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軍 李如嵐 李妍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校企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及中職勞動教育面臨的問題,論述構建“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構建“三模塊雙線并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拓展職業化勞動教育載體與途徑、建立校企“雙主體三級聯動”運行管理機制、施行“清單式達標晉階”評價模式等勞動教育模式,闡述中職校企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并對中職實施“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進行思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 勞動教育 校企協同晉階共育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8-0026-03
為破解中職勞動教育與企業勞動需求不適應、教育內容單一、資源匱乏、學校孤立而為的被動局面,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從2011年開始對勞動教育進行探索。學校遵循“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引領勞動實踐”的理念,融合職業教育元素,構建“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制訂“三模塊雙線并行”晉階課程體系,施行“清單式達標晉階”評價模式,校企共建“六基地三平臺”,協同開展多形式勞動實踐活動,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中職校企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2020年,國家相繼頒布實施《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為中職教育全面完善勞動教育內容、路徑、方法,發揮以勞樹德、以勞育美、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創新的功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指明了道路。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也是職業教育的辦學根基。產教融合有效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也促使中職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必須由傳統的校園獨立培育模式走向多元的、開放的合作培養模式。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校企聯動,創新職業型勞動教育模式,將勞動的實踐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相結合,采取多內容多形式地開展勞動教育和勞動技能的培養,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社會服務勞動,使學生在職業訓練中既學到實踐技能,又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情感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二、中職勞動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勞動教育與企業需要隔離,勞動教育內容與社會實際脫節
目前,許多中職學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模式辦學,產教融合往往側重專業建設,而在勞動教育方面,存在合作盲區。學校的勞動教育常常是有勞動缺教育,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勞動教育未能貼近學生職業生活實際,且未能融入企業所需的職業紀律教育、職業規范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企業文化教育。勞動教育工作與企業、社會需求明顯脫離。
(二)勞動教育途徑單一、方法簡單,內容不夠深刻
中職學校勞動教育途徑主要以校園簡單勞動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創新意識。在勞動教育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是片面地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對勞動和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理解不透。具體表現在僅僅通過讓學生打掃宿舍、整理內務這樣方式單一的體力勞動使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缺乏在職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環境下對學生實施正確的勞動引導和勞動實踐教育。這距離企業所關注的勞動效率、勞動成本、勞動資源等要求相去甚遠,使中職生對勞動教育的認識只停留在表層。
(三)勞動教育的職業教育特色不足,教學資源缺乏
中職教育主要培養服務于一線生產、服務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而不少中職學校忽略了結合專業技能培養營造勞動教育氛圍,忽視在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和生活勞動中培養中職生的勞動態度、勞動素養和勞動觀念,未能在勞動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同時,勞動教育改革基礎薄弱,未能系統性地利用企業資源,也未能與企業共同開發特色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從而使勞動教育無法有效深入開展,影響勞動教育教學效果。
三、中職“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的探索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基于個體的認知規律、發展過程,從本質上將學生思想認知與學習過程緊密聯系起來。根據這一理論,中職勞動教育應積極融入建構主義理論,引導中職生通過實踐探索勞動知識,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勞動素養;在原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發掘勞動相關知識體系,圍繞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逐步形成完整的認知和感悟體系。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認為,將教育的對象置于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同時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注重配合學生心理發展順序和心理發展的特征實施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此,中職勞動教育的開展應體現梯次提升,由生活服務型的“能”(愿做能做)階,到技術技能型的“會”(愛做會做)階,再到創新創造型的“好”(樂做做好)階。在不同階段,校企協同施以不同特點的勞動教育,讓學生從一名勞動好手到成為勞動能手,再到成為勞動高手的晉級。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端正勞動態度,不斷加強勞動意識、勞動觀念。精神層次由具備勞動精神,提升到工匠精神,再提升到勞模精神的崇高境界,從而全面提升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實現對自我的完全認同。
(一)構建“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
圍繞勞動教育核心,在校學習階段—頂崗階段的校企協同要融入新時代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在教育過程中實施生活服務型、技術技能型和創新創造型勞動教育,通過三種勞動教育覆蓋全體中職生。前者為基礎,中間者為中心,后者為升華。三種勞動教育由生活服務型的“能”(愿做能做)階,到技術技能型的“會”(愛做會做)階,再到創新創造型的“好”(樂做做好)階,升級式梯次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能力。
(二)構建“三模塊雙線并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結合專業特點,勞動教育課程由學校與企業共同構建三個晉階式勞動教育模塊:生活服務勞動模塊、技術技能勞動模塊、創新創造勞動模塊。三個模塊在校內和校外、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中校企協同實施。
(三)拓展職業化勞動教育載體與途徑
校企共建6個勞動實踐基地:生活勞動能力養成基地、職業勞動技能訓練基地、產教融合生產性勞動育人基地、服務勞動教育基地、勞動教育信息化宣傳基地、創新創造勞動實踐基地,使教育載體得到拓展延伸、勞動教育內涵得到深化。搭建勞動教育展示平臺:“文明風采”展示平臺,彰顯以勞樹德,以勞育美;職業技能展示平臺,彰顯以勞增技,以勞增智;創新創業展示平臺,彰顯以勞促新,以勞促創,充分展示學生的勞動面貌、勞動技能、勞動創造,實現活動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創設多種職業化勞動實踐途徑:“新生第一課”、常態化勞動、勞動自治周、專業技能訓練、崗位實習、“五個一”素質活動、勤工儉學、志愿者活動、創新創業活動、榜樣激勵等,使學生在豐富的勞動實踐體驗中得到鍛煉。
(四)建立校企“雙主體三級聯動”運行管理機制
由學校(企業)—系部(車間)—班級(師傅)組成的三級勞動教育管理梯隊,分層分級管理,明確勞動教育的整體設計、組織協調、資源整合、過程管理、總結評價等,強化對接企業崗位的職業勞動素養和勞動鍛煉,使具有職業特色的勞動教育貫穿中職人才培養全過程。
(五)施行“清單式達標晉階”評價模式
以新時代教育評價理念為指導,以勞動素養為核心,結合中職學校專業特點,參照企業評價標準制定生活服務型勞動、技術技能型勞動、創新創造型勞動三類型勞動清單。以打卡集星方式完成勞動項目,按時間進程進行達標評價,賦予勞動榮譽稱號。發揮診斷、改進、激勵和評價的導向作用,實現新時代中職勞動教育目標。
四、中職校企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
(一)引企參與中職勞動教育教學
校企協同,合作共建勞動教育的課堂、基地、載體等,使勞動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載體途徑更為多樣,勞動教育環境更加優良,勞動教育主體明顯多元,勞動教育實效更明顯。在產教融合前提下,勞動教育通過校企協同實施,在對接企業崗位和職業活動中,學校勞動教育注重技術技能適應性勞動、質量標準的勞動、勞動成本核算的勞動。這些重視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的勞動教育有效解決學校勞動教育與企業隔離、勞動教育內容與企業勞動需求脫節等問題。彼此協同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和勞動教育實踐,能有效利用校企雙方的資源優勢,形成校企融合育人整體方略,系統化地實現勞動教育目標。
(二)建立校企協同勞動教育長效合作機制
校企協同建立勞動教育組織、運行、獎懲、保障等機制,在基本生活型勞動、職業技能型勞動、創新創業型勞動中共同開展勞動教育。以勞促行,通過勞動自治周活動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以勞促健,通過“五個一”素質教育特色項目豐富學生人文素養;以勞促德,通過志愿者活動提升學生品行道德;以勞促學,通過各專業技能競賽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以勞促技,通過企業實踐練就學生的工作本領;以勞促創,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勞動教育,培育學生勞動精神,在勞動創造中形成開拓創新的精神品格,弘揚勞動精神,增強服務意識。從校內到企業,從課上到課下,從課堂到生產車間,使勞動教育內涵更加深化,勞動教育范圍進一步拓展延伸,勞動教育方法、途徑得到豐富,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勞模精神的培養進一步落實。從而使校企合作勞動教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互動合作,產生良性循環,全方位培育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善于勞動、欣賞勞動的德能兼備的勞動者。
(三)整合校企勞動教育資源
勞動教育資源的適應性和豐富性直接影響著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水平和實現程度。在產教融合勞動教育機制下開發勞動教育教學資源,為勞動教育改革提供強有力的基礎和保障。同時,通過聘請企業勞模、借助企業獨特的環境和企業優秀文化等資源,建設一批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內容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和搭建系列勞動教育載體,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興趣,使其在身心愉悅的環境中增強愛勞動、愛職業的情懷,培養德行技能,提高勞動教育實效。
五、中職實施“校企協同晉階共育”勞動教育模式的思考
(一)更新勞動教育理念:建立勞動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引領勞動實踐的理念
學校要以職業技術技能要求和職業素養要求引領學校勞動教育,融合職業教育元素,在立德樹人中落實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依托專業技能培養營造職業型勞動教育氛圍,通過生活服務勞動、生產勞動和創新勞動的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和勞動素養。學生在勞動教育和實踐中建立職業理想、職業操守、職業精神,踐行工作崗位的操作規范、安全要求、能力提升,經歷成長為合格職業人所需要的歷練,最終成為服務一線生產服務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
(二)豐富勞動教育內涵:產教融合三層升級化(晉階)豐富勞動教育內涵
多樣化的勞動教育內容,豐富了實施立德樹人的勞動教育方法途徑和全面、全程、全員育人內涵,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發揮校、企、社多元教育主體作用,按照三層升級實施勞動教育。第一層是引入企業規范的生活服務型勞動教育和實踐;第二層是校企合作的職業技能型勞動實踐和教育;第三層是圍繞產品創新的創造型勞動教育和實踐。第一層為基礎,第二層為重點,第三層為提升,三層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促進,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三)創新勞動教育機制:建立勞動教育對接職業崗位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提升教育效果
校企合作秉承“協同育人育才”的理念,建立開放的以學校、企業雙方形成合力的雙主體三級聯動運行管理機制,把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技能學習觀、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實踐主導觀,豐富發展為共同搭建基地、平臺教育載體,共同拓寬教育實踐活動途徑。雙方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合作研究勞動教育的職教內涵功能、途徑方法、角色定位,找準教育形式與校企結合點,使校企合作勞動教育工作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校企協同實施的勞動教育模式,實現校企合作勞動教育資源優勢互補、整體功效雙贏,促使雙方積極發揮組織優勢,提高校企參與勞動教育合作的自覺性、責任感,使校企協同勞動教育形成內在合作動力,成為校企共同追求的愿景。
【作者簡介】劉良軍,男,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李如嵐,女,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圃u科科長,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管理;李 妍,女,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