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法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時期對于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轉變、優化,進而為學生營造出了更為高效的學習環境。在當前教育體系不斷改革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去更多地思考如何使教育方法也愈發多樣化。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課堂練習的作用不言而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認識數學知識。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也需進一步提升課堂練習的作用,進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育質量。本文簡要分析通過優化課堂練習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質量提升
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在新課程改革背景的影響下有了新的要求和展望。教師需要更加重視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而課堂練習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時鞏固和運用課堂知識的一種形式,更需要教師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將練習的內容進行優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將數學轉化為自己的運用知識。本文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和探討了教師如何將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的質量進行提高和優化。
一、如何更好地優化和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教學質量
(一)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共同完成課堂練習,拓展學習多面性
教師在給學生布置課堂的相關練習時,不一定只局限于學生的個人任務,教師可以嘗試著去拓寬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幫助學生能夠以多種方式去完成作業。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很好地對作業有一個完成,同時學生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完成課堂練習的樂趣。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生之間通過互相的交流探討來完成練習的方式,能夠在培養學生交流交際的同時,去更好地幫助學生拓寬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思路。每一個學生對于思考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有些學生在某些問題的思考上能夠更加新穎、快捷的解題方法,小組合作則能夠讓所有的想法都匯聚到一起,提高課堂練習的效率,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與學生一起學習完統計相關的知識后,就會給學生布置一些與統計相關的課堂練習,而由于涉及到統計的練習題一般需要較大的統計量,并且需要對相同時間段內不同的事物都做到一個較好的統計,因此單靠學生個人去完成統計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教師就可以根據工作量來將學生分成不同人數的小組,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去進行統計類的課堂練習。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學校閱覽室統計某一塊區域的書籍情況。這個時候學生小組內的組員就可以有的統計數學類的書籍,有的統計英語類的書籍,這樣一種學習的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也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更好地進行交流合作。此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去學習別人較為快捷、方便的統計方法,這樣也能夠讓學生之間有一個相互之間的學習和經驗的吸收。
(二)將課堂練習與生活相結合進行設計,提高學生的思維活力
教師在對課堂練習的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只是局限在利用課堂的知識來進行簡單明了的計算或者是代入公式。教師更多地要去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點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在解題的過程中去學會數學知識運用的策略。這樣學生才能夠從課堂練習中去提升自己的數學核心素養。
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教學完有關“人民幣”的相關知識之后,就可以帶領學生去運用虛擬紙幣來進行商場模擬購物的課堂練習。通過給學生分發紙幣來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購物活動,去讓學生熟悉如何使用人民幣。此外,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分為顧客和收銀員來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以通過找零、計算金額等等的方式在鞏固加減法運算的同時去對人民幣的金額、使用等更加熟練。這樣的一種課堂練習方式不僅有趣,還有效地和生活結合了起來,更具有數學生活化的實踐意義,學生也更能夠熟練地去運用數學知識。
二、結語
總結來說,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長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了固有的印象。尤其是對于課堂練習這一部分,許多教師往往會忽略對于這一部分的關注以及對于這一部分內容的設計。這也導致了課堂練習這一部分逐漸流于形式,不能夠有效地使得學生在課堂中通過練習去學會真正地運用知識。因此,教師需要更好地優化小學數學中的課堂聯系環節,進而提升這一個環節的質量。教師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新的學習方式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來讓學生通過共同的努力去完成一些思考量、問題量都較大的練習,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完成得更加高效,同時不同學生之間不同的思考方式也能夠帶給其他學生一些啟發。此外,教師在對課堂練習的內容進行設計時,也要更多地去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結合進去,去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到生活中積極的思考,也慢慢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應用解決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新新.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下旬),2019(02):48.
[2] 蔣依純. 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練習質量的提高優化[J]. 小學生(下旬刊),2021(03):37.
[3] 孫永. 注入自主因子提升課堂練習質量——自主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與思考[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