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教育思想需要通過思政課程教學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到了應該講思政工作融入不同學科的教學之中。這也意味著當前高校思政工作從“思政課程”轉化為“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是大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課程,其中也應該承擔相應的思政教育任務。本文在分析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基礎上,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提出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理念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車雪(1989.01-),女,漢族,山東人,長春電子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在關注大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高校的思政工作會對我國人才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從而影響到國家的發展。自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影響下,出現了信息大爆炸的現象,這也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需要更加嚴格地完成相應的思政任務。2016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認為思政工作并不僅僅是一門簡單的課程,而是需要貫徹到每一門課程當中,通過課程教學實現思政教育。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實現語言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做出嘗試,通過有效的方法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日常英語教學中,充分發揮出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思政教育能效。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思潮,符合我國教育的發展規律,也是我國思政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在其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具有其必要性,具體如下:
1.課程思政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本質要求。思政教育是對學生的思想和政治觀念進行有效的引導,在學生人生價值觀念形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民的思想政治情況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會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外國文化思潮不斷涌入中國,特別是在當前互聯網高度普及的情況下,人們可以接收來自全世界的信息,這些都對人的思想觀念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促使當前思想觀念多元化發展現狀。雖然尊重每個人的思想是當前民主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仍然需要在這多元的思想文化中尋求統一,讓每個人的思想觀念有統一正能量的內容,這也是當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學英語不僅是高校的重要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外語學科,在語言的背后蘊含著許多的文化、思想內容,在教師傳授學生相應的語言知識時,也會涉及其中的相關文化內容,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更加他應該在課程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合理地引導學生的思想發展,將語言中蘊含的一些正能量內容和正確的價值觀念傳送給學生,這樣的課程思政也更加符合思政教育的本質要求。
2.課程思政是落實課程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這個目標需要通過具體的教學來實現。在課程教學中,除了知識,教師也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也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規范,形成正確的二級制觀念,并且形成正面的情感觀念。而這些都可以通過課程思政來實現,它是促進大學生德育觀念培養的重要途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觀念,可以有效地將課程知識內容與思政內容結合餓起來,發揮課程教學的德育效能,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所以說課程思政是落實課程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3.課程思政是落實課程三全教育的需求。全員,全課程,全方位育的“三全教育”概念雖然早有提出,但是卻沒有在高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落實,大部分高校沒有在內部構件其有效的思政教育機制和平臺。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高校需要建立起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體系,讓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所有課程教學中。而在“課程思政”概念被提出之后,讓高校課程三全教育有了明確的實施對策,其明確了不同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責任,如此可以更好地在高校教育中落實全員、全課程、全方位的德育教育的,對提升高校教育質量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可行性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了大學英語作為一門基礎通識課程,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拓展知識,也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這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展示出英語課程的人文性,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而且中國作為一個傳承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蘊深厚燦爛,大學英語教師也需要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嗎,引導學生批判性選擇合適的思想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學會用英語來表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程本身就蘊藏著豐富的思政教學內容,這也為大學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和可能性。
三、課程思政教學理念下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在課程思政教學背景下,對大學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繼續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實現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目標,所以非常有必要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
1.明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不僅是將其中的“課程”和“思政”兩個詞位置進行了調整,而是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思政工作途徑。在當前的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需要融入思政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方面也需要進行調整,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當中。所以在當前課程思政背景下開展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也需要進行相應的目標調整。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也應該從原本的智育向著智育德育全面發展轉變,大學英語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在傳授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思想情感的引導。如在講述外國文化的同時,可以加入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對比,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如此就是有效地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落實思政教育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讓學生主動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2.深入挖掘大學英語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大學英語作為大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公共課了,在其教材本就包含了重要的思政內容,方便于大學思政教師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活動,讓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更加自然地結合起來,所以大學英語教師應該積極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資源,有效落實課程思政功能。如在“Caring for Our Earth”中有很多的環保主題內容,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點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對當前的環境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感受到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讓學生看到環境破壞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威脅,如此可以加強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同時也可以給學生列舉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作出的貢獻,如在黃河治理,沙漠植樹造林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還有在“Nobel Prize Winners”中,講述了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故事,可以引導學生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寶貴品質,同時也可以加入中國諾貝爾得主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強大。“Conflicts in the World”中則是講解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內容,在這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同時讓學生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人民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和平,讓學生認識到和平的難能可貴,也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今國內外社會共同的主題。
3.進行日常英語思政分享教學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是線上與線下教育方式的混合,結合兩種教學方式的優點,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中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落實對學生的日常思政教育。對比,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開展日常英語思政分享活動,每周確定一個思政主題,讓學生結合主題學習相關的英語內容,可以是一段英語文章,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動態當中。另外,教師也可以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思政內容通過網絡分享給學生,從而,實現日常生活中的英語思政分享,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也可以通過這些主題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實現課程思政的日常化。如在環保主題英語思政學習中,有學生分享了自己的螞蟻森林截圖,并且附上了一段自己寫的英語短文,其中介紹了螞蟻森林的運轉形式,并且呼吁人們一起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4.結合思政教育開展實踐活動。十九大報告中說到,我們要講好中國故事,其中的中國故事不僅是講給中國人民聽的,也需要傳遞出去,所以用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這一要求也可以通過英語課堂來呈現,可以讓學生用英語講他們熟悉的中國故事。在學期開始的時候,筆者就與學生約定了每節課開始前的五分鐘,會邀請一個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演講,內容主要是中國的感人故事。形式由學生自己確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講解自己的故事,而且在學生沒有故事分享的時候,也可以選擇一篇文章進行翻譯,這同樣也是一種講中國故事的方法。而在課下,英語教師可以結合中外文化差異,在教材的基礎上,整合相關的國內外文化內容,包括一些傳統文化、歷史傳承、不同的風俗習慣、藝術表現等不同方面的內容。通過翻轉課堂的方式,制作成為的微課視頻,讓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線上渠道了解相關內容,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外思想文化的差異,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我們英語教師也在籌劃開設校園英語雜志,內容主要涉及學校中的好人好事、國家要事,引導學生投稿,他們可以講故事,也可以寫自己的感受。這也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重要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更多的學生。
四、結語
“課程思政”是當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主題,不再將思政工作局限在相關課程中,而是需要每個學科的課程都能承擔相應的思政教育任務,每一位高校教師都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不斷拓寬思路,充分挖掘本學科課程的思政元素。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通識課程,應該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參考文獻:
[1]劉靜.新時代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探究[J].現代英語,2020(6):23-25.
[2]呂丹丹.混合教學模式下應用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路徑與實踐[J].海外英語,2020(19):135-136.
[3]宋春霖.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構建[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20):69-70,73.
[4]王春.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涵式發展實施路徑——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為例[J].景德鎮學院學報,2020 (4):22-26.
[5]周偉.淺析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融合——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2):179-18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