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摘要:現如今,在初中生課程中塑造學生的核心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核心素養代表的是初中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工作能力和素質。自然地理學核心素養的關鍵則涉及人地和諧理念、綜合邏輯思維、知識能力和自然地理實踐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當的策略,采用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的課堂教學方法,合理培養初中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初中地理教學重視核心素養的發展趨勢,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地理常識提供了更大的幫助。使得學生能夠在未來的日常生活中更加理性地認識世界,創新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本文分析了提高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對策,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一、結合實際情況,培養人地觀念素養
初中階段的自然地理訓練以人地關系為主,教師應根據地理常識進行相關的人地意識教學。而人地意識是初中階段自然地理的關鍵,且對于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地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將培養學生的人的意識作為總體目標。例如,教師應了解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識,小到一個簡單地敘述,大到對一個地區地形的分析。妻子分析應包含充分和反面,讓學生充分掌握周邊環境和區域環境。在學生徹底掌握自然地理內容后,教師應表現出當代教學生產主力軍的發展趨勢造成的風格。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讓學生對周邊環境和區域環境進行點評,為學生強調區域發展中人地矛盾的重要性,使學生具備維護生態的意識。進而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的概念,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學生的人文意識。
例如,在教學自然地理《氣候》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地點開展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和土地意識。在教學案例中,教師可以以哈爾濱“松花江”站、“香江”宜昌站及其湘江為例,向學生詳細介紹這些河流的水源特點,展示這些河流的照片,河流周圍的城市,并告知學生河流對人們日常生活有什么作用又有危害。為了研究各地區的人的特征,教師可以融合課堂教學的專業知識,向學生講解相關地區的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讓學生立足于各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的起點,提升學生自身的人地意識素養。
二、探索地理常識,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也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素質,它是指通過邏輯思考來促進理解事物和情況的能力。學生將邏輯思維應用于地理問題的目的是更全面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討論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專業知識的使用,并去估計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教學在《水資源》的教學中就可以這樣的討論。首先,教師組織同學們分組負責一個地區的調查,了解了全國各地水源地的分布和水源地短缺的情況。經過同學們的調查和展示,可以觀察到生活水資源污染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農村水源好于城市水源。教師根據學生討論后的回答,可以總結了水源地的劃分,然后再分析個別地區的水污染狀況。之后課堂將重點討論“南水北調工程”項目,讓同學們根據自己對“南水北調工程”項目的理解展開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南水北調”的戰略定位,并運用用綜合的邏輯思維,正確對待“南水北調”工程的關鍵效應。之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從自身做起保護水環境,培養學生保護水環境的習慣。根據小組的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自然地理學科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創設教學場景,發展綜合思維素養
場景設置教學法是指在訓練過程中,根據各種方法,創造多種場景,讓學生加入場景,體驗專業知識和氛圍,感受場景中的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環節中的教學信息為學生創造情景。讓學生可以融入場景體驗地理常識,感受自然地理文化藝術,激發學生對自然地理的熱愛。這一手段有利于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自然地理“水資源”時,教師可以創建相應的場景來完成課堂教學。第一節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水資源圖片,并播放了一些少水地區的短片,用照片展示少水地方的條件和情況。讓學生基于多媒體系統對各地的水源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后,教師向學生提出“水源的劃分你知道嗎?”“本區的水源如何保護”“水環境是你主動的?”等待疑難問題,建立疑難場景,讓學生更快地帶入情境之中,以多種形式建立場景。這樣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受水源的珍貴,意識到維護水資源的必要性,更加熱情地學習和掌握水源信息內容,對這一階段的學習進行鞏固和加深記憶。
四、結語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理念下,初中階段學生自然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由淺入深。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創新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地理教學的風采,進而熱愛地理這門學科,自發產生對自然地理意識的合理學習和訓練,這樣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劉媛倩.淺談初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基礎教育論壇,2021(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