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要:寫作是一項綜合征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寫作時主要需要進行豐富的素材積累、個性化的語言運用、寫作結構的設置。因此,教師主要可以從這些方面對學生展開寫作能力的教學,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效果。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與人物特點的意識;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具體借鑒;讓學生對文本的寫作結構進行明確認識。本文就主要從這些方面談一談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提升策略。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寫作;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9-014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的語文考試中占據著重要比重。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要求。倡導學生要通過寫作對生活中的事物與人物進行全面展現。表現自身對生活與社會的深刻認識與感悟。增強熱愛生活的品質。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寫作的豐富性、生動性與邏輯性。讓學生的寫作素養獲得全方位的提高。
一、展開探究觀察,積累豐富素材
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對于寫作活動的順利開展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學生只有對生活中事物與人物的特點進行全面認識,才能夠拓寬描寫的層面,獲得多樣的思路。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探究與觀察的意識,讓學生從全方面了解事物與人物。提高作文內容的豐富性。
例如,在學習《松鼠》時。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與觀察意識,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全面閱讀文本,然后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松鼠的呢?”學生結合“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以及其他文段,能夠發現作者從外形特點、覓食方式、生活習性、居住環境、生育繁衍等方面對松鼠進行了介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利用較長時間與小狗相處,然后按照這種方式對其他動物進行觀察。比如,對于小狗,學生首先可以描寫小狗有長長的耳朵,明亮的眼睛;其次可以描寫小狗喜歡在太陽下睡眠;其次可以描寫小狗喜歡吃骨頭;最后可以描寫小狗喜歡在草地上奔跑。從而對小狗的特點進行全方位的展現。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樹立全方位觀察事物的意識,從而積累豐富的素材,有效充實作文內容。
二、借鑒修辭手法,提升表達藝術
語文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要具備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而對于小學生而言。語言運用能力主要體現在運用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巧妙地表現人物與事物的特點。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借鑒,展開主題寫作活動,有效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魅力。
例如,在學習《草原》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借鑒,提升寫作的藝術性。比如,在閱讀“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能夠做出這樣巧妙的比喻呢?”學生能夠發現作者將羊毛的潔白與云彩的顏色進行了聯系,從而展開了巧妙的描寫。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事物外在的相似性入手,展開其他主題的寫作活動。由此,一些學生可以將樹葉與紐扣的相似性進行聯系,寫作出“細密的樹葉如同一顆顆紐扣,給大樹牢牢穿上了一件碧綠的衣服,讓大樹好是漂亮”等生動的句子。一些學生能夠發現池水與鏡子都有透亮的特點,從而能夠寫作出“清澈的池水如同一面鏡子,吸引小鹿來欣賞它美麗的容顏”等有趣的句子。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進行借鑒,有效增強寫作語言的韻味,獲得豐富的寫作樂趣。
三、設定寫作結構,明確寫作思路
高年級的學生具有了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夠通過空間順序、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以及其他視角對自身的經歷進行清晰地展現。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自身的經歷進行全面回顧,發揮多種思維能力,對經歷的過程進行獨特展現,提高信息表達的明確性,強化寫作的層次感。
例如,在閱讀《慈母情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設定寫作結構的意識,提高寫作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全文,然后思考“作者像母親要錢的經歷是怎樣的?大家可以用模型圖來展示嗎?”對此,學生發揮總結歸納能力,能夠將文本內容簡化成想買課外書、進入母親的單位、觀看母親工作場景、產生愧疚等部分。由此,學生能夠掌握從,事件發展的邏輯性展開記敘的寫作模式。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其他經歷進行深度回顧,運用這種方式展開協作。比如,以一次道歉的經歷為主題,學生首先可以描寫自己犯錯誤的過程,其次可以描寫惶恐后悔的心態,接著可以描寫承認錯誤的過程,最后可以了解受到原諒的過程。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夠運用明確的思路整理寫作素材,提高信息表達的流暢性。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素材積累、修辭手法的借鑒、寫作結構的設點等方面展開學習,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陸佳. 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素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7.
[2]江瑞峰. 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閱讀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J]. 西部素質教育,2019,5(03):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