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雯
【摘要】3~6歲是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關鍵時期。文章從兒童哲學的視角,梳理了幼兒園課程創生的過程,分析了兒童在課程創生中主動學習的方式,建構兒童本位的主動學習的經驗。
【關鍵詞】兒童哲學;課程創生;主動學習
兒童哲學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創設的一項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研究。研究表明,在兒童活動過程中,兒童能夠主動發現問題,產生自己的觀點,并且通過多種方法驗證、分析、推理等,積極思考。當前,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指出要堅持對兒童發展的優先保障、促進兒童全面發展、保障兒童平等發展、鼓勵兒童參與的原則,以提高兒童綜合素質。本文以我園已有的課程創生內容為基礎,從兒童哲學的角度深入研究課程創生中兒童的主動學習。
一、兒童哲學
(一)哲學
“哲”的定義:智慧卓越或有卓越智慧的人。《書·洪范》:“明辨,晢也。”《易·大有》:“晢明行事。”《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哲學著作,其作者是充滿智慧的人,他認為該行為是一件有智慧的事情。“學”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是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使之覺悟,即《說文解字》所謂的“覺悟也”,原本專用于表示接受教育,由此引申出互相討論、模仿、注釋、講述、知識等含義。筆者將“哲學”理解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哲學是以思考為主題的學科,思考與學習缺一不可。
(二)兒童的哲學
柏拉圖說:“哲學始于驚訝。”三歲的孩子就開始問為什么,不斷地提出問題。我們選取不同年齡段孩子們的問題,如,中班幼兒的課程創生是在戶外體段的時候,墻上出現了有趣的圖案。“是什么呀?影子在哪里?為什么會有影子?”通過這些問題,孩子們對影子的形狀、方位、大小、深淺、長短的變化進行了探索。小班兒童發現身上的洞洞,問:“洞洞通往哪里?有什么作用?”在園藝所,大班幼兒討論園藝師傅修剪下來的紫藤是否有生命。所以,孩子們的好奇心是開啟哲學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
(三)我國的兒童哲學
通過檢索主題“兒童哲學”,可以發現三十多年來,兒童哲學在我國經歷了從理論理解、初步嘗試和頻繁討論交流、穩步提升到快速增長和多元發展四個基本階段。在2017年首屆關于兒童哲學與教育的高峰論壇會上,南京師范大學劉曉東教授提出:“哲學的根本是愛智。”筆者對愛智的理解是熱愛智慧,兒童本身向往智慧的發展。愛智不局限于一個結果,而是一個走向智慧的實踐過程。
二、課程創生
(一)兒童哲學浸入式課程
兒童哲學是滲入各個領域中的,而非獨立的學科或課程。什么時候或者什么樣的契機適合進行兒童哲學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筆者認為,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都可以與兒童進行哲學的探討。例如,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發現了衣服上都有洞洞,這些洞洞有什么用呢?從洞洞的大小、位置、方向和順序,孩子們嘗試著自己穿衣服、褲子。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我們的討論不是小事,而是以正確的方式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可見一日生活皆課程,課程里見兒童哲學。
(二)課程創生的概念
課程是學生在學校中獲得的一種教育性經驗。課程創生是在學校中由學生創造產生的,以豐富自身的經驗。向海英在博士學位論文《學前教育課程創生研究》中提到學前課程創生是建立在課程的經驗觀基礎之上的。從本質上看,課程即經驗的增長與建構,所以對于幼兒園的課程創生,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課程創生,從而建立起來的自身對未來生活的經驗。
(三)課程創生的內容梳理整合
課程創生是在幼兒的已有經驗基礎上再創造產生的。如,小班幼兒在“我的身體”主題中發現身體上有洞洞,因此可以拓展尋找身上的洞洞、身邊的洞洞、生活中的洞洞。
我園在區藍本課程的基礎上,跟隨兒童的發現與問題,創生如下課程內容(表1、表2),以表格形式呈現,分為年齡段、課程創生的內容以及梳理幼兒獲取的經驗。
通過表1分析得出,小班幼兒因已有經驗的限制,課程創生能力有提升空間;大班幼兒的經驗較為豐富,創生能力較強。
通過表2分析得出,小班幼兒課程創生更加貼近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活,以親身體驗為主,為自己的生活服務;中班幼兒對游戲感興趣,在游戲中探索,注重記錄的過程;大班幼兒的課程創生偏向于問題的解決,挑戰較大,五大領域綜合發展,相對均衡,有利于學習品質的培養。
三、兒童哲學視角下的主動學習
(一)幼兒的主動學習
主動是不待外力推動而行動,能夠造成有利局面,使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圖發展。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幼兒的主動學習是基于對事物的好奇心,產生了解和探索的欲望,在內驅力的驅動下,采取多種方法獲取知識和建構經驗的過程。
(二)教師的主動學習
虞永平教授曾經說過:“教師也需要哲學基礎。”西方哲學的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把哲學的方式同他母親的助產術相比較,認為一個是幫助孩子出生,一個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例如,大班幼兒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對圖書和繪本中的一些文字符號感興趣。“這些符號代表什么意思呢?”教師先引導孩子們找出圖書中有哪些特別的符號,一段時間后,對搜集到的各種符號進行統計、匯總。這些符號好像會說話,孩子們據此產生了不同的聯想,推理將要發生的事情,產生了不同的感受,漸漸有了自己的理解與想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李普曼認為:“學校不是為了教授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思考。”這與我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教師應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與孩子們積極互動,做他們的支持者和引導者。
(三)主動學習的環境
為孩子們創設一個充滿兒童哲學的環境。兒童哲學倡導探究式教學,這種探究以對話為核心。在集體思考的時候,可以圍成一個圈,我們叫它思考圈。筆者認為,無論集體討論還是分組研討,形式可以多樣,關鍵在于氛圍是什么樣的。在輕松、平等、尊重與被尊重、信任與被信任的氛圍中,幼兒會認真傾聽,自由表達,互相提問,及時反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差異性。在課程創生過程中,幼兒一步步循序漸進地主動學習,在“問題→思考→行動→問題”這樣的循環中,孩子們一步一步追求智慧,并不斷地建構起自己精神和經驗的世界。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高振宇.兒童哲學的國際對話與本土實踐——2017年首屆兒童哲學與教育高峰論壇綜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7(09):37-42.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生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張焱.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小班美術區域材料投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霍力巖,孫薔薔,陳雅川.學前兒童主動學習指標體系研究[J].基礎教育,2017,14(01):68-78.
余保華,劉晶.澳大利亞的兒童哲學課程發展及其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03):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