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職業教育的主要構成部分,體育課程也擔負起品德教育的重任。這對高效提升教學水平,培育優秀人才具備主要作用。在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模式中進行德育的途徑還非常少,相應研究也極少有報道。怎樣在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程中推動品德教育的普及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在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堂中,對其發展進行了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中職體育;德育教育;思考
搞好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的基本要求。德育是中等職業學校培養學生的首要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已成為眾多學者和教育工作者關注的重要課題。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已成為一個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從這一發展態勢和研究目標出發,分析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措施與應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發展的思考。
一、中職學校全面開展德育教育和教學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全面發展既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
一是在當前學生教育的基本情況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的全面發展是由中等職業學校決定的,這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中職生德育現狀不容樂觀,中職教育模式陳舊,教學模式不合理,導致中職生心理素質存在缺陷。再加上人格不良、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等一系列因素,阻礙了中職學生職業學習的集中度。處理這類問題的根本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著手,提高學生的社會歸屬感和責任感。為了更好地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成為一個有理想和信念的人,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貢獻。
二是全方位發展中等職業德育教育工作,能高效推動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管理質量水平的提升和學生人格特質的塑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精神和思想興趣,使學生持之以恒,有堅定的信念和對未來的希望,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推動學生選用健康的生活形式,創建和睦平等的人際交往關系,理順個人、集體、國家的利益關系,培育合理的工作理念和心態。使學生在將來的職業工作上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具備高度的職業使命感,實現國家和人民授予的使命感。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的發展、學校的改革和社會的需要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二、中職學校體育課堂德育教育的對策
鑒于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必要在體育課上開展德育工作,不斷改進各種方法和措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理論課,必須以人為本,德育與體育課必須有機結合,才能達到雙重效果。以中職學生為例,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行為來影響中職學生。教師可以督促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從自己嚴格的著裝要求開始,穿休閑、懶散的衣服,讓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慢慢養成良好的習慣。體育教師要自律,注重自身形象,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其次,將德育與體育融入課堂體育教學中。與德育相比,在課堂文化教學中,德育與體育教學相結合。體育課德育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特別是體育形式相對自由,教育內容豐富。學生喜歡體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發展德育,如在籃球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科比·布萊恩特幾十年來不間斷地練習籃球,從而在培養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思維品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通過對努力克服奧運會奪冠困難的中國女排的教學,可以傳授中職學生團結的價值。體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激情,利用生活中的小細節,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努力工作,走上成功之路,把德育融入到體育課堂中,應用到體育教學中去。實踐中,要嚴格遵守教育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教育手段和方法,豐富教育模式,搞好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學。
三、中職學校體育課堂開展德育教育的思考
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德育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優化和改革發展不是一天的工作。本文就如何在中等職業學校課堂體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推進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將德育納入整個體育教學過程,體育教學是一個多因素、復雜的教學過程。多層次、多變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須有機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二是堅持積極教育,不斷推進德育滲透,德育要引導學生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尊重社會公德,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和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從而更積極、主動、自覺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意識。
四、結束語
將德育融入職業體育課堂,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但同時也需要全面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雖然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德育的發展還不盡如人意,只要我們繼續探索德育與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的銜接點,推動德育在中等職業學校體育課中的應用與實踐,我們一定能把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康道德.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管理的實踐與探索——以重慶市大足職業教育中心為例[J].人間,2016,(02) :281.
[2]張國志.淺談中職數學課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開展策略[J].中華少年,2016,(6).
[3]胡陽.淺談中職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科技資訊,2012,(01)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