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冰祎
摘要:為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本文對新課程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與引導展開研究,對激發、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展開分析,并從引入新知、概念教學、定理公式教學、知識復習四個方面,列舉了在數學課堂中激發、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策略。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教學工作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數學思維;激發;引導
引言:
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與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為初中數學教學激發、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重視充分發揮數學科目思維性強的特點,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引導與激發,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推動學生數學水平的進一步成長發展。
一、激發、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性分析
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應當通過學習,形成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并能夠運用知識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與引導,推動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能夠讓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更加熟練的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初中階段的數學知識可分為表面與深層兩個層次。對于表面層次的數學知識而
言,一般指的是基本的數學概念、定義、定理,學生能夠較為輕易地掌握;而深層次的數學知識指的是那些豐富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這需要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后,深入發揮自身的思維能力,對知識展開更為深入的剖析、應用與歸納,才能夠形成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通過激發、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領悟到蘊含在基礎數學知識中的深層次知識,能夠運用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熟練地解決多種問題,讓學生的數學素養真正得以提升[1]。
二、新課程教學中激發、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方法
(一)在引入新知的過程中滲透數學思維
新知識引入環節,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環節。教師應當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創設課堂情境,或應用類似于知識樹、思維導圖這類的思維工具,引領學生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對數學思維的體會與把握,形成良好的數學知識建構,通過類比、推理的方法,將知識合理遷移。
以引入“四邊形”這一知識為例,由于這一知識的很多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學過,教師就可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整理小學階段學習的四邊形知識,與初中階段學習的四邊形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教師也可通過思維導圖,整理多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思維導圖,體會知識遷移的過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初中階段的四邊形知識展開復述,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應用類比、推理的數學思維方法,最終培養學生深入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在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激發數學思維
數學概念是對現實本質的客觀反映。因此,概括數學概念,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以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為主的思維活動[2]。因此,教師在教學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應當重視激發、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避免將一個數學概念簡單地教給學生,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在運用數學思維的過程中,體會概念形成的過程,進而對數學概念形成更深入的印象。
以教學“函數”概念為例,教師在教學這一概念時,應當重點突出數學的變化思想與對應思想。教師可以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某一現象,建立一次函數,讓學生在知曉自變量的值的基礎上算出應變量的值,讓學生在計算函數的過程中體會自變量的變化導致的應變量變化,以此感受運用數學思維、構建數學概念的過程。總之,在數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應用上述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數學認識能夠實現從靜態到動態的飛躍。
(三)在定理公式教學中引導數學思維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學習數學,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數學家的紙簍里找材料,而不是看書上的結論。”由此可見,相比于直接得到數學知識的結論,對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更為重要。對數學知識的探索,一般分為以下兩種情況:其一,通過觀察與猜想得出結論,最終證明結論正確;其二,通過理論推導,得到結論。以上兩種方法,都是典型的通過數學思維、數學探索,最終得出數學結論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數學定理公式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加強學生對以上數學探索過程的體驗,避免過早為學生提供結論,限制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大量的探索、推導,弄清數學關系,最終得到結論,以此讓學生深入體會運用數學思維探索數學知識,為自己帶來的成就感。
以教學“角平分線”相關定理為例。教師可先讓學生對高精密角平分儀展開觀察,感受角平分線的特征,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角平分儀,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體會多種數學原理,感受角平分線的作用,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總之,教師應當重視在課堂中開展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探究活動中加強應用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在知識復習過程中運用數學思維
初中數學的復習課堂應當嚴格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加強與課本知識內容的緊密結合,將多種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深入運用進課堂中,以此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以復習“函數”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函數、方程、不等式之間的關系,通過思維導圖等工具,梳理已經學過的知識,梳理解決這一類知識問題時,通用的數學方法,對知識之間內在的聯系展開深入的思考,充分調動自身的數學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腦海中數學知識體系的建構。總之,教師應當重視在知識復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讓學生的復習事半功倍。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效果。教師應當重視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挖掘教材中能夠用于培養、激發、引導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點,依據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在數學課堂中深刻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動學生數學素養的真正提升,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張文禮.促進初中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策略探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23):48-49.
[2]馬瑞芬.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文理導航(中旬),2021(0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