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明
摘 要:為了能夠有效踐行素質教育,提高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游戲化教學逐步被應用于小學數學課程當中。由于小學時期學生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尚在發育當中,數學思維還需培養,加之天性好動課堂上的注意力難免容易不集中。游戲化教學為小學數學課堂融入了更多新奇有趣的元素,能夠調動起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游戲環節,充分發揮游戲化教學優勢,通過創新改革不斷優化數學課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游戲化教學;課堂創新;小學生
游戲化教學確實能夠為小學數學課堂增添不少趣味性,但同時也要注重方式方法,部分教師過于敷衍了事在游戲設計環節缺少創新,或是盲目使用游戲項目而忽視了游戲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致使游戲化教學淪為表面形式,自身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因此,游戲教學同樣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認真安排,充分發揮游戲環節的趣味性,構建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們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一、恰當應用游戲元素,增強課程趣味性
小學數學課堂的一半以上時間都在講授新知識,傳統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進而難以充分掌握新知識[1]。適當添加一些游戲元素可以快速地抓住學生們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再配合上游戲環節本身的參與感,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數學問題,從而在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一些數學思維和對于數學概念的基礎認知。
例如,在講解《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在講解其特征和定義以前先以一個簡單的小游戲進行課前熱身,一方面對課程內容進行鋪墊,另一方面還能通過游戲讓學生先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產生模糊的意識。比如,教師先展示一張視頻截圖,讓學生們猜測有幾個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后再播放視頻,以一種游戲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從圖形向物體進行思考。游戲環節中,從二維到三維的過程會導致出現一些誤判,這時學生們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為什么會判斷錯誤,為什么明明是正方形卻最后變成了長方體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去引導學生思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并嘗試歸納出每個物體的概念定義,學生們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發散思維去自主探究,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課本上給出的概念和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師生共同參與游戲,增進交流與了解
在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中,從教者要注意所有人都應該參與到課堂活動[2]。部分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時習慣性地為學生安排一些游戲項目,自己只是作為局外人并沒有真正投入到游戲當中。事實上,原本學生做游戲的過程是非常好的了解學生的機會,如果教師只是局外人的身份,沒有走近學生,也就錯失了這樣一個了解學生的好機會。因此,在開展游戲教學時,師生應共同參與游戲,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又是活動的參與者,通過游戲增進師生間的交流和了解,從而更深入地掌握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便在日后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例如,在講解《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一課中,教師可以將課堂練習游戲設為小組競賽的方式,一列座位上的同學為一組,分別上臺接力作答,以正確率高為勝,正確率相同用時短者獲勝。每個小組可以有一次申請教師外援加入的機會,最終看哪一組獲勝的局數最多。游戲進行過程中,學生們的興致高漲都想為自己的小組爭光。而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們的計算過程,了解哪些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加減混合計算的方法,哪些學生存在概念混淆的情況。教師作為外援加入游戲還能對于每個學生的計算能力有所判斷,觀察到學生們計算時是否有新的方式方法。游戲過后教師可以鼓勵獲勝小組分享自己的計算技巧,同時也鼓勵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游戲心得,找出存在的不足之處并給予學生一些改進缺點的方式方法。在后續計算類的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對計算能力偏弱的學生給予更多指導和幫助,在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有效提高教學評價的針對性,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在數學學習方面的長處和不足,積極改善不斷進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游戲教學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較為枯燥和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富趣味,也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加輕松愉快。在實施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出更為合適的游戲環節,讓數學知識能夠真正融入到游戲過程當中,起到良好的鋪墊和鞏固數學知識的作用,使游戲教學得以充分發揮出自身優勢。同時,教師還應注重提升自身的游戲參與感,與學生們一同完成教學任務,認真觀察學生們在游戲過程中的表現,了解每個學生在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時的真實情況,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通過游戲教學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秋芬.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化教學法的應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3):272-273.
[2]張玲燕.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