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階
摘 要:高中作為學生學習轉折的重要時期,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有著密切關聯,因此體育教師應對此加強重視度,以專項化教學為基礎,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來推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特圍繞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實踐展開探討,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33-01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3.078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變遷,當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教育部門對高中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符的體育項目,并逐步養成相應的體育習慣。
一、轉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因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還是沿用以往的教學方式,不僅不會起到相應的教學效果,更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逐漸喪失對體育的興趣。因此,教師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轉變教學理念,適當調整并完善教學手段,根據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發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以滿足新課改對高中體育所提出的多樣化教學、專項化教學的要求,從根本上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目的,以推動我國高中體育教學水平的發展與提升。校方在采取專項化教學方式時,還應考慮到社會因素及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圍繞學生來制訂科學合理且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如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教師還可根據現有的資源制定一些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體育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及體能情況進行選擇,待到選擇完畢后,教師再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與培養。該方式相比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性,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生的動力會更足,對緩解學生學業壓力以及培養學生體育特長能力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1]。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因每個學生的思維理解能力及身體素質具有較大的差異,教師在開展專項化學習時,應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各項能力,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充分挖掘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并制定促進其身心素養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教師可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征求每一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出自己內心想法,但是選擇的權利并不等同于選擇的能力,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已經形成了自我思想觀念,但是因喜好表現得太過于明顯,在選擇任何事物上都會只跟著自己的內心想法走,未能綜合考量自己的能力,因此所選擇的項目可能會與其自身的能力有較大的差異,不符合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根本需求,在此教師可明確各專業各項目的要求并告知學生,讓學生充分了解其綜合特點后再進行選擇,所得到的結果更符合專項和教學的根本要求[2]。因每個學生的基礎能力也有一定的差異,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能已經快速地掌握了教師所講解的重點,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對此,教師應采取分層教學方式,綜合考量學生的各項能力,并進行合理分組,根據每一組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方案,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基礎班與提升班,以此來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如在練習籃球時,教師可先讓基礎較弱的學生練習運球、簡單的投籃動作,在此可通過帶球過障礙、帶球接力等訓練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基礎能力;而能力相對較好的學生,可組織籃球比賽、帶球三步上籃、三分球投籃比賽等方式,以激發每個層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推動每一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該方式可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
三、教師通過引導,激發學生體育興趣
專項化教學是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利,這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也有積極促進作用,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參與者與實施者,還應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使每一位學生對自己的能力認識得更加深切,但是因這些項目主要是學生自行選擇的,因此教師可將一些基礎的技巧及知識教給學生,幫助學生奠定基礎,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練習。在此,教師需設計與學生能力相符的任務,讓每一位學生都可在適合自己的領域中逐步提升自我。如一些個子較高的學生,因其身高占據一定的優勢,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籃球或者排球訓練;而部分個子較低的學生,雖然沒有身高方面的優勢,但是其靈活性相對較好,此類學生就比較適合一些乒乓球、足球等對下盤有要求的項目,但是具體的還需要學生來決定,教師只是作為旁觀者及輔助者給予其一定的意見即可,讓學生進行綜合性選擇[3]。
四、教學調換,培養學生主觀能動性
教學調換,即翻轉課堂,運用該教學模式,教師能站在不同角度上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根本需求,為學生選擇相符的教學手段。其實以往推動式教學方法,只能在形式上起到作用,但是在培養學生體育素養上并未能起到實質性意義,因此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們產生學習興趣,并在興趣的帶動下展開學習,將原本的推動式轉換為自主學習模式,這對教學質量及效率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練習訓練時,教師可先將課堂交給學生,給予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并告知學生:“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是練習短跑的起跑動作以及過彎訓練,現在你們可先進行熱身運動,然后再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訓練,并自行組成小組講述一下自己的看法。”教師可在該時間里觀察學生的行為舉止,察看每一位學生的實際練習情況,但是通過觀察發現,部分學生在練習起跑動作時,身體不夠協調,在邁出第一步時不清楚自己該擺動哪個手臂,而跑彎道時,學生兩個手臂的擺動頻率也是相同的[4]。但是有一些體育能力較強的學生,無論是起跑還是彎道擺臂速度都是相對較為規范的,此時這些學生就會在旁進行指導,幫助各小組內成員進行調整訓練,待到學生基本掌握后,教師就可讓這些學生談一下自己的想法,雖然學生在動作上較為規范,對于這些科學理論知識了解甚微,此時教師就可進行適當的補充,告知學生在進行彎道跑時,靠近彎道的手臂可適當放慢擺速,外側的手臂速度可加快,以起到有效的帶動作用,并調整身體的重心及向心力。該教學方式與以往傳統傳授式方式相比,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其身心也會得到有效放松,如此學生的主觀能動力也能被帶動,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