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黎苑
摘 要:閩南高甲戲是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一,音樂教育工作者通過調研、實踐探究高甲戲在校園的傳承問題,研究其融入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與困難,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力求為教育同行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閩南高甲戲 音樂教學 現(xiàn)狀 對策
高甲戲是福建省的地方劇種,它和中國其他傳統(tǒng)文化一樣,來自民間,包含著文化、歷史與先民的智慧和精神。這些傳統(tǒng)戲曲文化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根脈,它的傳承更應該是以人為載體的,以“口傳心授”為主要的傳承方式。而中小學音樂教育課程可以成為保護音樂的民族性、挖掘民族音樂資源、傳承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陣地,如何發(fā)揮教育的本質,立足于校園,將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對這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進行傳承與保護,讓弘揚傳統(tǒng)音樂文化真正落到實處,是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思考的問題。
筆者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嘗試將閩南高甲戲融入其中,通過調研、實踐探究地方戲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現(xiàn)狀與困難,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同時提出相應的對策,力求為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提供有益的幫助。
1 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調查
基于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背景之下,如何將閩南地方戲曲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對此筆者研究的問題具體包括: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當代價值;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實踐研究。
針對研究問題,筆者首先進行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和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被研學校師生對閩南高甲戲的興趣愛好,以及對閩南民間音樂的認知水平,深入課堂觀察和記錄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影響因素。依據(jù)問卷、觀察,深入分析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1.1 調查的目的、對象、內(nèi)容
1.1.1 調查目的
筆者在幾所高中進行閩南文化傳承、閩南高甲戲學習的現(xiàn)狀及融入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調查研究遵循了需要性原則和可行性原則,調查的流程為:確定調查的內(nèi)容——設計調查的指標——設計調查的問卷——發(fā)送調查問卷——整理分析調查的資料。在調研的前期,先確定調研目標為高中學生與音樂教師,再制定有步驟的調研計劃,同時分別設計與師生對應的調查問卷。通過問卷調查,收集第一手資料,對調查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并總結成書面材料,為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課程的研究做好前期準備。
1.1.2 調查對象
本次調研筆者主要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先后向學生及音樂教師發(fā)放問卷,數(shù)據(jù)取自閩南地區(qū)有代表性的學校,真實可信。筆者在選擇調查對象時,充分考慮本市各區(qū)、學校、班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確保調查對象的代表性。
1.1.3 調查問卷的內(nèi)容
調查內(nèi)容通過兩張問卷來呈現(xiàn),針對學生及音樂教師的調查問卷各有不同。
針對高中生,調查中側重了解他們對于高甲戲的學習態(tài)度和掌握情況。針對中學音樂教師,調查中側重了解他們對閩南高甲戲的文化理解,如認知程度、教學的態(tài)度、教學能力、教材編定和當下實施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2 調查問卷的基本情況
問卷調查以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系統(tǒng)來開展,通過微信和QQ等方式鏈接問卷,落實填寫,回收后首先匯總數(shù)據(jù),通過柱狀圖、餅狀圖等查看統(tǒng)計圖表,分析問卷。了解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實施現(xiàn)狀和問題,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論證。
1.3 調查問卷的設計
1.3.1 學生調查問卷的維度
學生是本課題研究中教學的學習主體,是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xiàn)者。依據(jù)教學要素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學生問卷進行了設計維度的區(qū)分。其中一級維度側重了解學習目的與態(tài)度;二級維度側重了解學生對高甲戲的興趣愛好和情感態(tài)度。了解其態(tài)度和目的,是為了掌握學生對閩南高甲戲的接受程度、喜愛程度和重視程度,以確定其融入教學的影響因素。
1.3.2 教師調查問卷的維度
教師是相關研究中教學的實施主體,是教學最重要的實施者。設計音樂教師問卷時,同樣考慮到一級維度和二級維度。內(nèi)容涵蓋高甲戲融入教學的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到教師對此戲曲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通過問卷了解教師對高甲戲融入教學的教學態(tài)度和重視程度、教學水平和能力,以及校本教材、教學資源等的方面的情況。通過問卷了解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的確定。
1.3.3 調查問卷結果分析
①學生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的最終結果。因此應對學生習得閩南高甲戲的基本情況進行摸底,對高甲戲藝術的態(tài)度、興趣等情況進行了解。
學生問卷的調查表共10題,涉及了三個維度。第一維度煮好時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問題,從學生的主觀感受出發(fā),初步了解學生是否喜歡高甲戲及喜歡程度等。總的來說,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喜歡并樂意學習高甲戲。第二維度的題目主要用于了解學生的閩南方言和對閩南高甲戲的了解情況。從調查結果可見,閩南方言的普及上存在較大空間,閩南方言的學習是進行高甲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而教師和學校方面也應該積極開展相關課程來推動、傳承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給學生提供學習方言的環(huán)境、氛圍和課堂教學。第三維度的題目主要用來了解學生對閩南高甲戲的掌握情況。一是考查閩南高甲戲在學生和學校的普及情況,二是探索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教學的有效形式。
②教師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音樂教師是學校美育的實施者,是整個教師隊伍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學校,音樂教師是學生學習音樂文化的誘導者、傳播者和開發(fā)者。
教師問卷的調查表共9題,涉及了三個維度。第一維度的題目主要調查教師對閩南高甲戲傳承的態(tài)度問題。第二維度的題目主要用于了解教師的個人特征,如個人專業(yè)特長、語言基礎等。第三維度的題目主要用來了解教師在閩南高甲戲融入教學所做的實際教學行為。
通過面向教師及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及回收,生成問卷調查的研究數(shù)據(jù),直觀地了解與掌握受調查群體的情況,有利于對研究問題的分析。從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師生都意識到閩南高甲戲這一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應從實際行動中推廣它。學生問卷中我們了解到,學生所在的音樂文化環(huán)境,無論從學校、家庭還是社會氛圍,對閩南高甲戲這個地方劇種的傳播和宣傳的力度不夠,這也會造成學生對高甲戲文化認同的障礙。同時我們也分析出,在學習民間戲曲時,往往有一個比較難解決的障礙點,那就是方言的基礎,這應該是戲曲在學校傳承中的一個困難因素。所以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發(fā)揮學校傳承閩南文化的主陣地作用,如何將高甲戲融入課堂教學及有效實施,如何整合出合適的教材和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是研究的重點。
2 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實施策略
通過多渠道開展實踐研究,觀察、記錄、反思實踐過程,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閩南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可借鑒和參考的典型案例及校本教材、課件等,同時也針對教師、教材方面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
2.1 加強音樂教師高甲戲教學的相關培訓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音樂教師應該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者,也應該是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自信力的引導者。通過對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調查研究了解到,音樂教師對于閩南高甲戲傳承的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可以將戲曲表演的專業(yè)團體引入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對音樂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增強音樂教師的學習意識,補齊音樂教師在地方戲曲教學上的短板。
2.2 建設高甲戲特色的高中音樂校本教材
在以文化傳承為主導的教育觀指導下,民族音樂文化在學校教學使用的音樂教材中應當占有一定的比例。學校可以根據(jù)學情,編寫適合自己的校本教材來作為教學補充,教師也可根據(jù)自身教學特點,設計出一些優(yōu)秀的課例。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就編寫了《閩南高甲》的校本教材,教材中涵蓋知識性的學習、體驗式的實踐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和教材的輔助,可以從學習閩南語的俚語為基礎,逐步學習高甲戲的簡單唱段,甚至是高甲戲的身段、動作等。再者,民族音樂教材的融入,更應該注重音像資料的建設,對這部分的建設,不單單是在量上,更應當在質上下功夫。此外還可以根據(jù)校本教材,制作出配套的課件資源。
3 結語
高甲戲是閩南地區(qū)的一種民間戲曲文化,通過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課堂的教學研究為主,結合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實踐為輔,整合、提煉,擷取具有代表性的閩南高甲戲的人文、音樂、表演素材,編寫出適合高中學段的校本教材和課件,讓閩南鄉(xiāng)土音樂更好地融入學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通過筆者的實踐研究,探索促進高甲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的實施對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拓寬閩南戲曲文化融入校園的研究視角。將地方戲曲融入高中音樂教學,使其成為學校音樂教育中的一項教學內(nèi)容,讓青少年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有禮敬和自豪,讓師生通過對地方戲曲文化的學習,傳承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建立民族認同和民族自信。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廈門市第五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課題“中學音樂教學滲透閩南高甲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55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洪映紅.閩南高甲戲的地域性文化特征[J].南方論刊,2016,(03):76-79.
[2] 傅怡婷,李秀義,林惠真,陳端端,詹火炎,李志堅.高甲戲的傳承情況探析——基于閩南地區(qū)的調查研究[J].戲劇之家,2015,(09):13-15.
[3] 張帆,邱劍穎.福建地方戲傳承保護近況述要[J].福建藝術,2014,(03):21-23.
[4] 張理想. 把戲曲通識教育送進課堂[N]. 中國文化報,2016-02-29(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