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偉陽

摘要:本文從把握認知起點,對接活動經驗;引導自主探究,親歷活動經驗;促使反躬自省,梳理活動經驗這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借助活動經驗,以期提升學生的數學涵養。
關鍵詞:對接? ?親歷? ?梳理? ?活動經驗? ?小學數學
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在親歷或間接經歷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經驗,它是學生個人經驗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腳手架,更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
一、把握認知起點,對接活動經驗
1.置身生活場景,聯系實踐
數學源于生活,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源自豐富的生活經驗。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環境中捕捉生活中的數學。
如在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教師可以直接用寓言故事《烏鴉喝水》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呢?”學生紛紛闡述烏鴉能喝到水的原因。緊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思考:“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無法測量,該如何計算?”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借助“烏鴉喝水”來幫忙,并通過轉化思想,直接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直接轉化成上升了的水的體積。在本環節中,教師把學生帶入生活情境,巧妙銜接了生活經驗和數學活動經驗,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自然迎刃而解,再加上教師的總結,一切都水到渠成。
2.借助原有認知,把握起點
隨著年級的升高、內容的深化,生活的直觀經驗已經無法供給知識的構建,所以學生要把原有認知進行合理遷移。經驗的積累也是如此,在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不斷完善中,相應知識的鏈條得以延長。如此一來,任何一個新經驗都有對應的生長點,即“起點”。
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由于學生對“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法、算理已經爛熟于心,這正是學習本節課的知識“起點”。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剛開始時就出示學習單,安排學生獨立完成“舊知回顧”部分,通過練習回顧“整數加減法”“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并將兩者進行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從而得出“小數點對齊即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這樣,學生在不斷思考、交流中,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
3.提供開放空間,間接內化
史寧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生在親歷或間接經歷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經驗。”間接經驗也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間接經驗只有通過內化,才能轉化成自己真正的認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開放空間,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分享經驗、豐富經驗。
如在教學“打電話”時,筆者提出問題:“一個舞蹈隊共有15人,現在有一個緊急演出,葉教師要盡可能快地通知到每一個隊員,要求電話通知。每通知1人要1分鐘,請大家幫老師設計一個打電話的方案?!庇捎趯W生的生活和知識經驗各不相同,出現的方案也會各種各樣,所以在開放的課堂中,筆者引導他們進行分析,逐步感悟到4分鐘是用時最省的。
二、引導自主探究,親歷活動經驗
1.親歷“玩”數學,體驗操作樂趣
教師要盡可能多地設計體現思維和有意義的數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直觀教具的使用與實踐操作活動有效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數學課的實踐活動中放飛愛玩的天性,在動手操作中大開腦洞,在做中想,在想中學,儲存活動信息,便于今后解決問題時經驗的隨時提取。
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找找生活中的圓柱,如包裝盒、飲料瓶等。在課中,教師讓學生摸摸這些圓柱的側面,并提問:“怎么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呢?”學生會想到化曲為直。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剪刀沿直線剪下包裝紙。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理解圓柱側面積的含義,還可以在交流中得出圓柱側面積計算公式,并找出圓柱側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的面積的關系。
2.引導“探”本質,豐富思維內涵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借助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通過簡單的活動思考探究數學的本質。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在問題鏈中積極嘗試開放的探究活動,從多角度獲取不同層次的信息,積累豐富的“思維”經驗,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以為各個小組準備一個裝有鈍角、銳角、直角三角形的信封。在教學開始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猜猜三角形的內角和多少,再組織學生在開放的活動中分組探究,借用信封中的材料各自驗證三角形內角和。這樣,學生的思維在豐富開放的探究過程中得以開拓。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多樣化、開放性的探究情境,在異中求同,在同中求異,學生所積累的“思維”經驗將更科學,更豐富。
3.鼓勵“話”問題,培養運用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聊生活中的話題,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建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用數學”的能力,并從中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在“用”中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如在教學“租船問題”時,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我們班52名同學要乘車去春游啦!中巴車每輛租金210元,限乘客20人。面包車每輛租金100元,限乘客6人。你們知道怎樣租車最省錢嗎?”此時,學生們各抒己見,教師可以適時出示“方案列舉表”,讓學生將所有情況進行一一列舉、比較,并追問:“怎樣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呢?”學生會根據圖中每輛車的限乘人數和單價,聯系生活實際,有序考慮不同的乘車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交流得出盡可能考慮租“大車”和“少空位”是省錢的關鍵,讓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
三、促使反躬自省,梳理活動經驗
1.回顧反省過程,形成數學方法
數學教學包括策略經驗和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具有結果性,是機械般的死知識,而隱性的策略經驗則具有過程性,匿身于知識經驗中。因此,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停留在獲取知識經驗上,而要在回顧反省過程中,引導學生領略與知識經驗相伴隨的策略經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讓學生親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并形成數學方法。
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每隔5米栽一棵樹,30米要栽多少棵?”然后,教師安排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得出三種不同的植樹模型。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植樹問題一定是關于植樹的嗎?誰能說說你所了解的植樹問題?!苯又鍪菊n件,讓學生感受到植樹問題的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學會用植樹模型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
2.總結梳理過程,歸納數學思想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包括模型思想。一線數學教師要關注教學內容中蘊涵著的模型思想,并且深挖教材,思考應該建立怎樣的模型。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所建的模型,以及建模的過程會有何影響。數學建模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教師要從數學的角度出發,舍去無關因素,抓主干,去枝葉,保留數量關系,以形成某種數學結構。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逐步進行研究的,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但這種方法稍顯復雜,加之準確度不高;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倍拼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直角或鈍角三角形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來計算;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運用剪拼法,把沒學過的三角形的面積轉換成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如圖1所示。
3.及時歸類過程,提升數學素養
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頭等大事,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反思,并在歸類反思中,提升分析和總結能力,有效提升數學素養。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教師可以把引發猜想—動手實踐—探究本質作為主線,引導學生經歷猜想、實驗、結論,再疑問,緊接著二度實驗、分析、結論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更趨于嚴密,并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數學素養。
總而言之,學生基于原有認知,親歷活動過程,獲取可感知的直接經驗,再經過思考延伸得出間接經驗,形成策略經驗和模型思想,這樣才能保證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吳芳藝.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0(48).
[2]李彩利,鄭益樂.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困境及其實現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20(11).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橫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