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南
摘 要:社會臨時救助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能否充分發揮社會臨時救助應有的作用,和救助對象的檔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聯系。深入掌握臨時救助檔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內容,正確認識該項工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臨時救助檔案的潛在價值,增強檔案管理工作者責任意識,轉變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確保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效率。對此,文章首先闡述了社會臨時救助檔案概念與管理原則,重點提出了新時期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質量提升的相關策略,希望對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有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新時期;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質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綜合國力正日益提高。但是因為我國國土面積較大,人口較多,發展難免存在著不平衡性,依然有較多憑借自身努力還是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民眾。現如今,我國正在趨向服務型政府轉型建設,因此對社會救助的力度不斷提高,也采取了許多的具體措施。社會臨時救助的目的是為生活有困難的公民提供物資與資金幫助,為我國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促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和社會相對公平的發展。社會臨時救助覆蓋范圍較廣,同時提供救助的內容引入非常豐富,但終極目標還是為人民服務,建設服務型政府就應從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著手,為人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因此,有必要加強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有關部門也應該及時進行調查審核,從而更好地保證救助資金的下發。
1 社會臨時救助檔案概念與管理原則
1.1 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
社會臨時救助檔案是由縣級人民政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針對生活保障低、家庭收入低、貧困殘疾人員、特困人員、災民等提供救助,針對救助審核、審批、日常管理及服務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留價值的文字、圖像及電子數據等不同形式與載體的歷史記錄。
1.2 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原則
1.2.1 分類管理。臨時救助、特困救助和災后救助都是在獲得批準后直接給救助對象提供救助金,其形成的救助檔案相對簡單、明了。而針對特困群體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工作,由于這些救助群體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過程是變化且繁重的,其工作中形成的檔案就相對繁瑣,必須做到嚴謹細致,避免出現問題。
1.2.2 依法管理。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的管理,必須遵循依法管理原則,在民政部門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協調溝通下,深入基層做好調研工作,制定與法律法規相符的管理方法,確保檔案管理有法可依。
1.2.3 分級管理。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必須遵循分級管理原則,即依據國家民政部門與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相關規定,各地民政部門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合理規劃工作職責范圍,以加強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省、市級檔案管理部門需要以當地實際情況為依據,制定出與當地救助情況相符的指導性文件,對救助工作實施全程監督管理。縣級與縣級以下的檔案管理部門則需要分批次、分階段進行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并進一步形成救助檔案實體與方案。
2 新時期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質量提升措施
2.1 單位管理者必須提高重視力度
從當前發展情況來說,社會臨時救助工作勢必會持續向前發展。如何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需要轉變傳統的管理理念,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式。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必須跟隨時代發展腳步才能獲得進一步發展。對救助單位而言,檔案管理原本就是單位管理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其它工作的基礎之一。因此,站在長期發展角度來分析,救助單位領導有必要提高對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的重視力度,加強檔案管理。
2.2 健全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監督體系
提升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質量需要政府與社會的監督,重視建立健全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監督體系,有利于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實現公開透明化。站在政府部門檔案管理工作角度來分析,政府部門應該切實履行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監督職能,依法審核和管理檔案管理工作,并完善檔案管理考核體系,定期對檔案管理進行檢查與審核,嚴厲打擊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站在社會監督角度來分析,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涉及范圍較大,社會群眾有權監督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確保檔案管理工作是依法進行,有效發揮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在我國社會保障事業中的積極作用,推進我國和諧社會進一步發展。
2.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現代化水平
要加大對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首先需要加強建設庫房等硬件設施的標準化建設,不斷改進保管方法與環境。同時,庫房建設應達到“八防”要求,配齊規范的檔案柜與消防器材等必要設備,實現檔案資源的安全保護。其次是配備現代化管理設施。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積極應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從而提高檔案管理效率與水平,提升社會臨時救助檔案使用時長。對此,應配備如電腦、照相機、復印機掃描儀以及各種管理軟件等現代化設備,從而讓檔案存儲介質實現多樣化,進一步改善檔案管理條件,順應時代發展步伐。最后是促使社會臨時救助檔案逐步實現自動化管理。要轉變以往“重藏輕管”的陳舊管理模式,重視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的“利用性”,通過構建社會臨時救助工作信息管理系統,積極推進社會臨時救助檔案信息化管理等方式,讓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工作方式更完整、內容更詳細、檢索更便捷,數據庫管理和低保檔案管理同步推進,大幅度提升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標準化與科學化水平。
2.4 檔案內容定期更新,更嚴謹細致的管理檔案
社會臨時救助和低保戶一般是以家庭為單位,采取一個家庭一個存檔模式;五保、優撫對象以及醫療救助通常是以人為單位,采取一人一檔方式。在提交檔案信息時,必須保證保單提交了真實可靠、全面有效的申請表、批準表、個人證件、收入證明及申請所需的相關材料,根據要求整齊粘貼。在存檔時,有必要完好地裝訂成冊,通過相應的文件盒進行編號管理。同時,對社會臨時救助檔案資料定期進行更新,主要是更新不必要或陳舊信息、家庭住址、收入狀況、聯系方式、家庭成員以及其他有關的社會救助所需資料,且準確、及時掌握救助單位的真實生活情況。按照救助單位具體情況,分為三種管理類型,例如第一類是需要一年進行一次家庭調查,深入了解家庭情況,按照實際情況加以調整;第二類是需要半年進行一次家庭調查,依照要求完成動態調查表,基于具體情況適當進行救助調整;第三類是按照家庭情況,主要包括家庭成員身體情況、家庭成員就業狀況、子女就學等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從而及時更新社會臨時救助檔案資料,增加或減少救助單位的救助物資與資金,以此保證檔案資料和實際信息相一致,進而促使社會臨時救助檔案管理更加嚴謹、規范、有序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