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硯生
摘要:兒童哲學提倡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的天賦以及兒童的自然智慧,認真傾聽兒童的聲音,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好奇心,兒童能夠對世界有探究的興趣,進一步幫助兒童創造出內在的潛力和想象力。把兒童哲學納入到小學品德課堂中去,其目的就在于我們應該回到兒童的立場,認識到兒童的天性,把兒童應有的自由以及愛探究的好奇心培養起來,從而讓這些品性伴隨著兒童快樂成長。
關鍵詞:兒童哲學;小學品德課堂;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39-01
美國學者Matthew Lipman創造了一種以兒童為對象的哲學,這種哲學被稱為兒童哲學,兒童哲學主要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兒童不同階段的認知能力。兒童哲學使用的是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富有哲理的故事,采用對話的形式,讓兒童主動進行思考,使孩子們自由的提出問題,最后再讓孩子們在集體中進行探討,從而在討論中發現問題的答案。兒童哲學納入小學品德課堂中,能夠讓我們真正的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認識兒童,發現兒童的天性,為兒童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視角。
1.搭建基于兒童哲學品德課堂建立的物質基礎
1.1 賦予兒童身心自由。兒童哲學講的是讓兒童自由的發展,不能夠在兒童發展中有束縛條件,兒童的課堂應該讓兒童處于美夢中一般,能夠自由舒暢地學習知識。兒童哲學的品德課堂必須要建立起,品德教室在較大程度上歸還了兒童的身心自由,使兒童自由自在的快樂成長。
(1)品德教室必須建立在校園陽光燦爛的區域。此區域必須寬敞明亮,課堂的外觀主色調,要凸顯出溫暖。品德教室內的布置要充滿兒童的味道,將品德教室裝修成花園一樣,讓兒童能夠享受到花鳥魚草。在品德教室的墻壁上可以張貼兒童的作品或者是貼上兒童的照片,并且有足夠的空間來讓兒童身體進行自由的舒展,最大程度上給兒童身體上創造安全環境。這是因為環境可以給予個人的自由,對個人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2)品德課堂沒有任何老師,只有平等的合作者。教師會把自己放在一個與兒童平等的位置上,教師在品德課堂里要充分相信兒童的智慧,將課堂上的話語主動權逐步的轉交給兒童,這樣能使得兒童敢于展現自己樹立自己的自信心,能夠釋放自己內心的聲音,大膽的去進行探索創新。品德課堂必須尊重兒童思維,給兒童最大限度的人文關懷,幫助兒童樹立張揚的個性,能為孩子創造出一片自由的空間,為兒童道德的自然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
1.2 激發兒童合作精神。在兒童哲學中認為兒童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合作創新精神。因此,在品德課堂中必須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能夠增強小伙伴之間的信任以及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共同游戲。小組的成立可讓兒童進行自由組合,自主搭配,一個小組大概以4-5個人為一組,讓兒童通過選舉的形式產生自己的小組長,然后全體成員在一起制定學習的規則,比如在討論問題時,誰先進行發言,按照一定的次序來回答問題,當兒童有不同觀點時要低聲,不能夠出現語言不文明的現象。
在品德課堂上,全體成員圍坐成一個圓形,每個兒童都能夠彼此看到其他成員。每個兒童的思想都要受到平等的對待與尊敬,無論在表達任何想法時,都不能夠遭到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否定性打壓。在品德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提問問題,并不斷的更換自己的位置,使每一個兒童不被忽略。每個兒童要時刻注意和傾聽他人的意見,對他人所發表的問題要做出積極的回應。小組合作學習不應該受到標準答案的限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可以給我出多種正確的答案,這會給兒童帶來更多的快樂。
2.創建符合兒童哲學品德課堂游戲的學習方式
魯迅曾說過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找到適合兒童的游戲,并讓其成為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兒童哲學中認為這就是要造成兒童有興趣地去學習的一種經驗,兒童只有在游戲的過程中才能夠找到他自己。在兒童哲學的品德課堂上,要讓游戲貫穿于整個課堂生活,讓兒童能夠積極的參加到有興趣的活動中去。兒童游戲的過程就是兒童信息的一種有效交流,在課堂中進行游戲,能夠釋放出自由自在無比輕松的精神狀態,讓兒童在游戲中體驗到自由,并且能夠享受自由追求自由,讓兒童的天性得到釋放。
比如,在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前,教師安排了體驗"大腹便便"準媽媽的活動。孩子們把重重的書包固定在了肚子上,不管是上課、課間、做操都不能取下,直到放學。剛開始,孩子覺得很好玩,很有趣;過了不久,就覺得是件苦差事。如此,讓孩子從"玩" 的意境中,感受媽媽的辛苦與不易,深刻體認母愛的偉大與圣潔。
結論:將兒童哲學引入到小學品德課堂中去,能夠讓我們站在兒童的立場,找回兒童的天性,培養出兒童應有的自由與探究欲望,讓兒童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因此,探究兒童哲學的小學品德課堂的建立對于孩子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幼教視域下的兒童哲學教育探究[J]. 付寶琦.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05).
[2] 一種新課程的誕生:構建家校互動式兒童哲學微課程[J]. 張蕙. 上海教育科研. 2014(08).endprint