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并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職業教育“學術”與“市場”對接成效不夠顯著就是其中之一。處理好職業教育中“學術”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對于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能力,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意義深遠。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職業教育“學術”與“市場”對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提出了提升對接成效的建議措施,為我國職業院校開展“以研促教、以教促學、教學相長、研產互融”,促進提質培優、服務社會提供了良好借鑒。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術研究;市場需求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實現了重大突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涌現了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辦學質量高的學校,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初步建立,但也面臨著諸多問題,職業教育“學術”與“市場”對接成效不夠顯著就是其中之一。
一、職業教育“學術”與“市場”對接成效不顯著的表現
(一)職業教育缺失對兩者關系的認識。
關于職業教育的研究中,90%以上主要關注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與對接市場的研究,很少有人關注職業教育中學術研究與對接市場的關系問題,即“學術”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很多人認為“學術”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應該是高等教育,甚至是頂級高校、研究院進行研究的問題,這種情況表明職業教育對兩者關系的認識程度不高,制約著我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水平的提高。
然而,職業院校作為我國職業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聚集地,其自身特性決定了其培養模式的特殊性[1]。這種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中“學術”與“市場”關系是以直接應用為主,職業教育中“學術”研究應更加緊盯“市場”,以為市場培養緊缺技術型、實操型人才、緊需商業化服務為主。
(二)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對兩者的融合。
西方國家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比較注重“”學術”與“市場”的融合,一般要求教師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同時,還要具備在專業領域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每個國家對具體要求各不相同。如在美國教師要獲得政府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必須具有大學本科學歷,且有相關領域2-3年實際工作經驗;在德國教師要獲得政府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書,必須受過高等教育,有5年以上行業工齡,考試取得合格證書[2]。目前,我國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至少需要本科以上學歷,高等職業教育一般要求碩士或博士研究生學歷,教育背景較好,教育層次較高,但大多數都是從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就職,入職后再考取教師資格證,在企事業單位從事過自己專業領域的情況較少。較高的學歷層次奠定了較好的學術基礎,但是職業經歷不足,“市場”經驗比較匱乏,學術成與市場的契合度不高,創新力不夠。
(三)職業教育實施過程缺少對兩者的互通。
職業教育“學術”研究與“市場”需求存在兩張皮現象。一方面職業院校的“學術”研究大多以學校教學改革為主,以學校內部循環為主,閉門造車現象嚴重,未與社會、企業需求接軌,研究成果很難在企業獲得應用并產生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積極性不高,廣度和深度不夠,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未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保障機制,效果不夠理想。
對此,職業院校應該在重視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職業教育的使命,通過對教和學的問題進行系統地研究,深度產教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二、職業教育“學術”與“市場”對接成效提升的路徑
(一)加強職業教育基礎研究。
加強職業教育基礎研究是推動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性工作,擔負著探尋規律、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任。只有加強職業教育基礎研究,推進成果轉化,才能有效推動職業教育早日走上高位發展、內涵發展和優質發展之路。對于此,教育主管部門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大對職業教育研究的經費投入,規范科研經費使用,激發科研人員活力,促進科研成果的取得。同時,職業院校也可以拓展社會投入渠道,積極爭取社會團體、企業的經費投入,逐步改善辦學、實訓條件,大力發展“校中廠”、“廠中校”,為“學術”研究和“市場”應用提供更好的條件。
(二)嚴格執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一方面,職業院校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和訓練,鼓勵教師通過培訓和鑒定取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建設一支既有職稱,又有工程師(或技師)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鼓勵教師下企業鍛煉,根據企業需求、教師的專業特點,讓教師在寒暑假或在一定期限內到企業兼職,作為企業的兼職員工,實實在在地幫助企業進行技術革新或完成某個項目,了解最新的一線技術和資源,掌握最新的企業技能、技術需求,從而能更好地開展“學術”研究,教育和指導學生。
另一方面,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門《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加大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教師比例,增加“雙師型”教師比例,提高“雙師型”教師質量,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職業院校教師隊伍,扎實開展職業院校“學術”研究,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相長。也可以從企業聘請大國工匠或大城工匠加盟到職業教育培養行列,吸收一批實踐經驗豐富、有一定學術水平或技術專長的企業高技能人才作為兼職教師,逐步建立擁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的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
(三)校企共建研究團隊。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創新驅動對科學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解決實際問題需要更加全面系統的學科知識。然而,個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實現創新發展需要多學科背景的優秀人才組成團隊相互協作、共同進步。良好的學術團隊不僅有利于高效率地完成團隊目標,而且對于團隊成員的成長和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因此,職業院校也要加強組織,組建各學科“學術”研究團隊,在學校內部打破行政建制,在學校外部聯合行業專家,圍繞研究主題,建立以教學名師為核心,以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以企業技術專家為顧問的研究團隊,如行業發展研究院、職業技能認證所、檢測站等機構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教師學術水平,激發學術潛能,加強學科基礎研究,將學術成果應用于企業、行業,實現以“市場”促“學術”,以“學術”推“市場”的不斷更迭之勢,既有利于不斷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也促進市場的繁榮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學術”研究深入、透徹對接“市場”的問題,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四)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
一是職業院校要加強與市場的聯系。職業院校的科研、招生就業、對外合作等管理部門要密切和相關行業組織、企業對接,學校要以“市場”需求為“學術”研究的切入點,促進學校“學術”研究成果盡快在“市場”推廣應用,實現“學術”研究和滿足“市場”需求的及時相互轉化,相互促進。
二是建立企業成本分擔補償機制。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比如增加財政補貼。即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產生的設備耗損、技術人員指導誤工等費用由政府財政按一定比例予以補貼。充分結合企業和職業教育優勢,促進產學研創新發展,為社會培養高質量人才,為企業減輕經濟負擔。
三是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技能培訓,企業技能人才進課堂,受聘為行業導師。企業高技能人才面對面,手把手教授學生專業技能,讓學生深入了解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四是深化校企合作。有實力的企業要深化校企合作,通過建立導師團隊、設立專項資金、提供實踐場所等方式,給予職業院校大力的人、財、物等支持,幫助學校解決師資、經費、設備等條件不足等問題,不斷改善學校“學術”研究環境,提高學校基礎研究實力。
(五)加強特色專業建設。
職業院校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圍繞一些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或者支柱產業、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要,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結構,突出發展重點專業組群,鼓勵職業教育院校根據產業發展靈活設置專業,拓展專業方向,壓縮長線專業,發展短線專業,打造一批國家級和市級特色專業,走出一條“產學研”特色發展之路,將教學和“學術”研究成果通過學生展現出來,實現“學術”研究和滿足“市場”需求的雙豐收。
(六)以法促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為主要立法依據,于1996年6月頒布,9月1日正式實施,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至今,職業教育法已經頒布近25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職業教育法中的一些規定已經與實際不相符合,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鑒于此,應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從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建設上,通過制定新法對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學校教育法、考試法、終身學習法、學校安全法等予以填補;從職業教育法內容上,側重發揮企業職業教育主體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單獨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對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就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企業予以獎勵、支持。
三、結論
隨著我國教育供給側發展的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其關注點就要從以人才培養與對接市場、服務社會為主,轉向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與對接市場、服務社會并重。要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學術研究問題,從加強職業教育基礎研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組建科研團隊、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加強特色專業建設、以法促教等六個方面入手,解決好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雙師型”教師短缺、“學術”研究與“市場”需求兩張皮等職業教育中“學術”與“市場”對接成效不顯著的突出問題,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質的飛躍,鞏固我國“制造大國”的地位,奠定“創造大國”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肖興政,袁肖凱,袁文洋.職業院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 2019,(22).
[2] 黃一鶴.市場經濟下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產教融合探索[J]. 教育經濟,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