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梅
摘要:在班級秩序的規劃過程中,班主任的管理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小學班級管理角度,分別從“師生增強溝通,建立和諧關系”“設立班級制度,明確班級規定”“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自我約束能力”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提升小學班級管理效率策略進行了初步地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小學班級;管理效率;策略研究
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階段,此時,班主任一定要做好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也使得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然而,在班級管理教學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像班主任態度過于嚴厲、管理方式落后、管理理念缺失等,都會嚴重阻礙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
因此,班主任要充分思考新型班級管理路徑,班主任在管理班級之中要轉變管理方式、理念、策略,立足實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問題,從而制定出更加合適的教學方針和策略,為提升班級管理效率提供良好的條件支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順利在班主任的引導下正確成長和發展,從而獲取更佳的班級管理效率。
一、師生增強溝通,建立和諧關系
經了解,很多學生很懼怕教師,也拒絕與教師進行溝通和交流,導致教師無法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也阻礙班級管理工作的進展。因此,班主任在教學期間要有意識增強自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于學生進行問候和關注,從而讓學生信任自己、服從自己,進而建立和諧的關系,為開展高效率班級管理任務奠定良好的條件支持。
像班主任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在活動之中主動和學生做朋友,參與到學生的話題和活動之中,使得學生意識到教師的親和和和藹。這樣,學生在活動之中感受到班主任的獨特魅力,就會無意識向班主任靠近,此時班主任一定要親切和藹和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更喜歡班主任。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主動和學生溝通和交流,比如及時問候學生的學習近況;問候生病學生的恢復情況;問候學生是否按時吃飯等。來為建立和諧的關系打好基礎。當班主任和學生打好關系時,學生就會聽從和服從班主任的引導和管理,而不會產生抵抗的心理出現,還會以班主任的話為“圣旨”,進而督促自己努力完成班主任確定的目標。
二、設立班級制度,明確班級規定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班級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班主任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心理狀態去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案,以此保障班級制度的正確性。然而,在班級管理之中,學生竊竊私語、睡覺、走神的現狀司空見慣,甚至一些學生擾亂課堂紀律,導致教學任務無法順利實施進行。針對這一問題,任課教師就要設立班級制度,明確學生在課堂之中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情,來保障班級紀律。
像班主任可以將設立班級制度作為一項家庭作業布置下去,既可以達到家校合作的目的,又能加強了解學生家長的建議,從而立足實踐,制定出更加人性化、科學、規范的班級制度,還能贏得學生的支持和喜愛,為提升班級運用效率奠定條件支持。比如一些家長將課堂交流列為不可行行為,還有一些家長將課堂喝水、戴帽子等也列為不可行行為,班主任可以結合學生共同選取精華,去其糟粕,也可以以投票的方式確定班級制度的設立。像我們設立的班級制度:課堂不許早退,不許遲到,對于自己的錯誤要勇于承認,勇于承擔后果。課堂不許睡覺……這一舉措,學生不僅可以成為班級管理的參與者,還能激發學生的管理熱情,
三、激發學習興趣,提升自我約束能力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時,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其中,才會使得自己的認知活動活躍起來,才能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自然而然,學生在學習過程之中就會提升自我約束能力。因此,班主任要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求知欲望。
像班主任可以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將學生所熟悉的、所感興趣的內容適當融入到教學方案之中,既可以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愛,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得課堂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隨即,任課教師還可以將游戲增添到教學活動之中,來增添教學的魅力,也增添課堂教學的新奇性和鮮活性,為后續高質量教學奠定良好的條件支持。學生在課堂之中參與游戲既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又能得到身體上的滿足,這樣松弛有度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滿足學生的教育需求,從而獲取更佳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自然沉浸在學習的世界之中,自然也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提高小學班級管理效率奠定扎實的基礎支持。
總而言之,小學班級管理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教學工作,班主任不僅要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還要講究一定的教學策略和方式方式,尋找更加合適、有效的教學方式來管理班級效率,從而使得班級管理效率變得更加有序、高校,使得學生在班主任的引導和帶領之下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條件支持。
參考文獻:
[1]張琴. 關于小學家校合作,提高班級管理有效性的研究[J]. 新課程,2017(8):218-218.
[2]陳德君. 有關農村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有效模式分析[J].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000(019):108-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