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它與課堂的結合能夠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學習,所以,越來越多的教師會在授課過程中融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非遺進校園,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更能夠讓非遺獲得更好的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學美術;美術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9-0133-02
Practical Research on Let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 Root in Primary School Art Classroom
(Jingjiang Experimental School, Jiangsu Province,China) LI Juan
【Abstract】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very important cultural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combination of it and the classroom can enable students to gain deeper learning. Therefore, more and more teachers will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entr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campus not only enriches the teaching content, but also enabl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be better inherited.
【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imary school art; Art classroom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小學美術課堂結合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洗禮,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同時也蘊含了許多智慧和經驗。非物質文化與課堂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對非遺進行更科學、系統的學習和理解。因此,作為教職人員,應該積極地探索非遺與課堂之間的聯系,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非遺有很多種被傳承的形態,因此許多學科都能夠與非遺結合進行授課,對于美術課堂來說,本身美術就會涉及剪紙、繪畫、色彩、泥塑等方面的學習,所以美術課堂與非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觀念、思想,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美術課堂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內容,將地方文化和國家美術課程進行合理整合,能夠很大程度地豐富小學美術課的授課內容,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進行非遺的學習。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度不斷提高,人們對非遺的重視程度也逐年提高,非遺與藝術類課程相結合的傳承模式,是近年來被廣泛推廣的一種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較小,并且社會經驗并不豐富,但是小學時期是美學啟蒙和養成良好美術學習思維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非遺與美術課堂的融合,能夠為學生提供直接接觸到非遺的機會,并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有利于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審美品位和審美眼光。
二、“非遺進校園”與小學美術課堂結合的困境緣由
非物質文化遺傳不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個豐富的文化世界,這樣的特點讓非遺的存在更具有多樣性。然而,在非遺與課堂相融合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忽視對非遺文化精神的教學,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只對非遺的操作步驟進行機械地重復,而沒有真正理解非遺蘊含的文化底蘊,造成學生對非遺的學習不夠深刻,從而無法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許多非遺會帶有一定的民族性、地域性,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滲透一些民族的知識、地方的文化,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真正體會非遺的文化底蘊。例如,我校開發的“靖江泥狗”特色文化課程,靈感就來源于靖江本土文化——孤山“泥狗”。孤山位于市區北面,是我們靖江乃至蘇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距離我校不到六公里。孤山的“泥狗”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泥狗”的原型是一只義犬,當靖江發生瘟疫時,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為了紀念這只義犬,紛紛制作泥狗紀念它的善行,因此靖江孤山“泥狗”文化包含了中國傳統道、儒、佛文化融合、忠孝節義、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向善行善等豐富的內涵。但是,許多教師在落實時會遇到許多困難,比如教學資源的限制、授課時間的限制、研究不夠深入等,這些因素就導致學生難以真正了解非遺的文化背景。許多地區由于現代化的發展腳步過快,導致優秀傳統文化的喪失程度較大,從而造成了民間傳統藝人的流失,這對于非遺的傳承是非常不利的。對于小學美術教師來說,在備課時,應該抓住現代生活與非遺之間的傳承契合點,幫助學生養成一個將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思維,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
三、“非遺進校園”與小學美術課堂融合的途徑
(一)完善硬件建設,推動教學開展
許多非遺項目在與小學美術課結合的過程中會遇到材料不齊全、操作難度較大等情況。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努力找到這些困難的平衡點,既要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最佳的學習過程,也要保證對非遺的教學能夠更加嚴謹。對于學校來說,應該為非遺進新校園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幫助,比如材料的采購、邀請非遺傳承人等,從而保證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非遺教學。
(二)加強宣傳力度,營造濃郁氛圍
在傳授學生文化類知識時,應該積極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如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美術學習。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文化宣傳的力度,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的基礎上產生更多的學習行為。例如,在進行《水墨畫鳥》這一課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對水墨的文化進行講解,讓學生能夠對水墨知識進行一定的了解,從而保證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這一課的學習。在進行這一課的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水墨畫的傳統畫,并且對這些水墨畫的畫法進行講解,這在豐富學生美術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的實踐學習給予理論指導。以《水墨畫鳥》這一課為例,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嘗試水墨繪畫的畫法,充分感受筆墨、線條等,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能夠獲得視覺上的刺激,也能夠獲得審美能力的提高。對于小學生這個群體來說,他們通常會將美術課簡單地理解為學畫畫的課程,但是非遺與美術課堂的結合,將賦予美術課更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應該通過創設良好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借助畫筆去抒發自身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實踐水平。
(三)完善梯隊建設,開展常規訓練
在現階段的美術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但是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成長環境和性格特點,每個學生的審美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該將學生進行梯隊劃分,從而展開更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梯隊劃分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進行劃分,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更深入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例如,在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美術教材中,會涉及剪紙、風箏、紙版畫等多種非遺內容的教學,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充分觀察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將興趣相同的學生分到一起,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材內容進行授課,充分開發教材上涉及的非遺內容,從而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加豐富的教學素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都還不強,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分組學習的方式進行,這樣小組內的學生通過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方式,可以更好地進行美術實踐。比如,在學習《紙版畫》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些中國非遺溫州屏紙版畫的圖片,鼓勵學習小組進行嘗試創作,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降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難度,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實踐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對非遺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非遺”逐漸走進校園,并且與很多藝術類的課程相結合。雖然非遺進校園已經有了很多的教學案例,但是在實際應用時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其的宣傳力度,并且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保證學生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珂.基于校本非遺美術課程資源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策略探究——以《陽新布貼》教學為例[J].教育家,2019(10).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