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實踐中貫徹思政育人理念,是新時代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還是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全面成長成才的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活動,能豐富隱性教育形式,拓寬“三全育人”陣地。本文在分析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的基礎上,從正確把握主題、協同第一課堂、開展各類活動、結合新興媒體、完善運行機制等五個維度探討提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實效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第二課堂;大學英語;思政育人;實踐路徑研究
【作者簡介】韓卓君(1994-),女,山西忻州人,山西能源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能源學院第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大學英語”(項目編號:NKS2021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意義
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實踐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一,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青年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政治站位及思想覺悟高低決定著他們能否成為可靠接班人、能否勇擔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立德樹人作為全體高校的根本任務,為當今及未來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提供了方向和根本遵循。以第二課堂為載體發揮思政育人功能,是立德樹人目標在課外教育環節的深切彰顯。
第二,幫助青年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第二課堂作為受教育者思想、實踐、心理、語言與文化交互的重要實踐,使用學術性、趣味性、政治性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是對“三全育人”中全方位育人要求的現實貫徹,為青年提供全面發展的立體環境。在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中融入思政育人理念,有力凸顯第二課堂的政治性,對受眾的思想價值進行正確指引。
第三,推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新增任務之一就是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教育工作者要擴展建設路徑,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效結合,尤其要深挖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組織形式豐富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見習培訓等。因此,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建設為思政育人前沿陣地,既符合《綱要》提出的擴充教育路徑要求,也是落實《指南》新增的大英課程思政建設任務。
二、大英第二課堂發揮思政育人功能的可行性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是教師進行思政育人的有效媒介。首先,第二課堂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載體。經過系列教育改革創新,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已不再是狹義的校園英語文化活動,而成為外語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組織形式包括青年服務、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各類比賽、在線項目等,為青年成長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載體和現實情境。在其中有機融入思想道德、職業技能、法制理念、文化傳統、家國情懷等思政教育元素,為強化思政育人功能提供可行路徑。其次,第二課堂保證了充足的學生參與度。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要求從全面客觀的角度系統記錄學生讀書期間的發展進步。同時,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推廣應用督促受教育者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以獲得相應學分。因此,利用第二課堂進行思政教育能夠大面積覆蓋高校學生群體,具有較強的育人可行性。
三、提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實效的路徑
高校外語教師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教學渠道,在其中深度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構建第一、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格局。具體可從以下五方面提升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實效:
1.正確把握主題,體現育人理念。思政育人理念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全程各環節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幫助受教育者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三觀,提高道德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四個意識”,堅持“兩個維護”,增強“四個自信”,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理念。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在第二課堂教學全程應正確把握主題,貫徹落實好思政育人理念,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雙重屬性,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在學生思想價值引領方面下功夫,協力將大英第二課堂建設為隱性教育的前沿陣地。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青少年通過互聯網不自覺地接觸到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其中不良思潮和錯誤觀念會對價值觀尚未成型的青年大學生產生思想沖擊和消極影響,甚至威脅校園和諧與社會穩定。因此,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是新環境對大英第二課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始終堅持核心價值觀,把握思政育人主題,引導青年正確看待國際形勢,理解文化差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2.協同第一課堂,筑牢育人陣地。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教育主渠道的深度補充,主副渠道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大英教育教學總目標。第二課堂活動不可脫離第一課堂獨立運行,應依托第一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進行有機擴充,與課堂教學同向同行,構建雙課堂協同育人格局,筑牢大英思政育人陣地。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應涉及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同步使用各類評價方式與策略,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從而全面培養受教育者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大英教學質效的提升。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大學英語教師可將第二課堂參與情況納入第一課堂形成性評價中,作為被評價者平時成績或附加項目或個性發展等評價維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將學生積極參加“我和我的祖國”英語演講比賽、“講好中國故事”大賽等競賽項目的情況納入學生成長記錄冊,對獲得各級各類活動獎項榮譽的學生進行大英課程平時分加分激勵,對使用各類網絡平臺用英文發出中國聲音、宣傳中國文化并取得一定正面成效的學生給予附加項目滿分甚至平時分滿分的獎勵。通過各種評價激勵政策提高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完善科學的大英教學評價體系,筑牢第一、第二課堂協同發力的教育陣地。
3.開展各類活動,豐富育人形式。大學英語第二課堂可采取豐富的組織形式,包括專題講座、競賽比賽、實踐服務及創新項目等。專題講座類活動指在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集中思政教育,通過專家引領對受眾思想進行有力啟迪。這類活動需要學校相關組織部門的協同合作,同時借助在思政教育和英語教學領域均有所成就的復合型專家的力量。比如,邀請翻譯專家帶領學生觀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的網絡視頻,在講解翻譯策略技巧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有效防控疫情、共同維護公共衛生與健康的決心和努力。競賽比賽類活動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內容與英語語言技能競賽形式有機結合,通過現場展示提高參賽者的思政素養及語言應用能力,同時在全校范圍傳播主流思想價值及文化,激蕩深厚的家國情懷。比如,開展以“My Chinese Dream”“Chinese Story”“Lovely China”等為主題的校園英語演講大賽。實踐服務類活動指成立第二課堂外聯社團,搭建學校與社會及企業溝通的橋梁,及時掌握各類思政育人社會活動并與之溝通聯系,為學生提供在現實中接受隱性教育并運用英語的機會。創新項目類活動指將“互聯網+”思維與第二課堂活動深度融合,提倡教師通過短視頻、直播、博文、推文等新媒體使用英文開展思政教育,同時鼓勵學生采取以上形式用規范英語傳播中國思想、宣傳中國文化、發出中國聲音等。
4.結合新興媒體,延展育人面積。隨著5G時代的開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產生和傳播渠道發生巨大變化,各類新媒體成為廣大青年獲取學習及生活資訊、交流觀點和傳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將新媒體有機運用于第二課堂建設既順應時代與科技發展洪流,又符合廣大青年受眾的內心期待和現實所需。相比傳統的線下組織形式,新媒體因其多重優勢可創新運用于第二課堂并收獲良好的教育成效。首先,新媒體具有普及性。因使用便捷且功能齊全,智能手機的使用率和需求度已遠超筆記本電腦。當代大學生人均一部甚至多部手機,大多下載了微博、微信、抖音等應用。他們每天花大量時間使用這些新媒體平臺瀏覽轉發信息、交流討論觀點。運用新媒體開展第二課堂教學能吸引更多學生參與,擴大實踐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使活動組織更為便捷。第二,新媒體具有復合性。新媒體工作者將海量文字、圖像、音頻及視頻資源整合為有機信息體,即時上傳至各類平臺。信息具有復合性,可刺激客戶端受眾的多重感官。這與多模態教學理念高度重疊,因此可運用于第二課堂,對受教育者進行多模態刺激,從而加強育人效果。第三,新媒體具有交互性。以新媒體為媒介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實現師生和學生之間的跨時空即時互動。觀點交流可加深學生對思政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思維碰撞可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激發創新活力。
5.完善運行機制,推動常態育人。第二課堂長效思政育人的實現需從制度上給予保障。系統科學的第二課堂運行機制應涵蓋管理、設計、實踐、反思、改進等環節。高校成立第二課堂工作領導小組,從學工部、黨辦、校團委、教務處、后勤處、教學部門抽取先進代表成立小組,做好第二課堂統籌和管理工作。第二課堂設計環節應貫徹思政育人核心理念,堅持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思路,做好周密計劃和充分準備,考慮活動的實效性、可行性、覆蓋面、創新點、應急預案以及預期成效。第二課堂實踐環節應體現思政教育元素的全程融入,堅持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機結合、實踐和理論有機結合、教師指導和學生為主體有機結合、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新舊媒體有機結合、多種模態有機結合等教學原則,廣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做好全程數據影像資料的收錄。第二課堂反思環節可利用新媒體大數據統測工具,評估已開設活動的思政性和有效性,比如使用微信調查星小程序向全體學生發放有關第二課堂活動的調查問卷,通過分析匯總學生反饋意見,發現活動的問題和不足。第二課堂改進環節應結合思政育人目標、教育教學實踐、學生成長需求、評估調查結果等展開專題研討,從而改良活動設計,提高育人實效。
四、結語
新時代新形勢對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提出新要求。大力構建第二課堂思政育人陣地,是實現潤物無聲的立德樹人、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途徑。為此,高校外語教育工作者應正確把握主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協同第一課堂主渠道,結合“互聯網+”思維和各類新媒體,建立完善科學的運行機制,從而豐富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思政育人形式、改進思政育人方法、延展思政育人面積、提升思政育人實效。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
[2]章鳴,王舒,王寶.高校第二課堂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J].中國共青團,2020(17):70-71.
[3]劉玲.高校課程思政的資源及開發研究——基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分析[J].高教學刊,2021(19):164-167.
[4]金艷.大學英語評價與測試的現狀調查與改革方向[J].外語界, 20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