兩方面都過硬;教學內容的設置需要正確的課程思政目標、合理的課程思政設計、豐富的課程思政資源;教學手段上,可以結合傳統授課與翻轉課堂、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拓展課后實驗實踐。課程思政的考核應注重過程性考核,注意將思政內容隱性融入知識點的考核。
【關鍵詞】課程思政? 環境工程? 隱性融合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藥科大學課程思政建設標準與評價體系研究專項課題”“中國藥科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7-0056-02
環境工程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有重要影響。環境工程類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的提升,同時需要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環境工程類課程(群)的課程思政建設,就是以環工專業課程為載體,結合環工類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隱性的“基因式”溶于專業課教學之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1],真正實現立德樹人。
一般來說,課程建設的主要要素包括教師、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核與評價。環境工程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也應從上述基本要素著手。
一、教師
1.環境工程類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師的基本要求
對于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師,應該做到專業和思政兩方面都過硬。也就是說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環境工程相關知識的專業素養,同時應該具有良好的師風師德、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不僅要具有一定的工程設計、工程參與經驗或科研研究經驗,同時也應該具有環境倫理責任感;不僅要尊重客觀事實、遵循思維邏輯,也要具有廣闊視野、發散思維、創新思維。
2.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師應具有基本專業素養
教師扎實的環境工程專業知識一方面來自于教師的受教育背景,教師自身應在本科階段或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學習過相關環境工程的基本知識,或進行過環境工程方面的科學研究,或者參與過環境類相關工程設計與運行。教師自身受教育過程中積累過理論知識、對環工知識體系有較好的把握、具備工程設計與運行的實際經驗,對教師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與深度具有重要影響。另一方面,教師要明確所教授的知識在環境工程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做到邏輯清晰;對具體的知識點在深度上要挖掘,比如工程的原理、多個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在廣度上引導學生,比如介紹某個技術在不同類別的環境工程領域或其他類別領域(如化工、制藥、食品)中的應用。此外,由于科技與工程手段的不斷發展,教師也要對已有的環工知識和體系進行不斷更新。
環境工程類課程不僅涉及了專業理論知識,還涉及到實踐內容,因此,教師們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理論功底,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實驗與工程經驗,以教授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際。
環境工程屬于工科領域,環境工程專業培養能夠在環境工程及相關領域進行設計、施工、監測等工作的環保工程師,因此,教師本身要具備環境工程師的基本專業素養,尊重客觀事實、遵循思維邏輯、遵守設計和運行的基本規則,才能把這種基本素養從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課后的交流與實踐活動中,從各個細節傳達給學生。
3.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師應具有的基本思政素質
作為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師,不僅要具有該專業受教育經歷、實驗實踐經驗、工程師專業素養,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關心國家大事、政治立場堅定、大局意識強、工作作風細致嚴謹。作為環境工程類課程的思政教師,必須具有環境倫理責任感,明確對自然環境的倫理責任, 明確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對立統一關系。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更新現有的知識體系,激發學生創造創新活力。
4.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師應具有的教育教學能力
作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師除了需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思政素質,還需要優異的教學能力,通過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將思政內容“基因式”地融合到專業知識的講解中;能夠因勢利導、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5.提高課程思政教師教學能力的途徑
要提高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方面教師自身要加強政治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更新,另一方面加強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1)通過參與學校、院部開展的各種教學培訓、教學觀摩、教學講座等,擴充思路;(2)通過網絡學習和培訓,實現跨地域的優勢資源共享;(3)與優秀教師面對面,學習榜樣的教學模式與方式;(4)依托教學團隊的力量,實現優勢互補,通過集體備課和集中進行政治學習的方式,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挖掘課程思政元素;(5)與思政課的老師進行互動與交流,擴展思政元素的層次和思路。
二、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設置需要明確的課程目標、合理的課程設計、豐富的課程資源。
1.課程目標
環境工程類專業課程目標應該服務于人才培養目標。環境工程類專業人才應具有愛國熱情、正確的思想政治素養;同時應具備在環境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具有良好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
專業課程的課程目標應該服務于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環境工程類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的目標應該包含:(1)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要滲透愛國敬業、社會責任、工程師精神、可持續發展理念、循環經濟理念等,強化工程倫理教育;(3)突出特色,注重其他學科(如藥學)與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的交叉和融合,引導學生有機結合、大膽創新;(4)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1]。
2.課程設計
環境工程類課程屬于專業課程,專業課程需要基礎課程的支撐,因此,在課程設計中首先要注重學生的學情分析,對學生已修課程、已掌握知識的相關情況有較好的了解。在課程具體章節的教學目標中,不僅要提出清晰的教學知識目標,還需要提出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后兩種目標在很多專業課程中往往有缺失,而這兩者是體現思政教學的重要部分。在課程設計中還應該寫明教學思想,教學思想是體現教師將思政元素和專業結合的關鍵部分,具體如何進行有機融合可以通過教學安排部分的內容一步步展示。此外,課程設計中還應有課程資源、課后練習、課程資源等,課后作業、拓展閱讀、期中期末考評可以結合思政元素進行考評。為了更好地闡明上述內容,本文列舉了環境工程基礎課程中能量守恒相關內容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1)課程章節名稱:環境工程基礎—能量衡算。(2)學情分析:A.學生群體特征與知識經驗分析。授課對象是環境專業大三的學生,30人左右小班授課,較有利于與學生的互動教學。學生們已修大學化學、大學物理等課程,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學基本知識;B.學生學習能力分析。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文獻檢索和英文閱讀能力,能夠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相關知識,但是對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夠。(3)教學目標:A.知識目標。掌握能量衡算方程;熟悉物料的熱量變化計算;了解能量衡算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B.過程方法目標。以“能量衡算是什么—能量衡算的方法—能量衡算的應用”方式介紹能量衡算相關知識,層層深入,提高學生認知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理論聯系實際,介紹能量衡算在實際環境工程中的應用,以及國家頒布的關于節能方面的公告、標準;通過介紹相關研究熱點和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 C.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介紹國家關于節能的相關政策、措施和要求,讓學生認識能源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節能意識,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4)教學思想:強調學以致用,將能量衡算與環境工程其實際應用(設備冷卻、設備管道保溫、污水和污泥加熱、煙氣熱量回收)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與思政相結合,通過介紹國家關于節能的相關政策、措施和要求,讓學生認識能源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節能意識,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用”的思路介紹能量衡算相關知識,層層深入,提高學生認知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推薦相關的研究論文作為課后拓展閱讀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研究的前沿和熱點。(5)課程資源:胡洪營,張旭,黃霞,等.環境工程原理,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6)教學內容:能量衡算定義與方程;物料的熱量變化計算;能量衡算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7)教學重點與難點:能量衡算方程;物料的熱量變化計算。(8)教學方法與工具:多媒體、板書。(9)教學安排:A.課程導入:通過一段“十三五節能減排工作方案”的視頻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提出本節課的主題和結構;B.講解能量衡算定義與方程;C.講解物料的熱量變化計算。無相變情況下、僅溫度變化時;無溫度變化,僅有相變情況下吸收或放出的潛熱;D.相關例題強化能量衡算的實際應用,引出節能的重要性;E.介紹國家節能方面的相關政策和公告,說明國家在節能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F.能量衡算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G.對本節課的脈絡進行總結。(10)拓展閱讀:A.2020年版工業節能診斷服務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B.Li P, Zheng T, Li L, et al. An appropriate technique for treating rural wastewater by a flow step feed system driven by wind-solar hybrid power[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0, 187, 109651。(11)課后作業:A.課后習題1;B.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式節能。
3.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對于思政素材的挖掘可以瀏覽和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網站、中新網、央視新聞網等主流媒體網站的內容,對于環境工程領域的政策、規范標準的更新和解讀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官方網站的相關內容;對于環工技術領域相關新工藝、新研究、新發現可以在圖書館各大文獻數據庫中進行查詢。通過豐富教學資源,更多地挖掘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領域的結合點,做到思政與專業“鹽溶于湯”的巧妙融合。
三、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上,除了傳統的課堂講授方式外,還可以以學生為中心,開展翻轉的教學[2];除了線下的面授形式外,還可以與線上教學進行混合式教學;教學不僅僅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拓展至課堂外的實驗實踐。課堂上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小組匯報、知識競賽等形式;課后可以采用網絡微課視頻、拓展閱讀、課后實驗實踐、專家、講座/報告等形式。
在翻轉課堂的新型教學模式中,學生可以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在課前經過充分的“備課”準備,在課堂上化身“老師”,對準備的內容進行講解和分享。要清晰講述相關內容,學生必須在課前對相關知識較為熟悉,并且需要厘清其中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同時需要良好的演講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提升自學能力,同時鍛煉協作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演講能力。此外,在翻轉課堂的過程中,鼓勵其他學生與“分享團隊”的互動,其他學生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提問或者發表自己新的見解,通過交流碰撞出新的想法;教師在其中進行引導和協調,保證翻轉課堂的課堂秩序、信息傳輸質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進行頭腦風暴,鍛煉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
四、考核與評價
考核要強化過程性考核,不僅僅是傳統作業和試卷的形式,還可以將課后實踐、小組討論、匯報、翻轉課堂等納入平時成績考核的范疇之中,另外,也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線上統計的便捷條件,在課堂進行當堂線上考核,利用線上平臺的相關技術,在考核后可以立刻統計出學生各題的得分率和錯誤較多的點,教師可以在進一步教學中迅速、直接進行反饋,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在上述授課和考核形式過程中,仍然需要注意將思政和知識點有機進行融合,將規范、環境倫理、新型環保理念等內容隱形融合在專業知識點的考查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教高〔2020〕3號: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2020-06-01.
[2]王麗慧,張杉,陳劍波,曲明璐,董楠,等.工科專業課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調研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6):11-14.
作者簡介:
史靜(1984年-),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