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辰溥
摘要: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廣播電視節目中,會話雙方在進行交談時為了展開會話,通常會遵循禮貌原則。本文通過從關聯理論的交際觀和語境觀視角下分析禮貌現象的體現,對節目會話進行分析,以期對廣播電視節目中更好地展開會話提供啟示。
關鍵詞:關聯理論、禮貌原則、會話分析、《等著我》
一、禮貌的定義
不同文化對于禮貌的定義及內涵都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交際中對話雙方常常帶有一種目的性通過選擇不同的詞語、語氣等來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敬意和敬重。不同語言中也通過會通過一些語法現象、語法標記語來體現出尊敬的特點。
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禮貌常被理解為是說話人為實現其目的而使用禮貌策略或間接性言語行為等來維持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關系。英國學者利奇(leech,1993)根據格萊斯對合作原則的劃分,將合作原則也分為六類且每一類中都包括一條準則和兩條次則。利奇的禮貌原則完善了會話含義,也彌補了之前合作原則的不足。[1]
二、禮貌現象的體現與交際觀的影響
斯珀伯和威爾遜(Sperber&Wilson)于1986年提出了關聯理論。[2]交際是以語碼模式為基礎,交際也被看成是說話人將自己的意思通過編碼的形式變為聲音,聲音經過傳播,被聽話人所接收,聽話人再將聲音解碼為意思。這樣的一個過程就被看做是語言的交際過程。
(一)信息意圖與交際意圖中禮貌原則的體現
人們是交際活動伴隨著意圖的傳遞。在明示行為中,對話雙方通過解碼-編碼過程傳播自己的意圖也解讀了別人的意圖。《等著我》節目中通過主持人與嘉賓以對話的形式,展現嘉賓的訴求和信息。主持人和嘉賓在交談時需要注重禮貌原則中的量準則,盡可能地表達出更多的信息。在會話中,交際雙方為例把自己的信息意圖展現的清楚,讓對方能夠聽明白,通常會選擇附和對方的會話以及重復對方的話語,不僅讓對方知道“我”在聽,也向對方展現了自己的態度。
例1:王麗娜:大家好,我叫王麗娜,我從河南鄭州來,我今天是來尋找給了我和我兒子第二次生命的救命恩人的。
舒冬:這是非親非故?
王麗娜:非親非(故),沒見過的。
舒冬:沒見過的。
王麗娜:沒見過。
在20200609期節目中,主持人舒冬與求助人王麗娜的這段對話里,“非親非故”重復出現了兩次,“沒見過”重復出現了三次。求助人王麗娜在表達自己尋找的救命恩人時并沒有提及她要尋找的救命恩人與她之前是否有聯系,但主持人舒東通過對“救命恩人只有現實生活中與求助人關系不密切時才參加節目”的認知推理出這位救命恩人是非親非故的,于是便詢問了求助人“這是非親非故”。求助人開始的回答雖然表明了自己要尋找救命恩人的意圖,但沒有表明其救命恩人與自己的關系。主持人的意圖既是補充求助人與救命恩人之間并無瓜葛的聯系,也向受眾表達出這次的求助難度之大。隨后的對話,求助人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且補充到是沒有見過的。“非親非故”與“沒見過”雖然在這里的語境效果是相似的,但“沒見過”與說話者意圖的關聯性更強,雖然在這里“非親非故”與“沒見過”出現了很多次,但其實說話雙方都遵循了禮貌原則中的得體原則,都在互相避免讓對方在理解上吃虧,且遵循了一致原則,減少了自己與對方在觀點上的不一致,表達自己的禮貌。
(二)明示-推理模式中禮貌原則的體現
斯珀伯和威爾遜(Sperber&Wilson)將交際看作做是明示-推理的過程。[3]說話人將自己的意圖明明白白地通過話語展現出來的行為就被看作是明示行為。聽話人把說話人的話語通過解碼后變為自己的理解被看為是推理,推理也是聽話人根據說話人話語所給出的明示信息來獲取說話人的意圖。當說話人通過自己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圖且與聽話人所推理出的意圖相一致時,就是互明。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會注重利益中心原則和面子威脅現象,說話人在進行語言選擇和明示過程的時候也要考慮盡可能讓對方少吃虧、多收益。而在聽話人的推理解碼過程同樣需要最小程度將利益最大化偏向自己。互動話語中,說話人與聽話人的角色會時刻發生變化,因此會話雙方在明示推理中都時刻確保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中進行。
例2:孟慶甜:我們剛才看到我們這個剛才小視頻出現了一個照片啊,我們這個陵園打掃得非常干凈,楊大叔呢,對每一個烈士的陵墓的這個位置也記憶得非常清楚,他真的是付出了非常多的汗水。
例2中尋人助力團的孟慶甜在評價為烈士守墓的楊大叔時用了很多的“非常”來表達楊大叔在烈士陵園工作和為烈士找家的辛勤。最后一句“他真的是付出了非常多的汗水”和“他付出了汗水”在表達信息意圖可能相似,但在這里說話人的禮貌程度明顯是很高的。說話人在明示的過程中就已經注入了利益中心原則,自己在表述上或許費力,但聽話人能夠更好地、準確地明白說話人對自己的態度,以此來推動對話的在良好的氛圍中繼續。且在對話中也表達了贊譽準則,表達自己對楊大叔的敬意。
三、禮貌現象的體現與語境觀的影響
說話者的語境常常會隨著說話人在對話過程中信息的接觸增多而變化。語境也長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包括了上下文、語言知識、文化背景已經對話雙方的交際內容、時間各種因素。[4]斯珀伯和威爾遜提出了不同于傳統的語境觀,認為交際過程中認知語境信息是動態的,是聽話人根據說話人的明示行為而構建的新的語境。
例3:楊智忠:我的父親是一位軍人
舒冬:父親是老兵,打過解放戰爭是吧?
楊智忠:對的,我們家里是軍人出身。
在這段對話中,楊智忠并沒有表明自己的父親是參加過解放戰爭的,只表明自己的父親是軍人,主持人通過對其父親年齡的猜測,認為父親參加過解放戰爭。在這里,主持人舒冬的話一方面受到會話上下文語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自己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禮貌原則的其中一個特性是合適性,是指根據語境要求、交際內容來確定自己的禮貌方式。
例4:楊智忠:就現在這個信息時代了,你說我得去找,到處跑,不是亂跑嗎?
舒冬:現在都可以網上查了。
在這段對話中,求助人楊智忠說現在是信息時代,主持人舒冬受到自身語境影響,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找人可以在網上找,而不必在線下。在這里從信息時代到網絡的推理其實不難,兩個詞語的關聯性很強。在這里主持人舒冬受到語境影響保持了與求助人的一致準則,也是表達了主持人對求助人的禮貌,同時在回答中并沒有說之前的楊智忠就是亂跑,也避免了打破面子原則。
總結
在現代交際中,對話雙方遵循合作原則或是關聯原則。做為聽話人時也出于禮貌積極回復、準確理解說話含義,而做為說話人也要將話講清楚,避免產生歧義。《等著我》節目蘊含著濃濃的情感,因此在會話中保持禮貌原則,既是與求助人保持良好的溝通以此更好地傾聽,也是向受眾展現一個向善的節目效果。而在現實生活中的交際中,我們也要時刻注意話語中透露出的禮貌態度,才能與身邊的人進行良好地溝通,才能構建美好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4] 何自然.《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蔡志芳《淺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與關聯理論》[J],《海外英語》2016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