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庚榮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中學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中時期的學生相對比較特殊,正處于青春叛逆期,雖然對社會、對法律有一定的認知,但是自身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在認知方面和心理方面容易產生較大的變化與波動。在青少年青春萌動的時期,道德與法治課更應該被重視與接納,幫助學生形成對社會的正確認識,以及能夠自覺尊法、守法、懂法、愛法,不斷提升法治意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法治意識;教學策略
一、引言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實施以來,教育部更加明確了在初中時期學生學習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針不斷推進,對于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培養必然能夠推動國家依法治國方針的穩步發展。在初中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教學,學生通過學習能夠主動遵守憲法、遵守法律法規,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鍛煉法治思維,增強自身的法治意識。
二、治意識相關理論概述
(一)法治意識概念界定
一般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混淆“法治”與“法制”的概念,但其實“法治”要涵蓋“法制”,前者比后者的范圍更大一些,無論是從他們的含義層面還是從內容層面,“法治”呈現出更寬泛的發散性。在概念界定上考慮,二者之間是從屬關系,即“法治”包含“法制”。
因此,國家只有在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基礎上才能進而推動依法治國的順利進行。由此,學界對法治意識的概念界定即:法治的主體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當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主動認同國家所頒布的法律法規,并且尊重與服從,以此在全社會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進而提升法治意識。而初中生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的法治意識對于推動國家依法治的實施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而國家將這一重任交予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因此,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非常值得我們去探索與發現。
(二)法治意識內容界定
法治意識的構成要素以程序與規則意識為基礎,以權利和義務意識為核心,以平等與公正意識為靈魂。首先,程序意識是指按照法定程序辦事的意識,規則意識是這以法律法規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的意識,即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社會秩序才有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才能實現;其次,權利與義務意識是指公民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能夠依法行使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意識,有利于個人權利的實現與維護、依法履行義務,自覺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最后,平等意識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平等保護每一個公民,反對任何特權,其包括平等行使權利并履行義務的意識、平等獲得法律保護的意識、反對特權的意識。
三、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初中生法治意識的相關策略
(一)創造法治情境
初中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是初中生接觸最多的環境之一。因此,學校應為學生營造出遵紀守法的學習環境。首先,學校應建立健全相關管理方面的制度,并確保該制度得到貫徹與落實。在校園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層面還是教師層面亦或是學生主體,只要違反了相關管理制度,都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責罰。只有這樣才能在學校營造出“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法治氛圍。此外,對于學校周邊的環境也要加強重視,學校應聯合相關的執法機關對周邊存在的社會不良現象及時處理和清除,給初中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與環境。
例如,在教學“法律保障生活”的時候,先讓學生們說說他們接觸過的一些法律,有“義務教育法”、“反校園暴力法”等等,緊接著教師接過學生的話題,追問學生:“我們學校中為防治校園暴力都有過哪些相關制度以及規定呢?”學生思考回答之后,教師予以總結:法律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在社會中受到法律保障,在校園內也會受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一個學校只有能夠切身的保護學生的利益,能夠出臺相關的保護措施才能夠長久發展。通過讓學生感受校園中的制度環境,使學生初步具備法治意識。
(二)改變教學方式
在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采用“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知識灌輸,這種教學方法僅僅考慮到了教師的講授,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教師講授的相關知識,從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方式會使學生喪失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甚至會出現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或是厭學情緒。因此,在課堂上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很好地實現該課堂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法律保障生活”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情境創設為主,輔之以講授教學,在創設情境時,可以選擇較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在學生認知范圍內的素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必修一93頁的探究與分享就是非常符合學生認知的情境,如初中生小云的父親以家里事多為由不讓小云上學,如果你是小云,面對父親不讓你自己上學的做法,你會怎么做?以情境為依托,以問題串循序善誘的引導學生思考《義務教育法》這一法律的作用和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以此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增強法治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以道德與法治的課堂為依托,以環境創設和教學方式作為提高學生法治意識的途徑,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法治意識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和責任,也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中學能夠不斷加強學校的法治環境,并將法治教育不僅寄托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更要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參考文獻:
[1]秦立紅.初中政治課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與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 ,2018(31)
[2]許貴珍.基于主題情境探究的法治意識培育——以統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依法行使權利”為例 [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12)
[3]周毛吉.初中政治課程中法治思想的融合與發展策略探析[J].才智,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