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涵 牛金艷
摘要: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的“有所得”本質上體現了美術活動的目的與任務。歷史上關于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有多種認識與觀點,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目的
第一,工具論。主要以里德和羅恩菲爾德為代表,認為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應該順應幼兒的自然發展,通過幼兒自發的和自由表現去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讓幼兒去建構健全人格的內涵,強調美術教育的教育價值,將美術當作對幼兒實施教育的手段,將美術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兒童的一般發展上。在這種認識下,幼兒的“自發”與“自由”被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對幼兒采取完全放任的態度,但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一個人的絕對自由是瘋狂”,同樣適用于幼兒,工具論者將幼兒放置在一種自發的、無教師教學和指導的、無創造目的的、放任自流的狀態期待幼兒能夠合適的發展,是很不切合實際的。
第二,本質論。主要以艾斯納和格里為代表,本質論強調學科為中心,主張實現美術學科的自身價值,認為美術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它對個人經驗的獨特貢獻,認為美術能力是學習的結果,正確的美術學習應該包含美術創作、美術批評和美術史知識,應該有良好的課程設計和評價。但是,美術作為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并不是孤立發展的,它同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幼兒的美術教育也并非是為了培養美術領域的專家學者,本質論者過分強調了美術教育的系統性而忽略了幼兒自發表現、自發創造的內在需求。
第三,感官教育論。秉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兩位有著醫生經歷的學者,他們從自身的知識經驗談起,認為美術的訓練能夠鍛煉人的眼睛敏銳度,肌肉的靈活度,將兒童繪畫看作是培養兒童觀察能力和眼手協調能力的手段。
第四,美術技法論。這種認識起源于中世紀的歐洲以及我國古代的民間美術領域。美術技法論的觀點主要認為美術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習者掌握一定的美術技能,從而獲得謀生的手段。
第五,社會本體論。認為美術應該是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將兒童美術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宏大目標直接相聯系,強調社會性。美術學科本身的特性使它具備一定的諸如宣傳等社會性的作用,但這應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唯一的方面。尤其是幼兒美術教育的對象均為社會經驗極少的低年齡段學生,更應注重其個體性目的。
這五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關注與探討了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不同的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每一種觀點都曾經具備一席之地,甚至影響至今。當代,工具論和本質論對美術教育影響最大,共同推動著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
在2012年制定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呈現出了幾個關鍵詞,首先是“感受”、“欣賞”、“喜歡”, 感受與欣賞這兩個詞的對象若是美術,涵義顯而易見,就是期望幼兒通過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欣賞藝術史上出現的經典的、適合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使幼兒獲得對作品的直接體驗,感受其中所蘊含的美的東西,孕育幼兒的審美素養,引導幼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喜歡”,則重在培養幼兒對美術的興趣與熱愛,鼓勵引導幼兒能夠積極地參與美。美術是幼兒表達自己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幼兒能用美術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在“表現”之前加上“大膽”,所謂“大膽的表現”,更加強調的是幼兒的自主性,幼兒在大膽繪畫、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而“創造”在時代的發展中顯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適時的引導、鼓勵幼兒進行“大膽的創造”,在此過程中孕育幼兒的創新能力、創造力,使他們的藝術創造與藝術想象不被抑制,毋庸置疑,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現實中,發現很多一線的幼兒園老師對“有所得”問題指向的理解存在著很大的偏差,有著不同的觀點,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把幼兒美術教育作為德育、智育的工具與手段,認為美術是所謂“副科”,不具備讓人獲得傳統意義上“成功”的因素。誠然,這種觀點忽略了美術教育自身本質性的功能,忽略了幼兒對“美”的直接感知與體驗,忽略了幼兒審美素養的培養。
第二,過分強調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以至于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支持太少,甚至不參與,言必提“自由創造”“自由想象”,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表明“我”具備先進的理念。
第三,注重模仿,忽視審美感受。希望幼兒能夠畫出“更像”的物象,以至于“范畫”成為了每次活動必不可少的條件。筆者以為這是一種最為錯誤的觀點,如何能夠用“像”與“不像”來評判幼兒的作品呢?老師希望幼兒畫出“更像”的物象,其實是過分地關注了單純的美術技能,使內涵豐富的藝術作品成了一堆“死”知識。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死板的、過分的強調作者本身的意圖以及美術學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灌輸”給幼兒這些所謂“準確的認識”,忽略了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幼兒與作品的直接溝通與對話,久而久之,幼兒可能只會認同教師的講述,被所謂“權威”逼迫,完全放棄了自身的認識,喪失了對審美對象的直接感知和體驗,壓抑了幼兒審美的天性,讓他們從小就喪失了懷疑精神、喪失了自由表達的本性,審美能力的培養也就變成了“空中樓閣”。
參考文獻:
[1]白楊.淺談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及問題[J].明日風尚,2016(15):263.
[2]崔彬.淺談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J].亞太教育,2015 (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