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蕾
摘要:數學在我國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它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初中數學以小學數學為基礎,也是學好高中數學的前提,所以初中數學在其中有一個過渡的作用,也是所有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中,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有差異,提出了分層教學的概念,避免學生的成績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分層教學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效率,新課改鼓勵教師開展分層教學的模式,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在數學科目上的潛在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數學。
關鍵詞:初中數學;實踐;分層教學;教師
在傳統教學中,沒有分層教學的概念,老師都是一致教學,沒有考慮學生具有個別差異性,一致的開展教學,又因為數學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導致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越來越好,差的同學越來越差,課堂上數學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數學教學質量也在下降。數學這門學科通常決定著學生的總體成績,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都體現在數學這門學科上,所以教師應加強對數學的重視,分析每位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給學生量身打造一個可行的教學計劃,避免學生由于知識沒有掌握而落后,導致學生成績出現兩極分化。
一、初中數學教育現狀
(一)社會
因材施教一直是被提倡的教學觀念,它是一種特別重要的教學模式,但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難以改變,忽視學生的差異性,滿堂齊走,在新課改背景下分層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教師積極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正在改變教學兩極分化的現象。
(二)學生
初中數學是這門學科的過渡階段,很多學生基礎不同,接受知識的程度也不同,但老師一致教學,導致學生數學成績參差不齊,慢慢會有同學對數學失去興趣,成績也不好,由于數學跟物理等學科也有關聯,數學不好 很可能導致其他學科不好,逐漸導致很多學生的總科成績也排名不好。
二、實行分層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數學這門學科本身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更高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要具備更好的想像力和學習基礎,為了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完成教學任務,樹立信心,從長遠來看,需要開展分層教學,根據學生學習和掌握的情況給學生分配任務,這樣對于數學基礎不好的同學也有很大的容忍空間,否則對于成績不好的同學很容易失去興趣和信心,直接導致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三、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一)根據學生的基礎進行合理分層
分層教學首先就要分層,學習層次的劃分十分重要,它關系到學生應該接受哪個學習階段的任務,以確保學習能力和自信心的培養,分層教學可以使學生接受能力之內的教學,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能力,既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又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索欲,進行適當分層,保證學生能力得到提升,否則分層混亂,學生不僅得不到適當的有針對性的教育,而且由于分層不合理而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以成績作為唯一的劃分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成績不能是單一標準,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成績、學習習慣、接受速度和質量進行觀察,以及學生課堂上的表現和作業完成的情況,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從而對學生做出全面的教學評價,制定分層方案。
(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目前,隨著新課改的出現,很多新型教學模式出現,分層教學法是新課改背景下的新產品。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離不開新的分層教學方法。而我國大部分初中教師并不了解分層教學法,因此分層教學法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推廣。所以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它的優勢,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達到重點推廣、多范圍使用分層教學的目的。
(三)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比如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或是讓學生在黑板上自己寫出答案,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動腦,提高學生成績并不是老師努力就可以,也要讓學生發揮作用,分層教學模式的開展,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位置,在老師制定的計劃下好好努力,老師應多和學生溝通,使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特點和問題。然后,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分層,并制定具體的計劃來提高學生的表現。
(四)教師應合理使用分層教學法
教師應科學規劃教學環節,對學生的評價和教學目標的制定都應該分層次化,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方式,比如在一個班級中,成績差的同學進步10分或是能獨立解出一道題就應該受到鼓勵,就應該給予積極的評價,對于成績中等的同學評價標準應該提高,總之就是在各自水平內學生做出超水平的任務就應該享受教師積極的評價。
四、結語
分層教學法和傳統的應試觀念有點對立,避免了應試教學中學生成績兩極分化的現象因其效率高而得到廣泛應用。運用好分層教學法的前提是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計劃。通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可以增強對分層教學法的理解能力。合理運用多種形式的分層教學法,對不同階段同學的數學成績提升都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陳美榮.淺談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6(29):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