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揚 鄭朝亮 陳美華



【摘 要】 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會計智能化是會計專業方向體系中一個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專業方向,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圍繞該方向所形成的課程群無論是其構建基礎,還是其內容體系均未達成一致的認識,對所培養的人才應具備什么樣的專業基礎和使用技能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文章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系統地了解社會需求變化及信息技術發展對會計專業的深刻影響,并以廣州華商學院會計智能化方向課程群建設的實踐為例,對會計智能化方向課程群構建的理論依據、設計原則及內容層級等進行廣泛而系統的探討,進而設計了一套將會計智能化技術與傳統專業課程密切結合的課程體系,以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經濟環境的變化,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要的會計人才。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 會計專業方向; 會計智能化; 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 F230;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1-0134-05
一、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記賬型會計迅速向智能化會計轉型升級。2021年,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提出:要以數字化信息化技術為依托,以推動會計審計工作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實現會計職能拓展升級,并從環境、技術和制度等方面對會計智能化問題進行了規劃。在教學方面,會計智能化發展帶來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會計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現代信息技術,如數字化信息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數字化裝備及人工智能技術等,使會計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出現,使會計工作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產業通常指應用新的科技成果和新興技術而形成的新型經濟活動;新業態是指從現有產業中衍生疊加出來的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等;新商業模式則是指對企業經營的各種要素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更為高效的商業運作模式。
(二)會計方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一系列新突破
電子發票的推出,高端納稅軟件的廣泛應用,企業可通過與政府的互聯互通平臺實現企業與政府之間、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之間,以及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立,使傳統的從事基礎會計工作的人才需求量急劇降低;資金管理、業績評價等崗位可通過智能機器人利用歷史數據搭建的計算模型,精準地預測未來資金需求量和資金缺口。
(三)會計工作重點由提供財務信息向提供決策支持信息轉變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裝備的不斷升級,企業內部管理不斷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會計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聯系更加緊密,智能化決策崗位不僅要懂會計、懂業務流程,更要懂數據來源框架、數據分析軟件使用、系統設計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技術手段方面需要更多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新技術的使用;對外輸出信息更強調形成多層級、動態、實時、可視化決策支持報表。
(四)會計人才能力要求從單純提供信息向跨界復合型轉變
傳統培養模式偏重于培養提供規范的基礎財務信息的專業會計人才,課程體系設置偏向于培養掌握專業會計知識,并具備相應的理財知識和審計知識的會計人才。會計智能化方向更強調的是培養具有大數據思維、人工智能思維及計算機編程思維能力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會計人員不僅能夠提供基礎財務信息,更能利用計算機和其他數據處理工具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二、文獻綜述
會計智能化方向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而產生的新的會計專業方向,但到目前為止,該方向在各高校辦學實踐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對會計智能化方向課程群的內容及構成亦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王嘉才等[1]認為,課程群是指以現代教育理念為基礎,以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平臺,對教學中相互影響、相互依靠的相關課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構建的課程體系。楊欽芬[2]認為,在建設學科課程群時,一是要明確課程群建設的“風向標”,具體涉及確定學校發展愿景,解析核心素養理念;二是要從課程群的組織原則、組織邏輯、組織方式等方面確立課程群構建的“整合鏈”。崔曉龍等[3]提出,建立課程群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從基礎到綜合、從理論到實踐,從專業基礎課到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
關于智能化課程群的構建思路,孫雪晴等[4]認為,會計信息化與會計智能化不完全相同,會計信息化是將企業的財務數據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完成財務信息的采集、傳輸和應用,而會計智能化的關鍵則是針對財務數據進行加工、分析、判斷和推理。周守亮等[5]提出,智能化時代會計專業的變革應全面重構人才培養目標與知識架構,變革教學體系、師資隊伍、校企融合等育人機制。王愛國[6]認為,智能會計專業建設是會計智能化教育改革的基礎性和制度性工作,應該在科學把握智能會計的科學內涵和學科定位基礎上,全面回答智能會計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標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方式和質量保障體系。杰奎琳·波特[7]認為,在智能化會計和全面數據化的大環境下,會計崗位不能單單滿足會計業務能力和從業資格證書的基本要求,還應當具備IT等相關技能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會計教育必須跳出會計信息的計量與處理等即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技術性知識的傳授模式。李海霞[8]提出,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要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優勢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要與時俱進。
關于會計智能化課程群的內容與結構,王愛國[6]提出,智能會計專業建設應著重解決的問題包括:(1)確定智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2)擬定智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標準。(3)重構智能會計專業課程體系。(4)設計或優化智能會計專業教學內容。(5)創新智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6)重塑智能會計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溫素彬(2020)提出,智能會計課程包括以下內容:(1)計算機基礎課程,具體包括計算機基礎、數據庫原理與應用、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等;(2)專業基礎課程,具體包括智能會計概論、大數據分析基礎、高級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等;(3)專業方向課程,具體包括智能財務共享、商業智能分析、基于大數據的財務決策、大數據審計等。總的來講,我國高校會計智能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雖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并已在多個高校試點實施,但仍有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