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燕
摘要:將信息化教學方式運用到中職數學教學中,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教學有效性。怎樣將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佳,并實現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完美融合,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教學方式,多彩的教學內容,將抽象化的數學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化,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現代化的中職數學教學內容。在中職的數學教學工作中,由于信息技術在中職階段的普及,中職數學的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有趣,數學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得到顯著的提升,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也能夠更好地完成。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職;數學教學;策略;初探
中圖分類號: G632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全面滲透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怎樣將信息化教學的優勢發揮到最佳,并實現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完美融合,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信息技術的貫徹深入是現代社會教學中中職階段數學教學改革最為重要的途徑,信息技術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能夠將更多的學習時間,學習精力投入到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學生中職教學中的數學水準和數學素養都能夠在信息技術的貫徹落實中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做好軟件利用工作,解決教學矛盾
硬件設備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只能發揮展示數學知識的作用,在全新的教學環境下,綜合利用軟件才是影響教學質量的第一因素。為了提升數學知識的流動效率,緊跟現代中職數學教學提出的相關要求,教師必須構建一體化的數學課件開發體系,完成從硬件到軟件的過渡。以數列知識有關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嘗試將PPT與軟件展示技術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完成從看到算的調整,依靠直觀化的教學體系激發學生的數學靈感。在教學函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PPT展出數列的有關概念、定義,講解對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等知識,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預熱工作。在掌握了基本數學概念之后,學生可以結合現有的觀察經驗提出問題:“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存在著差值相等、比值相等的數學關系,如果已經知道一個的數列差值是多少,要求羅列數列中的n個項,應該如何完成任務?”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可能是天馬行空的,但這正表現出了學生對教學知識的關注。然后,教師可以利用Excel軟件編制相應的數列工作表,以此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現代技術之間的必然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設計智慧化
在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情況下,學生在價值取向上逐漸產生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學習行為也表現得更加個性化。因此,教師在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設計時,也應嘗試打破常規,在兼顧教學目標和教學進度的情況下,針對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特個性。另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嘗試運用各種教學模式,如模擬探究型、自主探討型和混合型等。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內容、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等因素,對教學資源進行科學組合,讓整個教學方案的實踐性更強。
3創設信息化教學情境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對于職業學校的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化的教學重點之一,國家,社會已經對職業學校的教學工作以及教學內容投入了更多的關注,所以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將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在中職階段數學的教學優點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中職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 在中職階段信息技術化的數學教學方式中,教師可以創設與中職階段數學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化教學情境,學生能夠在信息化數學情境中充分的理解信息化的數學知識,學生就能夠更加主動地接受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中職階段的數學教學時,要根據實際的中職階段的數學知識來創建適合學生的中職階段數學教學情境,利用信息技術的優點,激發起學生對于中職階段數學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中的 PPT 和多媒體都能夠很好創建數學教學情境。在數學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中職階段的數學基礎知識,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加入到中職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在數學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就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職階段的數學知識。
結束語
總之,在中職數學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在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對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進行培育,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應實現教學過程互動化,教學資源系統化,教學設計智慧化,在教學情境、教學評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策略中合理滲透信息技術,從而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素卿.數學思想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策略探析[J].成才之路,2020(33):73-74.
[2]戴光娟.中職數學的信息化教學[J].科幻畫報,2020(11):228.
[3]吳健芹.信息化技術條件下的中職數學教學實踐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