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摘要:新高考,只是給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兩大問題,需要我們完善思維方式:如何指導學生科學選科;如何科學測評。
關鍵詞:立德樹人 ? 科學選科 ? 科學測評
廣東2021屆學生,在2021年6月,成為省內“3+1+2”模式下的首批高考生。幾年以來,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主管部門、專家學者、一線教師都對新高考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尤其是在教學領域,出現了一批可參照、可復制的研究成果。但是,新高考背景下德育工作取得的創新成果,卻相對滯后。
“3+1+2”模式下的德育與班主任工作,與改革前相比,哪些需要繼承?哪些需要變革?筆者認為,以往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理想信念、心理健康、知法守法等領域的探索,在班級常規管理取得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繼承與發揚。新高考,班主任需重點研究:如何指導學生科學選科;二是如何科學測評。
問題一:如何指導學生科學選科?
理論上來講,每位學生都有12種組合供挑選,但要清楚哪個組合最科學?
我校現2019級、2020級的選科中,存在過不少偏差:(1)物理歷史類選擇并不合理,初次摸底物理類占據80%以上,然后逐漸改科,物理類逐漸回落到70%左右,中間經歷不少波折,給教育教學帶來很大沖擊;(2)化學選擇人數太少,占比在35%左右,從學生發展與國家需要角度來講,從我們教育的宗旨來看,都是不合理的。在學生選科的過程中,社會輿論、家庭成員的作用過大,本該是最有發言權、最該做出精準指導的班主任,發揮作用卻非常小。
在指導學生選科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因素:
1.個人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在以后能夠激勵同學克服學習中各種困難的重要精神力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也有利于選擇合適的大學專業,為人生發展奠定更好的基礎。
2.個人成績。興趣固然重要,但成績更是關鍵,只有先提升成績,解決上大學的問題,才能有條件去思考選專業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高優、本科臨界生來講,尤其關鍵。
3.國家需求。國家未來的需求,是高端學生最應該把握的選擇方向,把他們往這個方向去引導,既是對學生未來發展負責,也是對國家前途與命運負責。
問題二:如何科學測評?
所有學校,都以物理、歷史作為分界,再按照組合進行分班,理論上來講,每個走班制的班級,學生可能會有6種組合,在高考科四科一樣、兩科不一樣的情況之下,如何運用學生的考試數據,進行教育測量,服務于學習型班級的創建?
做法一:采用“3+1”即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原始分計分的方法。它的優勢就是操作簡單、直觀明了,缺點就是還有兩科沒有納入考察,公平性欠缺;
做法二:采用“3+1+2”即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2選科原始分計分的方法。它的優勢是考察面覆蓋高考所有科目,缺點是2個選考科的成績完全按照原始分,不太科學,如同學A生物85分、地理84分,在各自單科排第10、12名,同學A政治78分、化學82分,在各自單科排第3、5名,簡單的原始分相加,也存在問題。
做法三:采用“3+1+2(賦分)”即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2選科賦分計分的方法。從理論上來講,這是現階段最科學的方法,也是大型考試(含高考)采用的測量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樣本容量要大,每科超過1000人,才有較高的準確性,樣本越大,測量越準。
走班制的班主任,應該對新高考下教育測量、拔尖生培養有更多思考。通過幾年來的研究,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科學測量、適當校正在測評中的重要作用。某次考試結束后,本人按照以下步驟考核學生:(1)分別計算出班上選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科學生的語文、數學總分平均分(卷面分300),分別為142分、130分、128分、132分;(2)通過計算,他們四科單科原始平均分為71分、76分、75分、78分;(3)綜合前兩步的數據,校正后本班學生選科成績為,化學為化學原始分、生物原始分乘以0.855、政治原始分乘以0.853、地理原始分乘以0.872;(4)學生最終成績為語文、數學、外語、物理/歷史原始分+2選科校正成績。
校正計分,也存在某些問題。如,兩選科校正分數與按照高考公式計算的出來的絕對分數,存在一些微小的偏差。但是,通過多次實踐,證明校正測評方式有兩大優點:一是學生會高度重視語文數學,二是校正后的分數非常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期待。在班級范圍內,老師、學生、家長都很認可,是一種比較合理的評價方式。
有了相對科學合理的測評方式,班級內開展評優評先、培優補差、臨界生輔導,就有更好的依據與抓手,為學習型班級的創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德育教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課程,歷久彌新。傳統的優勢我們要發揚,新形勢下的新挑戰,我們需要更多的思考。指導學生正確選科,利用班級管理的科學測評方式,不僅在高一二,我們將游刃有余,即使在高三,也將目標明確、措施得力,有利于描繪精彩的高中“立德樹人”新畫卷。
參考文獻:
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譯林出版社,2014(4);
溫忠麟.《新高考選考科目計分方式探討》[J].中國考試, 2017(12)
[3] 溫忠麟.《高考選考科目定級計分和校準的若干問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