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沼云
摘要: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背景下,生態課堂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并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生態課堂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用健康、和諧的教學方式將師生、學科和環境相聯系,從生態視角出發,幫助學生建立和諧的自然觀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并將其應用到物理的學習中。本文對生態課堂視域下高中物理教學的策略進行分析,尋找將教學各要素相銜接的有效策略,創建和諧高效可持續的生態化課堂。
關鍵詞:生態課堂;高中物理教學;策略分析
教學不是老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想要充分發揮課堂的教育作用,需要教師從整體出發,使教育中的各種活躍因子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實現教學活動的正常運轉,并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師生之間、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和諧互動。
一、建立師生聯系,營造和諧課堂
在生態化視域下,學生是整個課堂系統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教師在其中起到引導作用,將學生與學習資料、學習方法之間建立聯系,構建關系和諧的課堂,讓每一個元素發揮自己的作用,使整個物理課程成為主體明確、要素和諧的小小生態課堂。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究》單元為例,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是通過實驗完成的,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先通過生活中的列車行駛場景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是怎樣行進的,是否在每個時間段的速度都一樣。聯系到生活學生會發現其實變速運動才是車輛行駛的常態,由此學生的思維能自然而然轉移到本課的實驗中。接下來,教師可以按照劃分好的學習小組,和學生共同完成實驗。以往的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生態課堂中學生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性,教師應該通過實驗建立與學生的交流和聯系,這樣才能保證授課效率。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小車行進受其他力的干擾,打點計時器在紙上記錄的點并不完全是直線走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出遇到的問題,師生集思廣益,共同合作,努力克服困難,保證實驗的完整性。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更高,也從合作的過程中明白使課堂和諧的要素,幫助高中生建立起生態課堂的理念。
二、創設問題情境,帶動學生學習
生態理念要求學生不能將學科完全割裂,而應意識到學習是一個交互式過程,物理問題的分析離不開現實的生活情境,因此要維持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的和諧關系,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建立所謂的生態聯系,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
如《力的合成與分解》是學生較容易出現問題的章節,主要表現在學生無法正確區分合力與分力,在建模時不能將所有分力找全,影響到后續的深入分析。構建模型是一個抽象化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情境的帶入,化抽象為具體,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保持直立狀態,明確此時自身重力與地面的支持力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再讓另一位學生朝著一個方向推動該生,學生會感受到除同學的推力外還有腳下的摩擦力在阻止自己向前走,當施加的力足夠大時這個平衡被打破,學生開始向前運動。結合這一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紙上構建抽象模型,分析整個過程中力的作用,最后將分力合成驗證是否與學生被推走的方向一致。進而,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中的機械運動,如塔吊工作等,激發學生的探索欲。由“內力”驅動下的學習才是最和諧、最堅不可摧的,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建立生態課堂的必要步驟。
三、拓寬教學形式,注入新的生機
一個和諧富有生機的生態環境必然是動態的、發展的,正因事物處在永恒的變化之中,則維持現狀實際上是一種倒退。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拓寬教學形式,不斷給課堂注入新的生機,從而使教學達到更高層次的平衡。
例如在講解各種運動形式時,教師可以摒棄傳統干巴巴的講授形式,而將多媒體設備應用到教學中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使很多看似“天方夜譚”的教學形式成為可能,最直觀的一點就是,用多媒體來展示物體運動,通過不同顏色標識力的表現形式,學生能夠從中更清楚地攝取信息,也能發現自己在思考上存在的誤區,從而迅速調整做題狀態,使自身物理水平有明顯提高。再者,教師也可以和學生共建學習交流平臺,將學習過程進行時空上的延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學習基礎知識,在課下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深入探究想了解的方面,并通過查閱資料和求助師生,使自己的探索過程更加順利。通過拓寬教學形式,教師可以把生態學習理念傳遞給學生,讓學生不只著眼于眼前,不以得分為最終目的,使學生具備長期發展的潛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課堂是在現代素質教育觀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構建各方面和諧、整體上富有生機的互助式高效課堂,改變“高中物理難倒一片”的現象,使學生能夠快樂學習,實現螺旋上升式成長。
參考文獻:
[1]卜志榮.構建高中物理生態課堂的探究[J].文存閱刊,2019(12):76.
[2]范永梅.PBL視域下的初高中物理銜接教學[J].物理教學,2019,41(10):25-27,43.
[3]余冬冬.基于學習進階的高中物理單元教學設計——以“圓周運動”學習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