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旻明
摘要:隨著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理念的發展,發揮學校、企業協同力量,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成為社會群體關注的重點。通過加強產教融合與廣告藝術設計專業的融合,能夠建立起專業教學與設計崗位的聯系,讓學生深入地了解設計行業、崗位發展的需要,確保專業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相契合。為此,學校和專業要加快產教融合進程,促進專業課程教學、育人模式創新和變革,切實提高藝術人才培養質量。本文立足產教融合視角,對廣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路徑進行探究。
關鍵詞:產教融合;廣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
在經濟發展轉型的社會大環境下,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擁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高技術技能人才,是推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我國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廣告藝術設計專業占據著重要地位。要想保證專業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效果,必須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專業人才培養、發展的特點,而產教融合恰好為專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鑒于此,學校和專業應抓住教學創新、變革的機遇,尋找教育輸出與市場需求的對應點,以產教融合育人力量、資源,培養綜合能力強、知識水平高的創新型設計人才。
一、打造立體化課程體系
當前,廣告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獲得了一定發展,但仍受限于固有教育形式和理念,學生很難在課堂中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為此,必須要從思想上創新教育理念,以引導式取代被動式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個人潛能。在此基礎上,學校要與企業相關人員建立密切的聯系,并邀請行業研究人員共同構建立體化課程體系,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確保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同時,要堅持人本教育理念,重視學生自主創新、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具體而言,不論是企業還是學校教育層面,二者在人才培養上具獨特的優勢,這就需要強化企業、學校間的聯系,共同推進立體化課程建設。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學生也應為立體化課程建設提供反饋、建議。學校教師、企業人員可以在了解學生實際的同時,圍繞服務社會需求,通過展開市場調研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將更多社會實用型內容引入課程體系,提高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滿意度。此外,校企間要共同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競賽類、學術類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企業人員、行業教練、專業教師指導下獲得成長,促進校企間的深度融合。
二、變革教學模式方法
廣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重在發展學生個人的形象化思維,需要運用直觀化的圖畫、線條刺激學生想象力。以往的授課形式、手段,已經難以符合數字化、新媒體時代對專業人才的要求。這時,更新授課理念、轉變教學風格,打造互動性、引導性課堂,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思維能力、觀察能力,通過開展發散性思維訓練,幫助其產生更多創新點子、設計靈感,從設計中選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為此,教師要綜合運用項目、競賽、課題等形式,依托信息化資源、平臺,導入商業實戰相關的案例,激發其創作熱情,促使其形成較強的創新意識。其次,教師應立足產教融合的基點,重視學生文化創意、創新設計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聯合企業導師分析學生在專業課程知識、能力水平中的不足,幫助其進行反復強化訓練。例如,通過推動專業培訓、工作室學習模式、學徒定崗實習等,讓學生進入企業實踐中檢驗知識水平,強化廣告藝術設計技能,更能促進教師隊伍力量得到提高,保障教育質量。
三、強化崗位對應能力
要將企業人力、資源引入學校,校企共同建設優質的工作室。在工作室運行模式上,校企雙方可以制定現代學徒培養細則,讓學校骨干教師、企業高職稱人員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同時,要為專業學生提供開放性育人環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參與工作室活動,在企業、學校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實踐任務。在發揮工作室育人優勢的同時,校企應共同實現廣告藝術設計的崗位群的銜接,讓學生通過參與專業學習了解不同的崗位性質。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進入電視臺、廣告公司、報社、雜志社、文化管理部門等,了解美術編輯、設計等相關工作內容,也可以在企業導師引導下擔任平面設計師。然后,要結合上述崗位性質、學校畢業生就業發展情況,對具體崗位要求的能力進行分析,借此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最后。要強化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讓學生接觸最新的專業技能,學校教師和企業專家也可以聯合開展教學,以構建不同課程群組的方式,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讓學生具備走向市場的專業技能。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產教融合與廣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融合,是促進協同育人發展、改革教育模式的重要渠道。因此,學校應明確“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探索“多元協同”的產教融合理念、打造立體化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方法變革、強化崗位實踐能力等方式,構建“藝工融合”的培養模式,向社會輸出更多高技能、應用型、創新性藝術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常龍珠.試論基于產教融合視野下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革新[J].智富時代,2019(003):218.
[2]何苗,劉勝艷.新媒體時代廣告設計“四位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基于“產教融合”視角下的課程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401(07):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