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華
摘要:本文以軌道交通專業群建設為載體,分析了我校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背景,從組織工作機制、人員交流機制、信息互通平臺機制的建立入手,構建了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八共”模式,即共議招生、共建專業、共擔課程、共編教材、共培師資、共享基地、共育人才、共評學業。實踐表明,厘清校企合作育人機制、構建校企合作培養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為軌道交通產業的升級、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
關鍵詞:軌道交通專業群 ?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實體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做強實體經濟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國有技術工人(技能勞動者)近1.7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不到4800萬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興戰略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的任務十分迫切。
職業教育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平臺,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培養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 ,也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校企雙贏的需要,重慶鐵路運輸技師學院立足于軌道交通行業需求,建設軌道交通專業群,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養、人才共育、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育人背景
為了滿足軌道交通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適應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作為軌道交通專業學校,我們秉持“全面客戶滿意”的辦學理念,專業的設置方面緊緊圍繞全國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需求,開設了服務軌道交通全產業鏈的軌道交通專業群,專業包括產業鏈上游的車輛運用與檢修、產業鏈中游的供電、產業鏈下游的運營管理及機電設備維護等。
為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的深入,學校與全國十省十七市開展了訂單式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校企共育、雙向賦能、一企一品的校企人才共建計劃,實現校企雙方人才共育、文化共融、基地共建、過程共管、成果互認。
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機制
對于職業院校來說,校企合作是剛性需求,是實現工學結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條件,而企業對職業院校也會有各種需求。但培養人才并不是企業的生產工作任務,這成為企業參與辦學程度低的根本原因。靠政策導向、政府主導,在結構、制度等方面聯姻整合,可以很好地推進校企合作,但難以普遍、長效地實現。
校企合作,應該根據雙方合作需求和意愿進行協商,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探討合作領域的擴展,以求達成各方認同的權利、職責、任務及保障的合同協議,構成契約關系。各方照此實施,這是最為務實可行的合作途徑。
鑒于此,校企雙方遵循“需求產生合作、合作帶來共贏、共贏促進發展”的合作機制,本著“互信互惠、共建共享、雙向賦能、協同發展”的原則,自愿構建“以人才培養為紐帶,以服務雙方需求為導向”的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簽訂《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明確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合作育人的責任與權利。
(一)共建組織工作機制
組建包含雙方領導、行政、黨務、人力資源、專家骨干等核心人員組成的校企融合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定期召開校企融合工作例會,創新運作機制,總結合作經驗,推動項目進展,拓展合作領域。
(二)共建人員交流機制
建立包含領導互訪、管理人員掛職、技術技能人員互派、大師工作室聯系、教育教學人員互學等各層面交流機制。
(三)共建信息互通平臺
搭建校企雙方信息互通互享平臺,定期推送分享行業發展新聞、技術發展趨勢、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狀況與崗位需求、黨團建活動、學校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動態訊息。
三、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一)共議招生
在確定外企雙方合作關系后,校企雙方共議招生人數、共同制定招生簡章、共同開展招生宣傳、共同做好組班工作,做到招生即招工。
(二)共建專業
校企共同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工作小組等合作組織機構。構建“厚基礎、精專業、重實踐、強能力”專業群高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到一企一案,促進高技能人才的專業技術能力的提升與職業素養的養成。
建立校企共育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校企共育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和教學質量監督考核評價體系,雙方共同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確保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三)共擔課程
校企雙方科學合理構建“平臺+模塊”高技能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共同開發了“學校培養課程”+“企業特色課程”雙線交織的課程架構,學校培養課程主要以理實一體化教學為主,企業特色課程則主要以實踐教學為主、輔以網絡課程教學。推行“三模擬一標準”的職場化技能訓練模式,即教學環境模擬工作過程、教師學生模擬工作人員、教學過程模擬工作過程,考核標準即企業工作標準,以實現“所學即所用”。
(四)共編教材
校企雙方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進行高技能人才專業教材編寫,并開發課程教學資源。編寫融入大量企業典型案例、視頻資料等的教材與實訓指導教材,進行軌道交通特色教學資源庫建設。使高技能的人才培養需求能以有效的載體進行輸出,提升企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及有效性。
(五)共培師資
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有專業素養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所在。一是校企雙方共同定期組織師資培訓與交流研討,二是安排教師假期赴企業進行崗位實踐鍛煉,提升專業教師的技能水平。
(六)共享基地
一是按照軌道交通企業運營工作的真實場景進行設備布局,注重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營造全真職業環境;二是堅持合作共建、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原則,實現實訓基地的共建、共管、共享。
(七)共育人才
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企業員工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突出所需的職業能力模塊培養。將企業文化、行業通識文化滲入課堂教學環節、校園環境布設和社團活動。打造具有鮮明企業特色的“一企一品”班級文化、實訓文化、社團文化和寢室文化。邀請企業領導、行業專家等線上線下開展專題講座,弘揚企業精神、地域文化及工匠精神。同時,注重課程思政的理念,聘請企業專家到校進行思政講座,突出為黨育人理念。
(八)共評學業
學生的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部分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各有一定的占比。同時,為了讓學生能適應企業的考核制度,在學校也推行月考、周考模式,做到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四、結束語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我校在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群建設的基礎上,構建了校企協同培養機制,創新軌道交通專業群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從在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教育教學過程實施方面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企業和職業院校“全流程”“整鏈條”“端對端”的技能人才培養,學生畢業就能獲得高質量的就業和軌道交通企業的認同,學校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成為企業發展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企業主動參與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實現了企業對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關注與深層次參與,成為職業教育特色和質量保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從而使得校企雙方成為不可分離的發展共同體。
參考文獻
[1]曹鳳仙 . 構建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的實踐研究 [J]. 教育教學論壇,2016 (32).
[2]逄小斐 .基于協同育人的校企合作機制的探索與實踐——以廣東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J]. 廣東教育:職教版,2017(4).
[3]系 [J]. 中國電力教育,2011(34).
[4] 鄭衛東 . 立足互惠雙贏建立起校企合作的新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6(12):32-33.
[5]李吟龍,廖發良 . 高職院校校企一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與實踐 [J]. 職業技術教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