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
摘要:本文以天津海運職業學院航海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為出發點,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實施,為今后該校《大學英語》課程改革提供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加強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各類課程教學改革,通過梳理各部門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其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
《大學英語》是高職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占用課時較多,教學內容充實,教學資源多樣,教學形式豐富。因此,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程理應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程是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各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作為一所高職類航海院校,2013年學院將《大學英語》課程列為院級精品課建設項目并嘗試了對本門課程的一系列改革,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開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不同專業使用教材不同,航海類專業實行分層教學等。航海類專業作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的特色專業,以培養高級海員為己任。作為未來的涉外人才,在大學這一重要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階段,培養好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將來走上職業崗位,即遠洋船舶高級船員,能夠對外傳播中國文化,中國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對內全面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個性,以批判的眼光看世界,取精華去糟粕,豐富和發展中華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就顯得尤為必要。比方說,有些學生存在崇洋媚外現象,對于英美文化有十分深入的了解,且思想價值觀均深受影響,但是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卻了解甚微。例如,許多學生均能夠運用英語來說西方的圣誕節,卻無法用英語來闡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節日;可以用英語表達咖啡、漢堡包以及披薩等,卻難以用英語表達餃子、包子等;在品牌認同上,喜歡穿阿迪、耐克,卻不認同國貨品牌李寧、安踏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均映射出學生缺少較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增強其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也是很有必要的。
2. 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可行性
《大學英語》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是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對本校各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的公共必修課,而且學時較多,授課周期較長。如航海技術系的航海技術專業《大學英語》課程安排在第一學年,共兩個學期, 114 學時。長達一年的授課時間所建立起的師生感情、默契和信任,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 這個時期是大學生健全三觀、建立人格的重要階段。《大學英語》教師如能利用這段教學時光,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會對學生產生直接、深入而又長遠的影響。《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文化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為學生打開一扇看世界的窗,使他們近距離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學習生活等不同層面的豐富內容。教師在教授英語知識和異域文化的同時,可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和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開放性與批判性兼容的思維模式,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對于西方文化,客觀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導學生以不同角度看清國內和國際大局,從本質上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民族自豪感。《大學英語》課程與思政教育的高度契合既是《大學英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所在,也證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具有可行性。
二、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實施
要想使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絕不能脫離基本的教學內容獨立進行,否則會影響課程性質和教學進度。教師要充分利用手頭教材,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天津海運職業學院航海技術系航海技術專業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為大連海事大學羅衛華主編的《大學英語閱讀教程》和《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本文將以此教材為例,探索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方案。
《大學英語閱讀教程》第一冊和第二冊教材內容可以概括歸納為以下幾類:
第一類為職業規劃類,例如第一冊Unit 1 Text B Choosing a career at sea,Unit 2 Text B Getting Along at Sea, 第二冊 Unit 1 Text B An Unlikely Hero: Remembering the Old Sea Captain等,講授內容皆與未來職業相關,教師在授課之前就可以為學生初步講解未來職業規劃,介紹海員職業,薪資,船上環境,升職空間等,讓學生了解未來自己從事職業的大致情況,培養他們的職業責任感和船上的主人翁精神,強調海員是一個涉外工作,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未來作為海員,在文化輸出方面要起到積極作用。
第二類內容為人格修養類,例如第一冊Unit 1 Text A How College is Different from High School,Unit 3 Text A ?I Want A Wife等,第一課講授大學與高中的區別,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主題設計一些辯題:“如大學生是學習重要還是社交更重要?”又如“大學生是否應該出去打工?”以及“大學生是否可以談戀愛?”等等。最終讓學生理解大學生要珍惜青春時光,不要虛度光陰。第三單元課文《我想要一個妻子》可以給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指引學生客觀、謹慎、理智地對待戀愛婚姻,要認識到戀愛結婚是尋找志同道合、白頭偕老的終身伴侶,婚姻要建立在平等、協作,具有共同三觀的基礎之上,婚姻雙方都不應該向對方無度索取,這樣的婚姻才能持久、穩定。
第三類與認知世界相關,例如第一冊Unit 4 Text A When nature is nurture, Unit 7 Text A A Sailor’s Christmas Gift, 第二冊Unit 3 Text A Traveling by Cargo Ship Around the World等。第一冊第四單元《自然界是需要人類呵護的》一課有關環保主題,首先契合當前國家倡導的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的環保策略,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等概念,教導學生要保護自然,保護地球,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其次,結合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疫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在防疫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一冊第七單元《一個海員的圣誕節禮物》一課,講授了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在這一課可以同時講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英文表達,介紹東西方不同節日的特點, 通過對比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強調未來涉外海員的文化輸出。第二冊第三單元《乘貨船周游世界一課》主要講授貨船旅游需要注意的事項,既能讓學生了解未來的工作環境,強調海上安全的重要性,同時也要從不同角度探索世界,了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客觀地看待我們和西方世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大學英語》課程優勢,創新教學手段,在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同時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產生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合格海員,為祖國的航海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趙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落實與研究.品味·經典[J]. 2021,(7).
[2]薛蓉蓉,力明霞.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證研究.山西大同大學學報[J].2021,(2).
作者簡介:
白 晶(1979- ),女,天津市人,天津海運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大學英語教學、GMDSS通信英語教學、英語翻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