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祿
摘 要:基于《道德與法治》的內涵,教師應堅持“回歸生活”的教育原則,根植于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選擇生活化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教學過程。但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和理念的制約,在落實生活化教學模式時,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基于此,唯有對其進行優化和改進,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開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45
小學生不僅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品德、價值觀念、人生目標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應充分借助《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載體,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我全面發展和成長。同時,為了真正增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效果,還應努力轉變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學模式,立足于《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大力推進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現狀分析
第一,教學目標偏離生活。雖然在新課程標準下,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應立足于《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內在聯系,明確生活化教學目標。但在調查中發現,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面對考試的壓力,依然將教學目標集中在“知識與技能”層面上,忽視了生活化教學目標的設計。如此,由于生活化教學目標缺失,致使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教學內容脫離生活。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在優化和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結合《道德與法治》的理論知識,選擇與其相契合的生活素材,將兩者有機融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忽視了生活素材與理論教學的有機融合,致使兩者割裂開來。在這種情況下,導致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嚴重脫離生活實際,致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生活化教學手段單一。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要求教師應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選擇多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依然束縛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下,呈現出明顯的單一性,針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卻少之又少,難以真正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另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一味固守在理論知識教學中,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四,教學評價機制單一、片面。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的表現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是推動教學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必須要從傳統“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模式下解放出來。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教師依然束縛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忽視學生的個體成長。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嚴重制約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
(一)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
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為有效教學指明了方向。傳統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常常將教學目標集中在理論知識上,忽視了學生實際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以及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依據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內容,從生活角度科學設計教學目標: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生活化。明確哪些知識點是需要理解的,哪些知識點需要掌握之后引用到生活中,還應結合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擴充知識技能、調整知識內容,真正實現知識的與時俱進。其次,過程與方法生活化。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應關注生活化學習環境營造,促使學生在師生交往、情境體驗中感受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內涵,最終完成知識構建。最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生活化。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應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對事物作出正確的認知、理解和判斷,逐漸促使學生從內心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
(二)開發資源,教學內容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科學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將其納入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而要實現這一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科學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首先,善于利用教材,使得教材與生活相結合。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基于現行教材理論性較強的現狀,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將教材作為教師和教科書、學生和教科書、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平臺,促使學生在教材平臺上對生活化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因此,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努力挖掘與其相關的生活化資源,將與其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使其與現行的教材有機整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其次,挖掘鮮活的生活資源。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必須要明確教材雖然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但卻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因此,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還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利用者,盡量選擇鮮活、真實的教學資源,或者選擇當下時代感比較強的熱點、人物等作為教學資源的補充,并將其賦予教育價值,以便于對學生展開教育。最后,積極開發鄉土資源。鄉土資源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程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還必須要具備敏銳的鄉土資源開發意識,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教育價值,將其納入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具體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