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9年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如何發揮互聯網優勢,將線上教學優勢與傳統線下教育教學模式深度融合,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向應用型方向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
一、《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現狀和新要求
《國際貿易實務》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根據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與慣例,以國際貨物貿易為研究對象,以進出口貿易流程為主線,講解進出口貿易各主要業務環節的基本內容和業務流程,作為一門涉外學科,實踐性、綜合性很強,側重于實際應用,它具有環節多且復雜、對語言能力要求高、操作性強等特點。在實際的授課過程當中,如何從我國進出口貿易實際業務中的經驗教訓出發,總結歸納案例,讓學生對枯燥的經濟學理論原理產生興趣,引導他們既能掌握基礎知識,又能熟練操作流程,是很多該專業授課教師需要面臨的一項難度不小的挑戰。
自2019年末以來,各高校紛紛延遲開學日期,縮短教學周期,教育部也發布了“停課不停學”的總體要求。得益于近幾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許多高校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線上教學模式,由于學生個體存在認知差異,學科具有一定的教學特點,教師的授課風格與網絡教學模式在適配程度也存在高低,這些因素給線上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天然劣勢。線上教學不可能完全取代線下教學。
尤其對于《國際貿易實務》這類側重應用型的實訓課程而言,課程教學的立足點往往是典型案例。教師通過帶領學生進行案例分析,創設情景來模擬實操流程、進行知識點考察。線下的課堂面對面教學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現實環境,讓教師可以及時觀察到學生的聽課反應,實時接收到學生的信息反饋,及時調整話術進行積極引導,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廣泛參與到典型案例的討論中來,達到一定的教育教學效果。而線上教學顯然不能提供這一客觀條件優勢。而在線的網絡平臺,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難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真正無障礙溝通,弱化了教師的角色和課堂地位,削減了教師對于課堂的掌控能力,無法避免學生對于原本就枯燥的課程內容產生厭倦的情緒,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和自律性。
如何充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揮互聯網優勢,避開線上教學的缺陷,將線上教學優勢與傳統線下教育教學模式深度融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國際貿易實務》混合式教學模式
針對《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的學科特點,圍繞專業特色,結合2021年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筆者建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
(一)混合式教學原則是寓教于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原則是寓教于學。何為“學”?
1.學習的主體是學生
線上和線下的課程設計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以促使學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學習為目的,拓寬學習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需要適應自身角色的轉變,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路人,適當給予學生一定的學習自由空間,將大部分的學習自主權交還給學生,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相釋疑與析。
2.專注于學習的過程
將自學納入學習體系,探索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流程。可以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優勢,拓展教學空間,將課前和課后教學也納入教學體系,探索更多的教育可能性。
3.目的是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大學的目的其實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高校培養人才的真正意義在于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高校設置各種課程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傳播知識本身,而在于幫助學生構建一個相對完善的自我價值體系,塑造思維模式,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增長智慧,從而讓學生在能力方面達到逐漸成熟,完成從一名學生到社會人的良好過渡。
(二)以實用性為主的混合式教學內容
在保證該課程教學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前提下,混合式教學的內容應該著重突出國際貿易實務的實用性。
《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的開設目的是為了培養國家對外貿易專門性人才。根據課程大綱的要求,這類人才的培養標準如下:“正確執行我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把生意做好做活,能夠完成進出口貿易的各項任務,他們不僅要懂得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正確掌握我國對外貿易的原則、方針和政策,還需要全面掌握進出口業務專業知識和技能,學會運用國際貿易慣例和國際法律知識,從而把對外貿易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因此,《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內容,要落在一個“實”字上面。“實”在這里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實”指現實社會。它要求課程內容必須與當前國際社會最新的貿易發展局勢緊密結合,相互適應。國際局勢是瞬息萬變的,很多國家都采取了一定的應激性貿易政策。《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必須緊抓這些新規則、新政策,不斷擴充新內容,緊跟社會的發展速度,將貿易前沿化的知識引入課程,形成一個動態化的教學內容體系;第二層,“實”指社會實踐。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必須緊密結合,突出課程的應用型特點,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去熟悉業務流程、法規政策,獨立進行外貿業務操作,去大膽接觸校園外更為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真正的國際視野。
(三)線上與線下深度融合的具體教學設計
以“國際貿易術語”這一專題教學為例。
整個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課前預習(準備資料,學生自學),課堂互動(案例分析、成果測評、教師點評),課后小結(課后作業、學科拓展、教師總結)。
1.課前預習階段
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前學習資料,包括視頻、PPT、案例、網絡課程、參考文獻等等,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提前下載相應的教學資源,觀看學習。要求學生自學CIF、FOB、CFR等基礎貿易術語,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含義,并通過少量基礎測試題進行概念測試。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在線了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出的疑問,根據測試結果數據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
2.課堂互動階段
在具體的線下課堂上,教師直接導入案例,選取2-3個當代知名進出口貿易公司中的典型實例,幫助學生掌握幾種常用貿易術語的適用情境。
例:“中國某出口公司A與菲律賓的客戶B簽訂一筆合同,雙方約定用空運方式進行運輸,但因使用何種價格條款發生分歧。A認為CIF只是用于‘海洋及內河運輸方式’而不是用于‘空運方式’,所以堅持用CIP條款(并且銀行方面也堅持按照國際慣例空運必須使用CIP)。可客戶堅持要用CIF,因為他們認為CIP比CIF多一個費用。 ”
引導學生針對案例分組進行討論發言,幫助學生區分CFR、CIF、FOB的異同點。在討論結束后,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糾正錯誤觀點。
3.課后小結階段
布置課后作業,進行學科拓展,檢驗學習成果。這一階段是課堂學習的深化,采取課后論述作業或小論文的形式,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教師在網絡平臺上進行課后答疑,進一步為學生解惑。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進行合理化處理,總結課堂的“得”與“失”,從而進行教學優化,揚長避短,增進教學實效。
三、結語
“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需要充分發揮線上平臺與線下教學的優勢,對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采取多元化的教學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并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機的銜接,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向應用型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吳立媛.混合式教學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5):78-81.
[2]曹嵐,樊庭愷,裴贏鑫,尹凡.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建設初探——以《國際貿易實務》為例[J].經濟師,2021(06):190-191.
[3]顧立漢,李畫畫,趙曉穎.國際貿易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310
[4]百度文庫.《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大綱[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1fcca35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9.html,2018-10-11.
基金項目:項目資助:安徽省教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國際貿易課程“3S”個性化線上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0jyxm0732)。
作者簡介:朱婭迪(1990-),女,安徽省合肥市人,意大利熱那亞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