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梅
摘 要:核心素養背景下,被動接受知識的“填鴨式”教學功效逐漸弱化,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背道而馳。教師應做好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工作,構建學生自主參與的課堂學習模式,最終落實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本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作為研究切入點,針對“有效引導”策略進行了詳細地研究和分析。希望此研究能夠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僅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有效引導;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1-009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1.047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知識與能力并重成為教學的主流。教師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度、參與度、自覺性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難以真正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甚至導致學生常常遠離課堂,難以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究中。因此,唯有從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借助先進理念,應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活動,才能夠凸現學生主體性,實現高效數學課堂。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新課程理念有效革新了小學數學課堂模式,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占據課堂主導,學生缺乏思考機會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教師依然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將課堂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學生自主思考空間不足。教師常常采用講解的方式進行知識灌輸,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長此以往,不僅難以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逐漸產生厭煩的情緒,難以真正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忽視非智力因素
雖然新課程理念使得傳統教學有所改觀,然而過分關注學習成績的現象依然嚴重,而學生的態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卻常常被忽視,這樣就限制了潛力的發揮,影響學生態度與興趣,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些教師為了快速提高成績,往往將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灌輸給學生,由學生強行記憶。在這種情況下,難以真正落實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
(三)忽視課堂引導,且引導內容單一
受到應試教學理念的束縛,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注重課堂教學引導,致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逐漸變成一個枯燥的接受過程。還有一部分教師雖然已經意識到了課堂引導的重要性,由于研究并未深刻,無法從多個維度進行引導,致使引導方式比較單一。如此,學生的思維發散不足,并且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習效果[1]。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引導”策略
(一)構建輕松的數學學習氛圍
良好學習氛圍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強化“有效引導”的實際效果。學生在趣味、和諧的氛圍中有利于身心放松,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的探究與教師的引導相得益彰,活化小學數學課堂,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獲得學習經驗。學習氛圍與教師引導的有效結合,最終促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逐漸進入數學學習中。首先,教師應將自己從“教書匠”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學術探究方向,解決學生困惑,與學生一同探究、發現知識,最終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使得學生學習效率有效提升。其次,在構建輕松愉快教學氛圍時,小學數學教師還應從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靈活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課堂提問等手段,在學生探究的疑惑點、關鍵點進行重點引導與點撥,引領學生逐漸進入數學知識探究中,發現和構建知識。最后,小學數學教師在有效引導的時候,還應鼓勵學生多多思考,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和參與討論中,應給予一定的肯定、表揚等,持續強化學生的自信心,以便于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數學知識學習中[2]。
(二)引導學生對數學錯誤進行思考
在具體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在數學知識講解中進行引導,還應關注數學學習中出現的錯誤資源,引導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的錯誤進行思考。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在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角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面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關注數學錯誤資源,有效引導學生對錯誤資源進行思考、分析,最終在錯誤資源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基于此,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教師不應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因勢利導,采取迂回的方法,借助有效的引導,促使學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及時發現出現錯誤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究一套正確的思考模式。同時,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逐漸學會自我驗證和反思。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對錯誤資源進行梳理,對其進行分類和總結,引領學生在錯誤分析中明確錯誤產生的原因。最終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案,并收獲相關的解題思路、解題技巧。此外,教師在有效引導學生對錯誤資源進行分析時還應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引領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差異化引導,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從錯誤中得到啟發,將錯誤資源有效利用,增強學生思維能力,最終逐漸完成數學知識的高效探究[3]。
(三)結合教學情境進行有效引導
建構主義者在研究中認為:教學應使學生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作為目標。尤其是在面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選擇教學手段時,唯有立足于這一聯系,引領學生在特定的情境體驗中感知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首先,基于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在借助情境教學有效引導的時候,應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已有知識等合理設置,這樣才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將抽象、未知數學內容轉變為學生熟悉、已知內容,增強學生的探究效果。另外,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排斥程度、畏懼心理,進一步提升了數學課堂的參與程度。其次,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運用通俗易懂的教學方式講解一些數學公式、概念、定理等存在一定的難度。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的方式,將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出來,構建數學抽象與實際具體現象的聯系,引導學生實現數學抽象與形象之間的轉化,體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最后,教師在借助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時,還應關注情境趣味性,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情境,體現出數學知識的多元化,給學生“豁然開朗”之感,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活化學生思維,使其更好地參與到數學知識探究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