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和運用研究,首先界定了中國音樂心理學基本概念,詳細闡述了中國音樂心理學的“起”“承”“轉”“合”四個階段的發展歷程,接著深入分析了中國音樂心理學發展動向并指出其在21世紀的整合趨勢,最后介紹了中國音樂心理學在市場營銷、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音樂心理學;發展階段;發展動向;整合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157-03
【本文著錄格式】魏子祺.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歷程、趨勢及運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157-159.
一、引言
“心理學”一詞源于希臘文,意為“關于靈魂的科學”,并于19世紀下半葉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何為“音樂心理學”?“思考音樂與人身心之關系者,曰音樂心理學。[1]”音樂心理學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廣泛吸收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類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是研究人們對音樂刺激所產生的感覺、知覺及情緒和情感等反應的一門綜合學科。[2]由此可見,音樂心理學研究對象為人類的音樂行為,研究目標在于挖掘人類音樂實踐中的心理活動及其規律。換言之,音樂心理學是從心理學視角、運用心理學相關理論與方法研究每一個體的音樂思維和行為,其所涉及研究領域廣,涵蓋個體音樂活動中的感覺、聆聽、表演、記憶、教學等各個方面。中國音樂心理學基于我國獨特的音樂發展歷程有針對性地開展音樂心理學研究,對了解我國音樂發展歷史、傳承和發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發展階段
中國音樂心理學思想研究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綿延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音樂心理學先后經歷了“起”“承”“轉”“合”四個發展階段。[3-4]
起(萌芽與初步發展階段):從先秦時期到19世紀末。周公創立封建制度并制禮作樂,奠定周朝強盛的基礎,也對后世產生極大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局面,然群雄并起,天子勢衰,禮樂制度遭到嚴重崩壞,成為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次大浩劫。期間,各種音樂心理學思想散見于《呂氏春秋》(含《大樂》《侈樂》《適音》《古樂》《音律》《音初》《制樂》《明理》等8大完整論樂篇目及多處零散談及音樂的片段)、《樂記》(含《樂言》《樂本》《樂施》等篇目)和《荀子·樂論》等著作之中,不乏針對音樂心理活動的描述以及某些心理規律的探究,蘊含不少極具價值的音樂心理學觀點。如《論語·泰伯》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音樂提升人的道德修養,可使人格達到最高境界;《論語·述而篇》“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用以形容音樂對心理帶來的強烈震撼,反映其獨特魅力;孟子《告子上》中“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的音樂共同美感;莊子的《心齋》《游心》等揭示音樂審美心理特征。再者,以孔子向樂師師襄子學習彈奏《文王操》為例,從掌握曲調和演奏技巧,到領悟曲子的志趣神韻,再到體悟作者的為人風貌,層層深入,務求甚解,充分展現其在音樂欣賞中心理活動。在萌芽與初步發展階段,中國音樂心理學相關論述涉及音樂產生的心理機制、音樂與情緒、人格、意志、品德修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關系以及音樂欣賞的心理境界等,構筑起中國古代音樂心理學理論的深厚基石。然而,古代音樂心理思想主要通過觀察、描述和內省等方法進行調查研究,成果分散且尚未建立完整體系。
承(承前啟后階段):從20世紀初到1949年前。這個時期的音樂心理學側重于延續傳統觀點,重視音樂教化中的心理功能;另一方面,介紹國外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同時付諸于實踐。如王光祈先生首次將德國早期音樂心理學研究的一些成果介紹到國內并寫了《音學》一書;鄒敏、鐵明編寫專著《音樂教育心理學》,講述音樂心理學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系統介紹了國外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李世俊在《音樂教育》上發表《音樂科在小學教育上的重要點》一文,強調音樂教育在消除兒童不良習慣、激發情緒和訓練秩序等方面的心理功能;朱光潛在其《文藝心理學》中介紹了有關西方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如音樂情感體驗、音樂想象、聽眾反應以及音樂與生理的關系等。
轉(轉型階段):從1949年后到20世紀末。這一時期的音樂心理學逐步擺脫對其他學科的依附,明確本學科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方法和新領域,出現大批學術專著和論文,為21世紀的“整合”階段奠定堅實基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可謂空前活躍,如張前先生出版《音樂欣賞心理賞析》《音樂欣賞心理分析》和《音樂創作心理初探》等著作,首開音樂心理問題研究先河;金士銘先生譯英國柏西·布克的《音樂家心理學》、孫曄先生譯蘇聯捷普洛夫的《音樂能力心理學》,對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普凱元先生《音樂心理學基礎》一書較為系統地介紹了國外音樂心理學方面的一些流行觀點;反映當時音樂心理學發展的基本面貌;羅小平教授《音樂心理學》一書對音樂心理學問題進行全面探討,廣泛參考借鑒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等。這一時期的音樂心理學研究具有研究隊伍不斷擴大、研究方法逐漸明確、研究領域不斷擴展、理論體系構建逐步完善等特點。
合(整合階段):21世紀以來。進入21世紀后,越來越多國內學者針對音樂心理學這一領域開展深入研究,如理論心理學、特色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等,將音樂與心理學科有機結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開創了中國音樂心理學的全新局面。如羅小平教授在其《從轉型走向整合——中國音樂心理學在新世紀的發展趨勢》一文中,根據國內心理學與國外音樂心理學研究動向分析,提出中國音樂心理學在21世紀將從轉型走向整合,并估計了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三、發展動向
基于我國音樂心理學“起”“承”“轉”“合”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分析,結合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相關文獻和應用研究動向,總結提出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的發展趨勢。[5-6]
(一)立足本土,整合古今中外音樂心理學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心理學理論與方法體系
自先秦以來,我國對“樂”尤為重視,具有豐富的文獻典籍,其中蘊含廣博的音樂心理學理論成果。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一定要扎根立足于本土,深入挖掘、研究、整理中國古代豐富的音樂心理學思想和實踐的精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心理學理論體系。與此同時,廣泛借鑒國外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不斷對我國音樂心理學理論體系進行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必須將理論構建和實證方法相結合,加強音樂心理學實證研究,逐步形成系統的理論與方法體系。
(二)交叉融合,吸收跨學科跨文化最新研究成果,充分發揮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實效
音樂心理學研究必須增強跨文化比較以及縱向、橫向、正面、逆向參照等意識,不斷探索面向不同時空、不同群體的基本規律,使之具備跨文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另一方面,音樂心理學又是一門交叉學科,必須發揚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吸取國外有關實驗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等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人類音樂素養。再者,必須充分應用先進技術,拓展中國音樂心理學的應用領域并取得理想成效。
四、中國音樂心理學的運用
音樂心理學主要采用實驗心理學方法,研究和解釋人類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成果已在諸多領域獲得成功應用并取得驕人成果。
文獻[7]開展了音樂心理學在營銷體系中的應用研究,突出音樂心理營銷方法的重要作用。所謂“音樂心理營銷方法”,即基于音樂心理學理論,利用音樂對受眾的情緒影響,建立營銷產品與消費受眾之間的共鳴,提升品牌形象并得以更好推廣的一種營銷手段。通過選擇適合企業品牌和形象的樂曲,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并將引起不可小覷的反響,足見音樂心理學在營銷中舉足輕重的作用。例如,時隔近30年,小霸王學習機的廣告“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學習機……”讀起來朗朗上口,易學易記,至今仍記憶猶新;當前的一些休閑娛樂場合,其背景音樂也是經過精挑細選,以期達到更為理想的舒適感和對環境或品牌的認同感等。當然也有一些因樂曲選擇不當而導致的失敗案例,如某婚紗照品牌在移動公交上的廣告詞曲,觀眾首被動灌輸后極易產生強烈反感。
文獻[8]針對青少年學生在心理方面和生理方面的矛盾和困惑,討論了音樂心理學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方法?;谝魳沸睦韺W原理,嘗試將音樂的獨特魅力和功能療效滲透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達到增進學生心理健康、預防學生心理疾病的效果。通過音樂開展心理輔導和治療,具有其獨特優勢,主要應用于:(1)面向傳統心理健康教學,針對青少年心理特點,以音樂為媒介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2)針對考前焦慮這一常見心理障礙,嘗試采用音樂精神減壓放松課程,消除失敗經歷的負面影響,緩解甚至消除緊張、焦慮等癥狀,誘導學生進入睡眠。以音樂代替藥物的成功經驗是根據青少年學生的性格和喜好選擇助睡眠音樂,例如患有抑郁癥的學生宜聽諸如《流水》《喜洋洋》《步步高》等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曲調歡樂的樂曲;焦慮現象嚴重的學生宜聽諸如《平湖秋月》《雨打芭蕉》《姑蘇行》等旋律清麗高雅、節奏緩慢、情調悠然、風格典雅的樂曲;沖動易怒的學生宜聽諸如《春江花月夜》《塞上曲》等旋律優美、恬靜悅耳、節奏婉轉的樂曲。除樂曲的選擇外,時間、音量等方面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許多文獻討論了音樂心理學在服刑人員心理干預[9]、災后心理援助[10]、鋼琴教學[11]和精神病人護理[12]等方面的應用。
五、總結與展望
論文針對中國音樂心理學開展研究,界定中國音樂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闡述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分析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動向,介紹中國音樂心理學的運用領域。研究發現,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其體系結構亟待完善,更為科學的研究方法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應用推廣。有志于從事這一事業的研究人員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掌握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音樂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廣泛開展學科交流、信息傳遞、乃至合作,充分借鑒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此外,如何加強音樂心理學修養這一問題已被越來越多從事音樂創作、表演、理論、教育、應用等工作的眾多群體所重視。
當前,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專業研究人員相對缺乏、理論心理學研究深度不足、實驗心理學方法運用處于啟蒙階段、中國音樂心理學思想研究沒有被重視、國外心理學研究成果與國內實踐應用融合不充分等。針對上述問題,國內心理學家提出重視理論心理學、建立特色心理學、注重跨文化心理學研究,遵循以本土為主、古今中外整合、實證方法與理論構建結合、文化與心理研究綜合、應用和跨學科匯合等思路與原則,推動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發展進入新時期,開創中國音樂心理學全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黃虹. 音樂心理學發展綜述[J]. 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Z2) .
[2]歌杰. 音樂心理學學科簡述[J]. 黃河之聲(南京藝術學院). 2008(14).
[3]李松. [J].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4]程柯楠. 我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與展望[J]. 大眾文藝,2010(24).
[5]羅小平. 從轉型走向整合——中國音樂心理學在新世紀的發展趨勢[J].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1) .
[6]劉建虹. 從三次研討會看中國音樂心理學的發展趨向[J]. 青年文學家,2011(2).
[7]王楠. 論音樂心理學在營銷體系中的應用[J]. 商業文化(學術版),2009(8).
[8]呂露. 論音樂心理學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 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
[9]張明祿. 音樂治療對入監初期服刑人員心理干預的實踐與研究——以山西省太原市某監獄為例[D]. 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1.
[10] 何珊. 體感音樂療法在煤礦災后心理援助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3.
[11] 胡多歌. 音樂心理學在鋼琴教學中的運用[J].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
[12] 周用桓,趙慧林,喻紅艷,魏琛. 論音樂心理學在精神病醫院中的位置[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5).
作者簡介:魏子祺(1988-),女,福建長汀,助教,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