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澤
摘? ? 要:新時代、新文科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深化并豐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內涵,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教育教學推向新階段,是貫徹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實踐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現實載體。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與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歷程有機結合起來,嵌入并融合到課程內容中,達到傳播、宣傳、育人、教化的目標。“城市管理學”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不斷豐富、完善的學科,探討了城市政府管理如何更好地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為課程思政提供了現實載體和實踐空間。
關鍵詞:“城市管理學”;社會教育資本;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0-0021-03
伴隨新文科建設倡議的提出,教育教學“金課”、課程思政等彰顯教育教學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價值訴求再一次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和宗旨,正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以各種更加豐富生動的形態呈現出來,并不斷深化和充實新時代教育發展目標。堅定立德樹人根本目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逐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教育實踐中更應把育才、育人同德育結合起來,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豐富、充實并實踐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正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浴血奮斗,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精神文化財富,也為今天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積聚了豐厚的社會教育資本、資源。
一、兩“新”實踐中“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原則
“城市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類專業核心課,內容體系中的城市管理歷史脈絡、城市化、城市治理制度、城市治理工具、城市治理主體等,都能夠有效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教學目標,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在城市管理學科中的統領性和方向性。將現代城市管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維度,深入踐行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積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市場參與、法治規范、科技支撐的城市社會治理共同體,進一步擴大彰顯黨的領導制度的群眾基礎和現實優越性。
(一)注重和突出“價值塑造優先”原則
“價值塑造優先”原則就是在課程思政設計和開展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先理念,把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貫穿課程全過程。“城市管理學”課程內容體系中相關知識的傳授和傳播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自覺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基因是社會主義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和體現[1]。在城市管理歷史脈絡、城市化發展、城市治理制度優越性、城市治理主體等內容環節中,應當突出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根本優越性,積極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嵌入紅色基因傳承意識,筑牢當代青年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能力培養凸顯“允公”“允能”家國情懷
堅持正確價值塑造基礎上的知識傳授傳播,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到人才培養核心素質競爭力上,社會主義教育教學體系中的公共管理必然應該忠實遵守“允公”“允
能”“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時代更是大力倡導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治理理念。“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作為國家教育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也必然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理念,其課程內容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目標厘定、專業核心能力素質框定也應當全面貫徹落實好這一發展理念。作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城市管理學,應當且必然要回應現實發展中的“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為誰做、效果如何等實踐邏輯問題。堅持在正確價值塑造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化進程、城市管理實踐工具、城市公共事務治理等內容,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治理,培養學生融入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擁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傳承者和接班人。
(三)知識傳授務實求真原則
知識傳授務實求真是馬克思唯物主義在社會主義辦學性質方向上的本質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必須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知識傳播、教化育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堅持發展好黨的領導,堅持發展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發展好知識傳授、文化傳播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發展服務好。教師在縱向歷史比較和橫向區域國別比較中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和正當性,自覺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制度、國家制度、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發展及治理理念等在“城市管理學”課程講授過程中闡釋好、宣傳好、傳承好、弘揚好,為學生實際素養能力培養樹立合理精神內核,守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
二、兩“新”實踐中的“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
理念契入
新時代呼喚新文科,新文科在更高的層次和水平更好地詮釋新時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應當把兩個“新”有機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協同發展,形成有中國特色充分彰顯社會主義性質方向的專業學科話語體系,共同助力高等教育立德樹人,促進培養合格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目標的實現。
(一)新時代“城市管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城市管理學”作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無論是從理論知識體系建構,還是實踐技能綜合素養培養,都與國情教育、社會主義制度治理優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等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及內容深度融合。該課程旨在使學生在知識理論體系構建層面了解我國城市管理發展的歷史脈絡,我國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及未來發展走向,城市管理中政黨、政府、市場、社會、公民各自的角色功能,城市管理中的他國經驗、教訓及對我國的城市管理的啟示等。新時代背景下,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了解并掌握城市管理實踐中政府及其他相關主體的角色功能,掌握城市如何治理、誰來治理、治理得怎么樣等實踐技能,此過程必須守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為今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發揮、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新文科價值導向下“城市管理學”與思想政治
教育的契合
新文科建設倡議的提出進一步凝練和提升了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原則和方向,對課程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就是要堅持完善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提高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具體來說,在《城市管理的歷史發展脈絡》章節,結合城市化內容有針對性地通過城市管理歷史與現實發展水平的比較,以及縱向歷史視角和橫向區域國家視角的比較突出和宣傳中國城市管理及城市化取得的輝煌成就,如城市及城市化領域表現出來的生產、生活水平提高,使更多的群眾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實惠等,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科學規劃部署、深入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城市管理的制度體系內容中,有針對性地嵌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政治優勢,全面闡述中國政黨制度、人大制度、政協制度、黨委領導下的政府架構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強化政治價值引領,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城市管理治理工具層面,讓學生了解政府、市場、社會和公民等主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框架內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城市管理的民主法治治理進程,以共建、共治、共享為核心價值取向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逐漸形成,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城市管理實踐中。
三、統籌社會教育資本、資源開展好“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
新時代開展好課程思政,必須充分盤活利用好各類社會教育資本、資源,依托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手段方法,利用好大數據、云智慧等信息網絡平臺,著力打造落實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工作體系。
1.“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手段以課堂講授為
主,將思政理念、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靈活嵌入“城市管理學”課程知識體系,針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客觀實際有效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的宣傳教育。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落實到課程內容體系的每一個環節,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觀察分析問題的主要邏輯架構,統領立德樹人理論與實踐。在課程設計、知識體系建構、價值觀引領等維度,充分吸納和整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育和增強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充分利用好現代網絡信息平臺資源,發揮好全媒體時代課程思政主陣地建設功能,建設好新時代意識形態主陣地。大數據網絡信息時代,海量多元化信息數據呈現出多元價值取向、多樣利益訴求、多態權利主張,這是目前針對學生群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背景。課程思政建設當然也離不開這一時代背景,只有充分尊重、深入研究大數據網絡信息特質,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進行思政理念、知識、價值觀念融入。在發揮好傳統課堂講授基礎上,積極嘗試采用更多元的教學方式、更多樣的教學平臺,利用推廣好諸如翻轉課堂、大學慕課等現代教育教學手段[2]。努力做好課程思政示范課堂建設,拓展課程廣度和深度[3]。發揮好全媒體多元、全域、形象、渲染力強等優勢,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介資源,借助全媒體平臺靈活、形象地講好中國故事,守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傳承好紅色基因文化,真正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入腦、入心,成為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論,宣教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引導學生無論在課堂內外都將愛黨、愛祖國、愛人民內化為青年一代自覺的行動。
3.充分發揮好課程作業與團隊討論教學手段的思想
啟蒙作用,突出價值觀引導、行為規范引領、良好人格塑造。在“城市管理學”課程設計、內容知識體系編排中應當充分兼顧對學生的價值觀引導、行為規范引領、良好人格塑造,豐滿課程思政建設的羽翼。充分發揮好課程作業設計與團隊討論在發現問題、識別問題、界定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的獨特作用,可以通過推薦有針對性的視頻資源、專題記錄、重大工程基礎設施標志性意義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國國情、中國城市化發展與城市管理的中國特色,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正當性,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政治優勢,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各項事業的統領性作用。
4.充分發揮好興趣小組、項目課程小組等非正式學生組織在“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作用,拓展和深化課程思政場域空間。有針對性地推薦專題書目,鼓勵學生豐富閱讀視角,深刻自己的思想,增強跟黨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主動引導學生針對城市管理課程內容知識體系中的特定問題開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視角下的分析和思考,為學生自覺主動融入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造條件。可以有針對性地布置預留課前、課后作業,推薦優秀視頻資源、傳記記錄、檔案文獻等,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熏陶和涵化。
兩“新”實踐為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提出了新要求,為今后教育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綱領。“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利用好社會教育資本、資源,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手段,在課程內容知識體系中有機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家國情懷,調動并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育和提升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認同感,強化學生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精神指引和價值引領。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及其專業必然是姓“社”的,“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也必然姓“社”。這就決定了“城市管理學”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過程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在網絡信息發達的全媒體社會中意識形態安全顯得尤為重要,而且成為現代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建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統領正當其時,學生只有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偉大征程中才能實現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個人發展與國家需要的統一。“城市管理學”課程思政,將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勢,傳承和發揚好紅色基因文化,塑造和諧城市治理生態體系,形成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城市管理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李艷.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8):39.
[2]毛齊明,王莉娟,代薇.高校翻轉課堂的實踐反思與超越路徑[J].高等教育研究,2019(12):77.
[3]項波,吳仰祺,楊路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維度”[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4):154.
■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