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燕
摘 要:數學周記是數學教學中的新事物,它是指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或數學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數學現象的感受與思考。數學周記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學生的邏輯性思考能力。數學周記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師、學生、家長三者間的互相配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引領作用,學生應占據主體地位,家長應實行監督職權。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數學周記;家校學互通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3-00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07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注重過程,《標準》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認知過程動詞表述學習活動的不同程度。”其中的“經歷”是指“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獲得一些感性認識”。而數學周記就是在數學這門理性課程中,使學生獲得感性認知的一種方式。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數學周記順應了新課程理念要求,給予了學生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一、當下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首先,由于低年級學生紀律管理困難、思維能力有限等問題,當下低年級小學數學教學仍以填鴨式教育為主。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互動性較少,沒有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健康教學模式。低年級學生本就處于一種注意力難以集中的階段,教師單方面的知識性灌輸,減少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也使得課堂教學質量下降。其次,低年級小學生數學作業的設計也有諸多不合理之處,如一味讓學生進行枯燥的簡單數學計算,但沒有注意到將數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沒有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因此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較差。再次,當下小學數學教學沒有激活學生潛在的學習數學的能力。1-3年級的小學數學是學生建構數學學習體系的基礎期。在這一階段,教師和家長應注重對學生數學能力潛能的發掘,如一些學生對數字比較敏感,而另一些學生更偏向于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現學生的長處,并予以鼓勵,取長補短,使學生熱愛學數學,渴望掌握更多數學知識,形成數學學習的良性循環。
陶行知先生說:“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義,發揮出教育的特殊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體驗式”教學極為相似,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當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沒有擺正教師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位置,設置數學周記則是對這一問題的有效彌補。
二、數學周記之意義
數學周記是數學教學中的新事物,是指學生對數學課堂教學或數學活動的真實記錄,是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數學現象的感受與思考。數學周記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學生的邏輯性思考能力。
(一)良好習慣的基礎期
小學1-3年級是義務教育的初始期,也是學生漫長學習生涯的開端。這一時期,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讓他們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如這節課教師講了些什么?你在數學課堂上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數學周記的問題設置從易到難,能夠慢慢培養學生對課堂反饋和對知識思考的能力,進而逐步養成學生思考知識的學習習慣。
(二)學習興趣的關鍵期
進入小學也就意味著學生正式學習知識的開始。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說:“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如何使學生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正如之前提到的,數學周記不僅是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簡單記錄,也是對生活中的數學的感受。考慮到低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覺得有趣的和數學相關的事情做一些記錄,比如超市貨架上只剩下三包糖果,他買回一包后,貨架還剩幾包?從生活中最簡單的小事出發,不僅能夠逐步建立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體驗中學習數學并積累知識,這也是數學周記的另一重大意義。
(三)邏輯思維的養成期
學習數學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夠理性、有條理地看待事物,這對小學生也不例外。寫數學周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可能學生在剛寫的過程中,只能寫一個問題,寫幾句話,但是通過長時間的數學周記的書寫,學生能夠更有邏輯和條理地去表達他的想法。有條理地表達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知識中的邏輯性關聯,而對數學知識邏輯的學習,又能夠使學生在數學周記中更清晰地表達,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三、數學周記的實施方法
如何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效開展數學周記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數學周記的有效利用離不開教師、學生、家長三者間的互相配合。
(一)教師引領
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出:教師是建構性教學環境的創造者、是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是學生知識建構過程和結果的評價者。低年級學生還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因此,這一時期,教師的引領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年級的學生剛進入學校,還處在最初級的階段,這一階段數學周記的書寫應以教師發布的內容為主,讓學生先知道什么是數學周記、數學周記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在這一時期,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用兩三句話進行描述就好。問題的設置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具體的課堂知識問題,另一個是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問題。比如這一周學習了多少數字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在我們學習了圓這個圖形后,你能夠列舉出一些生活中圓形的物品嗎?從最基礎的問題設置出發,讓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一定觀察和記錄,是一年級數學周記應達到的目標。二年級的學生已對數學周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這一時期的教師應將主動權逐漸交還給學生,但是教師可以做出一些關鍵詞提示,對學生在大致方向上進行引領。比如給定關鍵詞:兩位數加減,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談關于這個運算的理解。二年級是一個過渡期,在數學周記的書寫中,教師的引領作用占一半,學生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占一半。經過前兩年的訓練,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形成了書寫數學周記的習慣,并且也知道了如何寫數學周記,因此教師可以把主動權基本放還給學生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學到的數學知識,并且把它們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在發揮引領作用時,也應該注意到數學周記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質精”。數學周記是學生尋找數學的途徑,也是學生認識數學和生活的渠道之一,學習數學是為了讓學生逐步具備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本領,感受我們生活的世界里充滿了數學,進而更加熱愛數學、熱愛生活,因此數學周記應當是有意義的,而不是流水賬式的過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