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自立 夏元平
【摘要】普及健康生活和加強健康教育,是當前時代推進健康建設的主要途徑,這就對高校的衛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好學生的健康監測工作,增強預防疾病的能力和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是其面臨的一大挑戰。通過建立和完善高校學生健康管理體系,統籌整合健康信息,分析評估危險暴露因素、完善預警機制、開展健康監測與健康干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健康管理的現狀,以及建立健康管理體系的必要性及具體運行模式和評價機制。結論:高校學生健康管理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健康管理能力和疾病防控意識,優化了健康資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公共衛生防控工作的開展,推動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健康教育;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G44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225
目前,全國各地已經在有序的復工、復產,復學。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更強調國民健康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我國國民未來的發展。作為提高當代大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素質的中堅力量,我國各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1],高校學生數量多、密度高、流動性強、人員交流接觸頻繁,不僅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陣地,也是傳染性疾病高發的場所,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建立大學生健康管理體系,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載體,多個部門互通聯動為平臺,將健康信息的監測和評估分析有機的融合,統籌做好學生健康干預和公共衛生防控工作。
1? 國內高校學生健康管理現狀
(1)學生健康意識淡薄,缺乏主觀能動性。2017年的《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指出,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肥胖率持續上升,每5年提高2%到3%,糾其原因為兩點:一、缺乏運動鍛煉,作息不規律。學生當中“低頭族”和“被窩族”比比皆是,有調查顯示,某高校的學生僅 35.35% 的大學生運動時長在1-2小時之間,達到健康鍛煉的標準[2]。大部分學生把課余時間都花在了玩手機和打游戲上,對體育課和體測的態度較為敷衍,僅是為了取得學分,沒有認識到鍛煉的重要性,運動自覺性差、運動意識薄弱。二、沒有健康飲食的觀念,攝入營養不均衡。高校學生飲食不規律,經常有不吃早餐和晚餐暴飲暴食的習慣,喜好以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為主食,蔬菜水果和粗糧類攝入明顯不足,這就導致了學生肥胖率升高,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困擾。而且,學生對于自我健康管理和預防疾病的觀念認識不足,沒有積極的了解和學習健康知識,還是存在“有病才治”,“不病不防”的觀念,對于“治未病”的觀念認知不深,沒有做到對疾病的一級預防。
(2)健康管理聯動性薄弱,各個部門沒有將資源整合利用,暴露了學校在公共衛生疾病應對和處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預警機制不成熟,對學生信息掌握不全面,學校各部門處于各行其是,獨立作戰狀態,導致學生信息反饋不及時,健康監測不全面,沒有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其疾病暴露因素進行評估和干預,在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時,學校及各部門很難做到信息的融匯貫通與精準服務。
(3)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管理水平欠缺。目前,高校的健康管理體系主要由學校、校醫院、體育學院和心理健康中心組成,但是這幾個部門沒有打破部門壁壘,很難整合成一個專業的健康服務體系,沒有做到將學生體質健康和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匯總,再評估分析,最后給出健康指導意見的實踐,也缺乏一定的監管和評價機制。同時,沒有專業的健康管理人才參與到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中,這就無法給予學生在遇到各類健康問題或突發事件時針對性的指導。
2? 建立高校學生健康管理體系的必要性
(1)順應時代需求,完善預警機制。應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國內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暴發疫情的風險仍然存在,要構筑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夯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治理體系。高校作為人口密度和流動性大的場所,及時建立健康管理體系,落實健康監測和預警機制,增強疾病抵抗力和防控意識,為做好當前時期的防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監測預警是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而健康管理體系就在學生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的基礎上,通過數字媒體手段對個體或群體的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評估和干預[3],使高校相關部門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健康情況,也掌握了學生健康的變化趨勢,通過趨勢分析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達到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的有機結合,也為預警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2)加強學生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助力身心健康。高校健康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要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到位,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內驅力[4],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外在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預,為學生開設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處方,使得學生對自己的健康情況有全面了解,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激發其內在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從根本上認識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助于終身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健康的飲食和科學的作息習慣,不僅助力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提高學生健康素養,也能實現高校健康管理的延伸教育。
(3)健全高校衛生保障體系,促進體醫融合。目前,各大高校現行的健康管理體系很難滿足新時代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本要求。近些年青少年體能素質呈下降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學校在對學生的體質測試與體質改善之間沒有建立起一個科學有效的閉環機制,體測數據沒有實現共享、分析,對反映出來的健康問題和運動方式沒有進行干預和改善。在健康管理體系中,要求校醫院和體育學院通力合作,對資源整合利用,將體測數據信息和個人體檢信息進行醫學分析、評估,針對學生的體質數據建立個體化的運動處方,不僅能幫助學生在體測中有更好的狀態,也能防范運動帶來的損傷;同時,也能為學生提出一套科學可行的體質健康改善處方,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運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程度的實現運動課程科學化,運動成效最優化,讓健康管理體系高效的為學生服務。
3? ?高校健康管理模式的構建
(1)建立大學生健康管理中心,優化整合健康信息。大學生健康管理是高校對學生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并提供健康咨詢、指導及干預的全過程,其核心是預防控制學生個體和群體的健康危險因素[5]。這是一個多元協同的工程,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聯合制定工作方案,實現信息和資源的互通交流。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大學生健康管理中心,明確工作目標、工作計劃和工作任務,充分調動各方優勢,統籌將校醫院、體育學院、心理咨詢中心的健康信息整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技術,建立學生電子健康檔案,其中包括學生入學體檢數據、每學期的體質測試成績、學生在校醫院和心理健康中心就診記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問卷調查表等,這樣不僅能直觀的反映出大學生身心健康狀況,也能為學生定制個體化的健康干預模式。還可以向學生發布個人健康信息和分析報告,讓其及時掌握自身健康動態,調動主觀能動性,做到對疾病的三級預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同時,健康管理中心利用網絡平臺優勢,定期向學生宣講疾病預防知識和健康知識,關注自身健康和學習保健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高校的健康管理體系以互聯網大數據為載體,健康管理中心為引擎,能有效提升健康管理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2)健康信息的匯總、評估、反饋。健康管理中心把收集到的資料,匯總分析后,再反饋給各部門,各部門給出健康指導,形成健康管理閉環。校醫院將學生的就診記錄和體測情況相結合,分析評估學生體育鍛煉項目的可行性與合理性,開出運動處方,反饋給體育學院。體育學院結合運動處方,調整學生的體育鍛煉規劃和運動方式,從醫學角度幫助學生正確鍛煉,增強體質,也為體育教學計劃提供重要參考。心理健康中心根據健康信息分析學生心理狀態,對學生心理做出一個科學的評估,掌握學生心理趨勢,把結果反饋給學工處,有助于及時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健康管理體系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做出評估,并依據各項健康評估指標建立相應的健康等級,既是對學生健康及疾病做出了風險評估,也進一步完善了預警機制,及時預防和發現學生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
(3)落實健康干預和指導。根據收集到的健康數據,對學生的健康狀況劃分健康等級,各部門采取不同的健康干預和指導方式。體育部通過運動知識理論講授來提高學生運動知識素養和運動技能,借助課外運動和課內體育項目的教學來增加學生鍛煉時間和運動頻次,從健康理論和運動實踐兩方面進行干預和指導。校醫院定期進行數據的跟蹤反饋,保證健康數據的時效性,對某些有健康隱患的同學適時提出預警,對患有慢性病的同學開具健康處方,提高學生的自我預防意識。此外,還可以與餐飲部門合作交流,推出適合廣大學生的營養套餐,提高學生健康飲食意識。學校的心理健康中心針對學生常出現的心理疾病,定期開展心理知識講座,向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對學生出現的心理疾病進行心理干預和指導,幫助學生預防和治療心理方面的疾病。
(4)加強健康教育意識,將健康管理與教育有機結合。高校應當轉變觀念,提升師生和校領導的健康理念,加強健康觀念的宣傳和普及,營造良好的健康氛圍,從戰略高度上統一思想,積極做好大學生健康管理工作。同時,將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相結合,健康教育的資源需要有專門的管理和統籌,健康管理的內容需要通過教育的手段進行傳播;健康教育的內容需要根據健康管理的安排制定,健康管理的數據需要健康教育的結果補充[6]。兩者有機結合,可以為大學生健康管理體系帶來新的活力和契機。
4? 大學生健康管理體系的評價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健康管理體系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評價體系由學校、學生、健康管理中心負責人為主體,評價方式由目標評價、指導過程評價、實施效果三方面組成。目標評價可利用調查問卷、體測成績、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健康測評報告和統計量表,每學期對學生和老師以及部門負責人進行評定,對于評定優秀的個人和部門給予不同級別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包括期末附加分數獎勵、證書獎杯錦旗獎勵、物資和經濟獎勵等;對于評定不合格的個人和部門給予警告和整改。指導過程評價包括健康管理體系的實施細則和實施標準的評定,對各部門工作量和工作成效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學生與心理健康中心交流的頻次,校醫院健康講座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開具健康處方的數量、體育學院指導學生參加運動鍛煉的內容和時長,根據運動處方為學生定制的教學計劃,學生健康素養的評估,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等,力求做到量化、標準化、系統化。將實施健康管理體系所得出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在實踐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調整方案,進一步完善預警機制,積極培養學生的健康觀念,形成終身健康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使健康管理服務體系的實施落到實處。
5? 結束語
當前,我國高校的健康管理體系還在探索階段,無論是在制定標準、模式運行,還是實踐工作上,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體系,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總結經驗,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實施方案,并在實踐中調整和優化各項管理制度,構建一個以學生身心健康信息為支點和紐帶,健康管理中心為平臺支撐,資源共享開放為引導,健康教育與管理相融合的機制。學校及各部門要需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多元協同,互動聯通,充分利用平臺資源,系統整合健康信息,分析評估疾病危險因素、建立預警機制、落實健康監測與健康干預,推動高校學生健康管理主體的多元化、實施過程的一體化和評價體系的科學化,逐步建立高校學生健康管理的長效機制和內涵式發展,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實現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晨.“健康中國”視角下我國大學生健康管理體系構建現狀及發展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7):55-57.
[2]吳雅琳,徐麗.數字校園建設下大學生健康服務體系構建[J].中阿科技論壇,2020(2):140-141.
[3]張持晨,童玲,段志光.大學生健康管理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效果分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1,5(4):240-242.
[4]陳莉,周輝,何怡婧,武凌蕓.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高校“四維一體”學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J].陜西教育,2020(11):60-61.
[5]周菲,楊紅.大學聯盟視域下的大學生健康管理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4(1):48-55.
[6]張瀾,董澤俁.高校大學生健康教育與管理方法及路徑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2019,17(3):73-75.
作者簡介:
甘自立(1987-)女,碩士,東華理工大學校醫院,主治醫師,學生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