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當前教師現狀,總結了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具體表現,并從中學教師自身專業成長、學校制度和社會期望三個層面著手剖析了形成我國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從教師自身調節、學校調整和改造中學教師所處的社會環境三方面來緩解職業倦怠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學教師;職業倦怠;對策研究
新時期,如何成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應注重培養四種精神:“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這給新時期中學教師的成長帶來很大啟發。然而當前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職業倦怠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師的職業倦怠對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不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還會影響學校的精神風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危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教師職業倦怠,對于教師專業發展,乃至教育事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具體表現
職業倦怠是指對工作提不起興趣,對職業充滿了厭倦情緒,工作績效明顯降低,身體疲憊。據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網發布的中國“工作倦怠指數調查報告”顯示,在15個行業的倦怠指數調查中,教師的倦怠程度僅低于公務員和物流從業人員居第三位。教師職業倦怠這一疾病正在折磨著教育事業,正在折磨著教師的身心健康,影響教師的幸福。
教師的職業倦怠是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心理反應,是教師在長期壓力下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自己信心不足,很難把控情緒
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情緒和情感處于極度疲勞狀態,常常表現出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精神不振、信心不足、缺乏活力,在生活中往往比較冷漠、空虛,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重要事不愿做,一般事不屑做。情緒上焦躁不安,莫名感到心悸、緊張。心態上,常常抱怨:“學生對我不尊,家長對我不敬,同事對我不仁,學校對我不公,老天對我有愧。”課堂上易怒,容忍度低,經常發火。
(二)對學生愛心不足,拒絕接納學生
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對學生表現為,缺乏愛心和耐心,常常不愿接觸學生,對學生冷漠、厭煩,很少或不與學生交流,拒絕接納學生。課堂上不務正業,根據個人的愛憎亂講,沒有達成教學目標。甚至會用帶有蔑視性色彩的稱謂稱呼學生,用一些標簽式語言來描述學生,對學生進行語言攻擊,身體摧殘。讓學生做懲罰性作業。想方設法使自己的學生辦理休學或退學手續。將學生視為無生命的物體來看待。
(三)與同事交流不足,不愿團結協作
出現職業倦怠的教師,在對待同事時,態度冷漠,對同事疏遠,逃避交往或拒絕與其合作。對一些涉及利益的重大事情,往往會彼此猜忌和懷疑,如評優評先是因為和領導關系好;學生考好是因為教師漏題提前講答案;對待同一個學科組,同一個年級,或同一個班級的集體性的工作不配合安排、拖后腿,甚至找借口推諉等。
(四)對工作熱情不足,缺乏創新精神
出現職業倦怠的中學教師,在工作中常常失去動力和信心,沒有熱情和工作積極性,開始減少工作投入,每天上班混到時間就行。上課遲到、早退、缺席時有發生,自習現身就走。備課馬馬虎虎,教案草草了事,作業基本不批,閱卷斤斤計較,計劃總結年年相同。跟蹤落實從不問津,成績經常墊底。教學缺乏創新,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抱有消極、無奈、聽之任之的態度,僅滿足于應付任務,甚至厭倦學校安排的各項教學工作,掙工資成了維持上班的唯一動機。
二、中學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
現在的中學教師,從教之初的豪情壯志逐漸消失了,安于現狀、平淡無為、得過且過的想法增多了;曾經可愛的學生似乎都變得令人生厭;走進課堂的神圣感沒了,無奈當教師的感覺卻增強了。不斷經歷著身心疲憊、心力交瘁的感覺。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有幾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自己學習不足,修養不夠,教師角色定位不高
很多中學教師走上工作崗位以后,沒有繼續學習的意識,缺乏理論指導,系統學習和培訓的機會不多,產生學習惰性,安于現狀,個人專業修養不足,遠遠比不上以前的老教師,在平心靜氣上下得功夫不夠,對自身情緒把控較弱,遇事不夠冷靜,在執行學校和教育部門的規章制度上不夠規范,有時候還過分理想化,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我行我素,敷衍了事,要么熱情似火,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情,導致自己身心疲憊。同時,對教師角色定位不高,自己無形給自己定位“教書匠”,只管教,缺乏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有的教師副高級職稱評定后,對正高級職稱無望。而有的正高級職稱評定后,便喪失職業理想,無心工作。
(二)學校升學壓力下放過多,激勵機制不健全,教師教學壓力大
因為評價體系的導向,學校當然首先還得重視高考、中考,應試教育讓教師喘不氣來。除面對升學壓力,教師還需應付上級檢查、學校檢查及教學比武等一系列活動,使得教師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狀態而產生倦怠。另外,學校的激勵機制不健全也是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較高層次評優、評獎機會太少,一些教師的努力得不到認可和回報,自身價值很難有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所以喪失追求影響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三)社會期望過高,保護措施不到位,教師職業風險大
處于初高中的學生,面臨中考、高考升學問題,中考、高考成績的好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能去哪一個高中,哪一類大學讀書。因此,學生自己很在意,家長也很重視,社會也廣泛關注,甚至學生和家長都把希望寄托在學校和教師身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一點閃失都會帶來社會輿論的譴責,無盡的煩惱。
同時,初高中階段,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學生自我意識強,性格差異大,心理情緒變化快,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帶來很大挑戰,方法稍有不慎,就會帶來很多麻煩,甚至面臨家長的胡攪蠻纏,社會的輿論譴責,甚至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處罰。很多事情的處理讓教師深知教師職業風險大,在教學中產生不敢管、不愿管的想法,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惹禍上身。
三、中學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對策建議
教師職業倦怠不可避免地會對教師個體、教育對象、教育質量造成諸多危害。一個陷入職業倦怠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熱情枯竭、消極冷漠等較多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會導致教師工作情緒低落,對教師集體的凝聚力產生削弱和瓦解的作用,嚴重影響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
基于上述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分析,如何減少職業倦怠,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教師要加強學習,堅定信念,提高自身修養與教學專業能力
陶行知說:新教師不重在教,重在引導學生怎樣去學。對于教育,要有信仰心、責任心、同理心,要有開辟精神和試驗精神。 他還說,教師要樹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難,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堅定志向。教育的樂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長大之;目視后進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者”。這就要求教師堅定職業信仰,重塑職業理想,澆灌職業幸福。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與教學專業能力。
教師的學習是多方面的學習,首先是理論學習,讀書是最好的美容,讀書是最好的心靈體操,書籍是幫助我們戰勝“職業倦怠”的良師益友。針對克服教師職業倦怠的問題,教師可多閱讀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幸福等方面的書籍,滋潤心靈,喚醒激情。另外專業方面的學習必不可少,多外出聽課學習,多進修充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距,產生學習動力,把自己的課堂上得很精彩,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會被這愉快感染,進而找到自己的自身價值,找到簡單單純的快樂。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從一個高度躍向一個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領導的器重、同事的贊嘆、學生的認可、家長的肯定,就會獲得新的成就感。而獲得了新的成就感,就會更加興致勃勃地投入工作中去,投入研究中去,從而進一步提高水平。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職業倦怠自然就銷聲匿跡。
(二)學校要完善教師管理激勵機制,搭建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陶行知先生提出,新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成就教師自己的事業,讓教師自己感受到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是一件至高無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來將這件事情做好。因此,學校作為教師工作的重要陣地,應該尊重和關愛每一位教師,讓教師成為學校的主人,使教師有歸屬感;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讓教師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讓每位教師在學校都有成就感;適時開展活動,釋放教師緊張情緒,避免情緒衰竭;完善激勵機制,讓教師的付出和努力得到認可與回報,找到工作的幸福感,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條件,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隨時給教師充電,讓教師跟上素質教育的步伐,使每一位教師能持續發展,這樣應該可以避免教師產生倦怠感。
(三)社會要健全教師權益保障制度,營造尊師重教的教育環境
減少教師職業倦怠,除了教師自身和學校做出努力,社會還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政府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通過媒體的正面報導,宣傳教師隊伍的優秀代表和教育感人事跡,從而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其次,建立健全教師權益保障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學生和家長正確處理學生與教師、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減少不必要的師生糾紛、家校糾紛,減輕糾紛給教師帶來的傷害。再次,政府要想方設法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讓“清貧”與“寒酸”淡出教師的生活,解決教師“精神上富有、物質上貧乏、身體上疲憊”的現實困境。最后,社會要對教師提出合理的期望,正確看待教師的平凡,不神化教師的職業形象,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教育環境。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培養出來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簡單,崇尚真善美,反對假丑惡,實現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歸人性,煥發童真。走出職業倦怠的怪圈,快樂,安心地工作,是全體中學教師的夢想;幫助教師擺脫職業倦怠,突破專業發展瓶頸,是學校和社會的責任。愿學校能給教師一份關心和溫暖,讓教師開心工作;愿社會能給教師一份尊重和理解,讓教師健康成長;愿所有教師都能調整心態,解放思想,重塑職業理想,澆灌職業幸福,擁有幸福教育人生!
參考文獻
[1]劉巖.從教師職業倦怠說開去[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09(21).
[2]陳曉強.農村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消解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11(30).
[3]李猛.中學教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研究:以L市中學為例[D].山東財經大學,2019.
作者簡介:朱煜彪(1970—),男,漢族,云南曲靖,大學本科,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化學教育、學校教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