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兵
摘要: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已經不能把數學當成一門單純的基礎學科。數學是一門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相并列的科學,數學的創新應用越來越廣泛地體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高中數學的素質教育將成為影響人們的工作、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數學能夠有效的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創新個性的形成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教師需要關注的教學重點。
關鍵詞:高中數學;創新能力;創新意識
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思維邏輯,尤其在高三年級學生會通過一定的思維定式完成教學目標,這一方面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接收;另一方面,固化的思維會影響學生學習新思路的探索。所以,教師要時刻關注學上創新能力的培養,避免學生死讀書。本文將通過創設敢想的教學氛圍、敢問的教學情境、敢說的課堂空間以及敢做會做的教學環境四個方面展開分析培養高三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方法。
1.創建自由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想”
自由的教學氛圍來自教師對課堂教學形式的革新,高中數學知識點繁雜且環環相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將知識點羅列給學生學習,但學生真正吸收的卻屈指可數。所以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者,啟發學生在學習中探討學習方法。教師將教學重點從知識灌輸轉變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的能力。啟發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發散思維,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例如,在學習“排列與組合”這一節時,教師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分解開,分別聯系已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分步加法計數原理”“分類乘法計數原理”“排列數公式、排列定義”“組合數公式、組合定義”等,將班級分成小組討論,教師調取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溫故知新,從而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然后,教師對小組得出的結論進行整合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在新概念接收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小組對知識進行合作探究,“結合課堂例子,自行編制一道有限制條件的排列問題,并得出答案,進行小組交流”。最后,教師在對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反饋做最后的講解答疑。整個課程在自由、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展開,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了自己的創新能力。
2.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敢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敢于對知識提出問題,是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思考的表現。學生只有敢問才能激發創新意識,愛心斯坦曾說: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一個正確的問題。因此,教師要不斷培養學生善于發問的習慣,在課堂中的智慧碰撞與觀點交鋒是開啟學生創新思維的動力之源。教師通過設置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索欲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在課堂上得到解決,促進了學生對數學學科應用性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條件概率與全概率”這一節時,教師列出這樣的教學情境:在一次抓鬮游戲中,一共有5個鬮,其中三個是空白,兩個寫著“有”字,要5個人依次抓取,問每個人抓到“有”字的概率是否相同?這道題中涉及到剛剛學習的條件概率知識點的運用,這時候教師可以將班級分成4個小組,讓小組分別對抓鬮結果進行討論,提高抓到“有”字概率的決定因素是什么?你還能對這個情境提出其他的問題嗎?結合這個例子生活中你遇到的涉及到條件概率的有哪些?等等,教師提出其中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更多問題進行思考。能夠將知識點正反驗證,使知識能夠內化到學生的知識體系中,也再一次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給學生自由課堂空間,讓學生“敢說”
課堂是知識輸入的過程,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知識輸出的能力。如果一味的輸入忽視了學生知識輸出的訓練,學生就不能掌握知識的精髓,無法做到舉一反三,淪為做題的機器。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分享給大家,這有助于學生提煉題目的精華,梳理自己的邏輯,也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教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答案往往只有一個,但,解題思路往往是多樣的,學生分享解題思路的過程也是思想碰撞的過程,其他的學生可以從中汲取營養,激發創新意識。
比如,在學習“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及其應用”這一節時,有這樣的教學案例:2002年全國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為6029元/人/年,消費最低的為黑龍江省4462.08元,上海市最高為10464元,為了研究其水平及影響其變動的因素,需要做具體的分析。對于這個原因學生可以展開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理由,在分析過程中運用到的所學知識,能夠將復雜的數學模型形象化,是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內化成自己知識的表現。
4.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讓學生“敢做、會做”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就是要我們在行動中探索新知,知識的整合式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只有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才能進一步發現新知,創造新知。
例如,在講“正態分布”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將“高爾頓板實驗”,讓學生動手嘗試:在板上端放入一個小球,讓其自由下落,重復多次,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加入將大量的球從上端放入,讓其自由下落,在格子里的數量呈現的曲線,是什么樣的?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得出結論。然后,教師在對知識進行細致講解。最后,學生用所學知識對結論進行驗證。學生從動手實踐中得出教學結論使學生擁有成就感,也讓學生對數學充滿了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發揮創新思維自己動手做一做高爾頓板模型,進行類似的實驗。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三數學設計的教學內容相對復雜,在實際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發揮好引導者的作用,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通過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給學生創造自由的教學環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時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胡中雙.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7.
[2]王茹.試論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教學研究,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