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靜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尚處在一個知識水平、理解能力比較低的層面,他們對于未知事物的了解主要依靠觀察,因此觀察力的高低關系到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小學科學課與其他學科不同,不僅要求教師傳授理論知識,同時還要解放課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所在,通過提出、解決問題得到屬于自己的知識。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工作與生活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科學;小學生;觀察能力;培養
觀察力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一項能力,特別是在小學科學這門課程中,這項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由于該門課程實踐性較強,如果缺乏觀察力,往往會對講課進度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同時對學生科學素質的提升也不利。所以,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細致觀察、深入探究與分析,以幫助其獲得更深層次的知識。
一、養成經常觀察的習慣
小學生在年齡等因素影響下,其認知層次比較單一,學習與生活等都需要通過觀察來學習,因此教師可從這一角度豐富其基本科學常識,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探索出多種措施幫助學生們提升觀察力,引導其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就教師來說,需要積極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幫助其接受知識內容,同時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把學生們帶到戶外去,多觀察外面的環節,從而激發其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觀察的同時引發問題,例如:為什么馬路的顏色是固定的?為什么足球能彈起來?引導其深入觀察并思考,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其拓展記憶科學知識的深度。
二、引導其有目的的觀察
觀察是一個有計劃、有目的的過程,觀察力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建立在知覺綜合性發展的基礎上,與思維力、注意力等存在緊密關聯。所以,平時教師應多設計一些富有層次感、具體的問題,以幫助其提升概括問題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筆者在課上利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們觀察月相,然后提問道:大家都發現了什么啊?大家知不知道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月相呢?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們隨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探索不同月相產生原因,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思路都非常清晰,表達得也非常準確。再如,植物有各種各樣的莖,不僅粗細程度、顏色不同,同時生長形態也差異很大。筆者引導學生們一同觀察植物的莖,初步觀察高粱桿、柳條、葡萄藤等,明確了莖是根的上不,是植物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當觀察葡萄藤時,告訴學生們這種植物的莖需要依靠卷須攀緣的方式向上生長,這樣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掌握也更加容易,另外還讓他們進行辨別練習,以提升其觀察力與思維力。
三、促使其多方位觀察
觀察力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雖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觀察力,但由于他們并未理解到事物的本質,所以,教師應該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提升其觀察力的前提下,適當拓寬其觀察力的寬度。為了更好地滿足小學生在觀察方面的需求,教師應該改變以往使用的單一化觀察方法,探索出更加系統性、全面化的觀察方法,引領其從不同角度上對事物進行觀察,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本學科的教學需求。例如,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水的有關知識進行講授,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們理解水,這位教師準備了三個容器瓶,瓶中分別裝有純凈水、糖水與白醋,然后讓學生們仔細觀察并將它們區分開來。可是學生們通過眼睛看的方式很難辨別出哪個容器裝了什么液體,于是這位教師就讓學生們通過聞一聞、嘗一嘗的方式辨別,學生們很快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所以全方位觀察不僅可以激發出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綜合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觀察力。
四、以觀察為依據,理清思路
觀察具有較強的目的性與主觀性,它不單單指視覺上的觀察,思維、嗅覺、觸覺等方面的觀察也很重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觀察很難涉及多個方面,所以教學過程中不可直接透過事物的本質引導其觀察,還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其由淺入深的觀察,這樣可以更好地提升其觀察力。
五、結語
綜上,觀察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獲取感性知識的一種重要方法,我們需要將其重視起來,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這樣一定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觀察力。總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為學生們營造形象化、生動化的科學課堂,將教學內容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選擇的最適合的教學措施與方法,這對提升他們的觀察力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代鵬.如何培養小學生課外持續觀察的能力——以《動物的卵》教學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10):83-84.
[2]蘭靜.淺議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才智,2015(35):20.
[3]張連杰.電化手段在小學科學教學運用中的“三宜”和“三忌”[J].教育教學論壇,2014(52):271-272.
[4]賈建剛.小學科學中學生觀察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教學《觀察水》《水滴里的生物》后的感想[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