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
◆摘? 要: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武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精神,對于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和德育教育具有重要價值。學校武術教學具有傳承傳統文化與完成體育運動雙重屬性,不僅增強學生體質,還可以培養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傳承優秀的文化精神。在“核心素養”理念的背景下,通過文獻資料等方法深入分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體育教學目標的關系,概括武術文化德育內容。本文認為,核心素養的提出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指導方向,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體育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具有教育教學指導意義;學校武術教學不僅傳授學生武術動作技能,還應有學習武術精神文化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意志品質的獲得感,因此武術課核心素養應有其特殊性;學校武術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堅持遵循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素養,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應將增強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責任感作為武術教學的德育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武術教學;教學目標
武術作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承載著諸如“尊師重道”、“未曾習武先學禮”的禮儀文化,承載著諸如“聞雞起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勤奮刻苦的習武精神,承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樂于助人俠義精神等等,這些禮儀與精神構成了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精神,構成了武德的內容,在現代教育以及當今社會依然為人們所提倡,在德育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原則之一是強化民族性,通過教育培養使學生產生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自信心,然而在實際武術教學過程中,這些核心的武術文化比如武德的傳授往往被教師或者學生忽視,在武術課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輕描淡寫。本文在“核心素養”理念的背景下,深入分析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與體育課教學目標的關系,提煉武術文化德育樹人價值與增強文化認同價值,歸納武術教學目標的表述,淺談高中階段武術教學目標的設計。
一、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體育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整合
眾所周知,體育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涵蓋了體育課程總目標(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適應)。核心素養的提出,為體育教學提供了指導方向,強化了學科的教育針對性,即哪些是體育學科核心的教學目標或教學內容,哪些是非核心的教學目標或教學內容。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體育學科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的個體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需求的發展的能力,學生必須具備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有健康知識和行為、體育品德和情感以及運動技能和習慣。它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由上可知,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體育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具有教育教學指導意義。
二、武術教學目標定位應著重強調民族精神
傳統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形成了豐富且優秀的傳統文化價值。不僅是是拳術門派的種類之多,更重要的是在積累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內涵,是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原則之一是強化民族性”,培育學生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使之符合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故此,學校武術教學不僅應傳授學生武術動作技能,還應有學習武術精神文化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意志品質的獲得感,因此武術課核心素養應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武術文化是中國典型的傳統體育文化內容,在武術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精神的傳授和傳承,使學校武術真正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具體實踐途徑。學校武術教學目標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養具備勇于拼搏、堅忍不拔的競爭精神;“尊師重道”、“未曾習武先學禮”的禮儀文化,追求“和諧相處”的精神;“聞雞起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勤奮刻苦的習武精神,承載著“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助人為樂的俠義精神等等。
三、“核心素養”導向下武術課教學目標的表述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武術教學屬于體育教學的一部分,體育教學目標的設計依然適用于武術教學目標的設計。在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武術教學目標的描述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運動認知能力方面,學生通過學習一節武術課或者學習某一套拳術或者某一個武術動作,應對所學武術套路的名稱、動作運動形式、動作要領、武術動作的攻防含義等有一定的認知,比如在學習太極拳推手的練習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同學的攻防練習,讓學生掌握動作的方法、攻防含義、認識力度的轉換等;第二在健身實踐能力方面,學生通過學習某一武術套路或動作,比如通過學習“五步拳”或“形神拳”,學生不僅掌握技術動作名稱,還能夠準確獨立完成,掌握動作的攻防方法,并形成自己鍛煉身體的手段或途徑,已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學生通過追求增強防衛能力的目標,來實現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第三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增強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心,培養學生積極地心理品質,比如勇敢果斷、獨立自強、挑戰自我、團結協作、責任擔當等積極健全的心理品質,使之適應社會的需要。
總之,核心素養導向下武術課教學目標的設計,應堅持遵循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素養,增強學生體質,同時應注重民族性,通過武術教學對學生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知識的傳播,增強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通過傳統優秀武術文化教育加強對學生德育的影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建營,邱丕相.學校武術的定位及其教育體系的構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8,(09).
[2]王青柏.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情感目標及其設計思路[J].體育教學.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