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商科院校對培養“通外語懂專業”的英語應用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對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商科院校應該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并強化學生實際的英語語言表達交際能力及跨文化交際防“文化休克”的跨文化應用能力。本文將對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的教學現狀及成因、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探索一種行之有效的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
【關鍵詞】商科;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視聽說;教學探索
【作者簡介】費廣會,貴州商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項目“基于綜合型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貴州英語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1ZC123)的研究成果之一。
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屬于必修課,其特征是憑借其規范地道的英美語言、豐富廣泛的英語題材,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模擬真實的場景多樣化地讓學生練習,提高聽說讀的能力,同時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基于此,適用于商科院校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應該是怎樣的呢?怎樣才能堅持以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并強化學生實際的英語語言表達交際能力及跨文化交際防“文化休克”的跨文化應用能力,才能培養“通外語懂專業”的英語應用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呢?
一、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現狀及原因
1.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現狀。受英語教學大環境影響,大部分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仍采用傳統“3P”(Presentation呈現新知識,Practice實踐,Production輸出)教學模式。英語視聽說教學還是“學生聽——教師講解(根據教參配備的光盤課件進行講解)——對答案”的模式,教師仍是整個課堂的操控者,教學模式形式化,教學方式機械化,教學內容片面化;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團隊合作、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跨文化素養有待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和口語應變能力有待提高;很多環節如,預習、復習、翻轉、作業、測評等仍然存在一定的銜接問題。
2.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現狀的成因。大多數商科院校在錄取非英語專業學生時沒有單獨進行口語聽力測試,對英語成績沒有單獨的要求,只看高考總分,學生的英語聽說水平參差不齊,成為老師授課時的短板和攔路虎。受學生進校成績和英語基礎普遍薄弱的客觀情況限制,加之學校設備和教學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時數及時間有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導致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現狀不佳。又因采取大班教學,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更多時間進行操練和鞏固。受傳統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理念的影響,大多數院校和教師不與時俱進,未及時根據本校情況探索、嘗試、引進、采用新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導致了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仍在使用。
二、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綜述
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的楊炤宇提出了把大學英語課堂時間“一分為二”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新模式,其創新點在于“生生互動”的形式,課堂時間一半由教師主宰,保留了傳統教學中的授課精華,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基于學生課外通過自主學習所內化吸收理解的知識,結合講授式課堂教學模式和討論式參與型模式,針對高校英語課堂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對分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應用于大學視聽說課堂教學,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用一體”的聽說實踐能力及交際能力,將課堂學習目標和學習途徑“三位一體”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具備視聽說思變能力、積極主動的自學內化能力、學術規范及展示等能力。
成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的李西、謝穎提出了基于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無時空限制的、可重復的、高開放性的“慕課”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著重強調學習的互動和學習的體驗,使學生不受任何限制且無需成本卻能系統學習一流大學的一流課程。其流程大致為: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大綱——教師設計“慕課”教學任務——教師創建“慕課”教學視頻——教師創建“慕課”教學任務單——學生課前完成“慕課”教學任務單——分步驟有計劃的課堂教學實施——課堂實踐效果的測評。這種教學模式整體彰顯了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能性,學生成為具有積極主動創新的主動性實踐技能的學習者,教師成為帶有愉悅而有成就感主導性的設計者、咨詢者、組織者、引導者,真正達成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腳踏實地地從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
山東濱州學院外語系的蔣倩提出,大學英語視聽說實行開放模塊化教學,旨在憑借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基礎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模式,通過把英語教學模塊分成語言技能模塊、文化素質培養及國際文化知識模塊、綜合技能模塊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實驗室的作用,彰顯層次性和綜合性的融合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秉承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基礎到提升、由啟發到引導、由思考到探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此達到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目的。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李立文、王淑琴提出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應用“項目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也就是說,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課程內容研究解決問題,通過明確項目主題的設計、項目主體的實施、項目完成后的評價,采取實地調查等多種手段,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展示出來,最后達到提高學生英語視聽說成績的目的,實現英語視聽說教學與實踐的零距離,從而達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的最佳效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以培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李燕玲及其他高校的某些老師強調,以學生為主的誕生于信息化環境的大學英語視聽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和學突破了時空界限。翻轉課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賦予學生對大學英語視聽說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實現了教師從單一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向創新的現代化教學模式的轉型。其流程如下圖所示:
課前由教師提供與本課主題相關的視頻、講座及各種多媒體視聽材料,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先自主課前學習;課內知識內化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
到底哪一種更切合我校學生實際情況,是更行之有效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呢?
三、商科院校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探索
1.傳統與新潮教學模式相結合。筆者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有關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的資料,發現有翻轉式、對分式、慕課、微課、項目教學法等五花八門的教學模式,筆者在2019年的暑期培訓中聽聞專家提到的一些特別先進的教學模式,受益匪淺。再回頭審視所在商科院校的學生及教師情況,反思這些教學模式好不好,適不適合所在院校的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單一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即使再先進也無法滿足筆者所在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主張將傳統教學模式和幾種時下流行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非呆板的一板一眼“講”和“聽”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是融入了新理念混合式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腳手架式教學模式,音頻和視聽材料可以是紀錄片、名人名言、抖音、電影節選、新聞報道等。
2. U校園大學英語視聽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筆者所在院校實行的是“4-4-2-2”大學英語學分制和課時制,即大一每周4節課,大二每周2節課,課時由原來的64學時減半到32學時,但學校對學生四六級的過級率要求高了。如若教師還按照傳統的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難以培養學生聽說自如的英語交際能力,更難真正實現大量語言材料輸入內化和輸出運用。如何在課時減半壓力要求增大的情況下輔助學生提升四六級過級率呢?
充分利用功能強大的移動互聯網和各種外語學習平臺。U校園和隨行課堂就是兩大交互性強、資源共享性高、知識覆蓋率廣且自帶強大功能和趣味性的外語學習平臺。要充分利用上述平臺混合式、一站式教、學、評、測、研的教學解決方式,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自主學習,完成檢索及分享資源、師生交互、知識存儲及管理。教師可以在線上線下監管學生的學習情況。
具體做法是:除去教材必教內容,其余不在教學計劃內的視聽說內容按照一學期16周的時間平均分配,規定的時間設定及格門檻,比如80分才能過關,要求學生自學完本單元內容,測試成績作為學生一學期過程性評價的真實依據計入期末考試成績。課下以學生自學為主,課上教師可以利用部分時間進行課中翻轉,可采取各種方法,如讓學生做PPT或者拍微電影在課中進行分享反饋。筆者曾參與外教老師給中國學生上英語視聽說課,每天早晨固定時間放一段語速很快的新聞,讓學生邊聽邊以最快的速度記下所聽到的詞匯。久而久之,學生的聽說能力進步很快。
四、結語
語言是用來完成請求、勸告、建議、邀請、需求、命令、希望、拒絕、同意等帶有交互性語言交際功能的交際活動的工具。語言交際和會話策略是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有選擇性地、層級性地、拓展性的、系統性地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了解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禮儀、禁忌、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跨文化拓展知識,增強學生在真正的語言交際環境中,能得心應手應對“文化休克”,這才是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最終目的所在。
要真正達到學習教授語言的最終目的,除了教學主體的轉變外,教學模式需要改革,教學內容也需要改革,從而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學內容要隨著新技術的應用而改變,這就給我們的教師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
參考文獻:
[1]李燕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7):88-90.
[2]薛琦峰.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116.
[3]李西,謝穎.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模式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6(12):98
[4]蔣倩.大學英語視聽說開放實驗模塊化教學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