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不僅與學生的智力因素有關,還與學生的情緒、態度、學習動力等情感因素有關。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因素不僅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智力發展和認識過程,而且間接決定著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效。因此作者認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和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實現教和學的雙贏。
【關鍵詞】情感因素;大學英語教學;探討
【作者簡介】吳玉玲(1978.05-),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南昌航空大學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育項目(項目編號:KCPY1671)的研究成果。
引言
我國目前的外語教學在外語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方面普遍存在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象和問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情感因素是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客體,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無不滲透著雙方情感的交流。然而,由于某些客觀因素的制約(班級人數多,教學任務重、教學課時少等),教師和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內、外缺乏足夠的情感交流,它表現為語言知識的單一傳授成為師生間交流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促進師生情感交流對于提高教學成效,意義重大。
一、情感教學研究
1.情感教學。造成語言學習個體差異的因素通常可劃分為三大范疇,分別是認知、情感和個性。客觀地說,在大學英語學習中,學習者的情感因素是影響學習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決定著他們的學習行為和效果。那么如何定義情感?《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在外語教學中,情感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情、感覺、情緒、態度等。語言學習的情感影響因素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學習者的個別因素,包括焦慮、抑制、自尊心、學習動機等;一類是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和課堂交流等。基于上述分類,本文所探討的情感因素,主要涉及第二類,指學習者之間以及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
2.情感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在中、西方的教育中,人們過度重視大腦的認知和理性功能,忽視大腦的非理性發展,從而導致了“情感空白”。因此,這種傾向使得人們忽視了情感因素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過分強調了認知因素對學習者的作用和影響。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和發展,人們開始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目標,而要實現該目標,必須保證學習者認知活動和情感因素二者的統一。為此,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代表如埃里克森、馬斯洛、羅杰斯等提出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教學理論和觀點,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語言教學。同樣,本著人本主義的原則,在英語教學史上出現的教學法如沉默法、暗示法以及社區語言學習法等,重視語言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因而它也充分體現在了語言教學課程大綱制定和教材編寫中。20世紀80年代,語言教學研究的重點有所變化,人們關注的重點從研究教師如何教轉向學習者如何學,因此導致學習者結果差異的學習者個體因素是從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在那時,人們開始重新關注情感因素對語言學習的影響。西方一些語言教學專家如Jane Arnold、 Douglas Brown、Rebecca L. Oxford以及Earl W. Stevick等,紛紛產出了一些有關情感問題研究的成果。
在國內,人們對語言教學中的情感問題研究還有待繼續探究和深入。在80年代至今的幾種主要語言教學期刊中,有關情感問題的語言學文獻并不多。總體來說,人們對語言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和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獻還不多,而且現有的一些相關文獻,從普遍意義上來說,缺乏一定的實證研究的基礎,有待深入。因此,筆者基于情感因素的角度,詳細分析和討論了造成大學英語師生情感交流障礙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以此達到深入探討的目的。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情感交流問題分析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問題存在背后的原因在哪里?是否在于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呢?筆者結合多年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總結原因如下:
1.忽視課前準備,對教學對象缺乏相關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是不一樣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應適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即所謂“備學生”。因此,對學生學習心理的認識缺乏,往往會師生間情感交流的缺乏。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人多班大,這讓教學負擔本已很重的教師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似乎并不現實。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學任務重、時間緊的制約,教師不得不抓緊一點一滴的時間傳授知識,所以無意識間忽視了與學生們的課上情感交流。此外,在課余時間,教師也由于種種原因缺乏與學生之間的真實情感交流。即使有些教師有意為之,但總體來說,他們做得還不夠細致和深入。事實上,由于每位學生的心理狀態存在差異性,因而他們與教師交流的意愿和想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喜歡向老師傾訴內心的想法,有的學生由于害羞、內向等原因,很難把真實的學習想法透露給教師。因此,教師應該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有心人,利用各種途徑和渠道,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從而最終達到促進課堂教學成效的目的。
2.忽視個體差異的影響,沒有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作用。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對教學對象不加分析,一味采用一種方法教授不同的學生,很容易造成教學效果的不佳。如果不同的學生遇到過難或過易的知識,往往造成對知識的輕視或畏懼,從而對今后的學習造成不良影響。其實,如果教師仔細留意和分析學情,就會找到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或把握學習內容的具體原因——學習基礎不好或長期的學習失敗導致的負面情緒。換句話說,因為基礎不好,部分學生產生了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或膽怯心理,從而削弱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比如學生曾這樣吐露自己的心聲:老師,我英語成績本來就不好,又怎么可能學好呢?長此以往,由于師生對所教和所學知識上的差距以及學生個體對象的差異,從而造成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被動局面。因此,這也使得師生雙方的情感融合程度不高,甚至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3.忽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導致學生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缺乏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在從中學到大學的特殊轉變階段,學習方法和策略與之前差異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不向他們積極傳授課堂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學生就很可能沿襲以前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習慣在課堂上等待。因此,學生課上參與意識不強,缺乏英語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氛圍呆板、沉悶。即使教師準備了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仍然很難發揮,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師生缺乏情感的交流。事實上,習慣了“填鴨式”教學的學生,要使他們在課堂中變得主動起來,需要時間的保證。如果教師缺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耐心,課堂效果就難以保證。這樣不但教師的教學情緒會受到影響和破壞,學生也因為長期的被動學習,缺乏上課的積極性,因而對學習存在消極的不良情緒甚至抵觸情緒。
三、解決問題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如何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使課堂教學更有效呢?對此,作者給出了以下三點建議。
1.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重視情感因素在教學認知中的作用。既然學習心理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教師應如何調動師生間的情感因素,從而使教師愉快的教,學生愉快的學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將知識情感化,將教學情感化。只有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下接受知識,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應努力做到使知識插上情感的翅膀,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針對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教師應該如何通過多種途徑,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呢?總之,教師應利用課間和課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在緊張的教學之余,克服困難,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實際想法,從而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情感交流。長期以來,作者采用了讓學生寫紙質或電子小紙條反思的方式,讓學生們把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意見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記錄下來。通過學生們上交的反思,教師不但及時了解了不同學生的個性,而且準確把握和知曉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由此附著的學習情緒變化,從而不斷調整教學中的不足,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另外,在信息化時代,教師可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比如超星學習通、We Learn隨行課堂、We Chat公眾平臺、微信群、QQ群等,拓寬大學英語教學溝通和交流的路徑,主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從而促進師生間的有效情感溝通。客觀地說,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特定階段,師生間的彼此交流,對學生的個人學習、成長和發展,影響很大。反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情感交流,難免會造成師生間彼此的誤解,從而影響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成效。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擠出時間海綿里的水,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2.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的作用。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方式對待。筆者曾經教過的德語班和藝術班的大學英語課,筆者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的對待這兩類班級學生的問題。盡管大部分德語班學生很想學好英語,但由于德語課業負擔重,德語學習與英語學習時間上的沖突以及學生自身的基礎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們不能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因此大學英語學習的效果并不好。于是,部分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經歷了從熱望到失望的過程。對此,教師應及時了解這一現狀,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學好英語的決心和信心。對于藝術班學生,他們的問題與德語班學生略有不同。他們的主要問題在于英語學習基礎以及學習方法的問題,因此教師更需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比如,部分學生反饋道:他們內心確實很想學好英語,但由于以前的英語基礎太差,所以顯得不知如何是好。針對這一現狀,除了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外,作者還利用各種方法和途徑,試圖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促使他們改變對英語學習的態度,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另一方面,作者鼓勵學生們學會積極主動的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特別是對英語學習中的困難,更要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既解決了學習者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待不同類型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課堂教學成效。
3.引導學生加強對學習方法的重視,挖掘和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對于一些學生來說,雖然內心有學好英語的強烈意愿和想法,但總的來說,能夠自覺、主動了解學習和改進學習的學生還有所欠缺。分析原因,主要歸結于他們過去的不良學習習慣。學生們習慣了高中教師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因而在大學英語學習環境中,他們還不能很好的實現“從要我學習”到“我要學習”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意識的探究。否則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很難實現師生間的良好溝通和互動。另外,針對個別學生學習意識不強的問題,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課后訪談的形式深入調查其原因,并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和強調高中英語學習和大學英語學習在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努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事實上,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一些好的機會,不斷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力,并且積極喚醒學生們的靈魂,使他們擁有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的責任感。
結語
從上述分析和探討可以看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之間由于缺乏一定的情感交流或情感交流的不順暢,從而影響了真實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本職工作在于傳授知識。然而,教師的職責除了教授知識,還在于“育人”。因此,教師應嘗試了解學生的課堂言語和行為,并作出不斷的自我調整和,從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成效。總之,作為教與學的主、客體,師生之間的有效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成效,并最終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嵐清.在國家教委外語教學座談會上的講話[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1997(2):53.
[2]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3]Jane Arnold.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4]戴煒棟,束定芳.試論影響外語習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語教學理論系列文章之一[J].外國語,1994(4):1-10.
[5]Goleman,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M]. New York: Bantam, 1995.
[6]Williams M, Burden R 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7]項茂英.情感因素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理論與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3):23-26.
[8]王初明.影響外語教學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 (6):8-12.
[9]郭書彩.外語課堂合作學習中的情感與認知因素[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2(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