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茂文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全面普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相應學科知識,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首先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情,促使學生對科學有強烈的探索求知欲,這樣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主動配合教師各項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讓學生認識到較強的觀察能力在科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促使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觀察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3-114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至關重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科素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但在目前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定教學問題,如學生存在較大個體差異,無法展開統一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結果,忽視學習過程,這種教學方式無法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教師要想獲得良好教學效果,就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有重要作用。本文將探討在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提高學生觀察興趣
小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學生學習特點,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周圍事物。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存在兩種錯誤的想法,一種是學習科學沒有用處,另一種就是學生認為科學的理論知識相對高深,學不會,這兩種想法都會影響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科學觀念,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學習科學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發(fā)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認真觀察。如在學習《交通工具》這個單元時,教師就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很多小學生都習慣騎自行車,教師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以及實際觀察,描述自行車構造上的各個組成部分,了解自行車各個部件的功能以及相應原理,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fā)揮想象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養(yǎng)成科學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觀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科學學科素養(yǎng)。
二、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觀察
小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經常會問為什么。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這一特點,通過設置相應提問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根據教師提的問題進行深入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認真思考。小學生由于年齡較低,沒有相對成熟的辨別能力,所以在觀察過程中可能不知道從何處開始觀察,或者重點觀察哪一部分,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觀察。如在學習《天氣與植物》時,從實際出發(f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天氣對植物的影響,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收集相關知識,了解氣象的基本常識,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不同氣象進行針對性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察興趣,掌握相應觀察方法,并通過觀察總結相應科學結論。
三、促進學生全方位觀察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進行片面性觀察,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全面觀察能力,促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發(fā)現問題。每個事物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是各個事物之間又有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全方位觀察時,要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促使學生能從客觀角度進行觀察,從而對事物有新的認知。如在《物質的變化》中學習“熱脹冷縮”,讓學生通過實驗,知道固體、液體以及氣體都能熱脹冷縮,分別對固體、液體以及氣體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歸納,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全方位觀察,從而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完成物體熱脹冷縮的實驗。通過全方位的觀察,保證實驗結果的完整性。
四、提升學生觀察的耐心
小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心,但小學生在觀察事物過程中沒有足夠的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如果小學生沒有觀察的耐心,是無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能力的。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時,首先要提升學生的觀察耐心,讓學生靜下心來,通過科學實驗得出實驗結論。但是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沒有耐心,有時在進行第一次實驗時,由于某種因素影響,一次科學實驗不成功,需要學生進行多次實驗才能得出正確實驗結論,這個時候,學生容易半途而廢,或者觀察不仔細,導致實驗結論不完整。如愛迪生是通過上千次的實驗才找到適合電燈的五四鎢絲,而學生在觀察科學實驗時,必須要有足夠耐心,努力完成相應實驗任務。
五、明確教學目的,提升觀察實效性
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必須要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從具體的事物通過觀察獲得相應的科學知識理論。因此,教師應該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盲目的觀察,導致學生并不知道觀察目的是什么,要給學生指出明確的觀察方向,在觀察過程中時刻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如果學生處于茫然狀態(tài),要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調整,指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探索,增加觀察實效性。如在學習《杠桿是怎樣工作的》時,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問題、通過實驗研究,發(fā)現杠桿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在實驗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杠桿的作用,提高觀察的時效性,并讓學生探討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如果別人說到的內容自己沒有觀察到,應該再一次進行觀察,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是小學生必學的基礎課程,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學目標貫穿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提高學生觀察興趣,讓學生學會針對性觀察以及全方位觀察,提升學生的觀察耐心,明確教學目標,并通過討論活動,讓學生查漏補缺,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東.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科學咨詢,2020,11:126.
[2]楊言紅.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